10 696例60岁以上老年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调查*
2020-03-17徐玉兵程雅婷陶学蓉戴诗妍杨文华
肖 玲,徐玉兵△,程雅婷,陶学蓉,戴诗妍,杨文华
(1.上海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理化分析学科,上海 201301;2.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330)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类固醇衍生物,包括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胆钙化醇)和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1]。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促进人体钙磷代谢、维护骨骼健康、维护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增强免疫力等。25-羟基维生素D(25OHD)是血清多种维生素D代谢产物中水平最多、最稳定且半衰期最长的一种,是反映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良好指标,其血清水平可代表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中国目前针对老年人群血清25OHD水平的较大样本量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0 696例60岁以上老人血清25OHD水平及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60岁以上老人25OHD水平、维生素D营养状况和年龄、性别、季节和地区对维生素D分布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广州、上海、北京、长春和兰州的社区体检老人共10 696例。其中,男3 175例、女7 521例;年龄60~96岁,平均(68.07±5.97)岁,分为60~<65岁、65~<70岁、70~<75岁、75~<80岁和80岁以上共5组;按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4组;按地区分为广州、上海、北京、长春和兰州5组。
1.2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仪器型号为Triple QuadTM5500,标准物质购自Sigma-Aldrich。简要步骤如下:首先取血清样本,加入含同位素内标的乙腈水沉淀蛋白,再用正己烷萃取,离心后取上清液,干燥后复溶,然后上机检测,以0.1%甲醇作为流动相A,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体积为10 μL,在正离子模式下使用电喷雾离子源进行多离子反应监测。
1.3评价标准 目前国际、国内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25OHD≤20.0 ng/mL为维生素D缺乏;20.1~30.0 ng/mL为维生素D不足;30.1~100.0 ng/mL为维生素D充足[1-3]。
2 结 果
2.1总体检测情况 共检测10 696例60岁以上老人血清25OHD样本,其中,最低值1.60 ng/mL,最高值70.60 ng/mL,水平为(18.84±7.48)ng/mL,维生素D缺乏者6 417例(59.99%),不足者3 453例(32.28%),充足者仅826例(7.72%),过量者无,见表1。
2.2不同年龄、性别60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按年龄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65,P<0.05)。两两比较显示,60~<65岁组与65~<70岁组、70~<75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80岁组与80岁以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3组25OHD水平高于后两组(P<0.05);维生素D缺乏率随龄增逐渐增加80岁以上老人组高达6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04,P<0.05);不同性别组比较,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3,P<0.05),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72,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性别60岁以上老人25OHD水平及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
表2 不同季节60岁以上老人25OHD水平及维生素D营养状况
2.3不同季节60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按季节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441,P<0.05),两两比较显示,夏季25OHD水平高于其他季节,四个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维生素D营养状况相对较好,缺乏率为35.51%,正常率为15.61%,冬季相对最差,缺乏率高达71.83%,正常率仅为5.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66,P<0.05),见表2。
2.4不同地区60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按地区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24.178,P<0.05),两两比较显示,25OHD水平广州最高,为(26.07±6.35)ng/mL,接近正常水平,兰州最低,仅为(15.25±6.57)ng/mL,五个地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维生素D营养状况来看, 广州缺乏率为16.63%,正常率为23.96%;兰州地区缺乏率高达79.94%,正常率仅为2.9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808.145,P<0.05),见表3。
从表4、5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同年龄组、性别、季节进行比较,25OH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广州最高,兰州最低,与总体结果显示一致;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5同地区内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同地区不同年龄组比较,各年龄组上海、北京、兰州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除80岁以上老人组外,均为广州地区水平最高,兰州最低(P<0.05);不同性别组比较,除广州地区男性低于女性外,其余组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上海、北京、长春三个地区夏秋季节均高于冬春季节(P<0.05),其中,广州地区夏季最高,为(28.11±5.94)ng/mL,兰州地区春季最低,为(14.34±6.36)ng/mL,见表4。
从维生素D营养状况来看,上海、长春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组北京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季节组五个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地区和季节,广州地区夏季缺乏率最低,为6.67%,兰州地区春季缺乏率最高,为84.57%,见表5。
表3 不同地区60岁以上老人25OHD水平及维生素D营养状况
表4 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季节25OHD水平比较
续表4 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季节25OHD水平比较
注:*表示该统计值为Z值。
表5 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
3 讨 论
维生素D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肌肉骨骼健康,而且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其与多种慢性疾病具有相关性。比如付鹏等[4]发现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CHEN等[5]发现维生素D补充剂对缺乏维生素D的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XIE等[6]研究表明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蛋白尿患者维生素D不足/缺乏率明显高于无蛋白尿患者,维生素D不足/缺乏与2型糖尿病肾病独立相关;ALKHATATBEH等[7]研究发现25OHD与代谢综合征的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危险成分呈负相关;ZAND等[8]发现补充羟基化维生素D类似物有助于治疗慢性肾病/终末期肾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混合性尿毒症性骨营养不良。
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日光照射皮肤合成、食物和补充添加。皮肤受B簇紫外线照射合成维生素D是最主要来源(80%~90%)[2],日光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肤色、曝露时间长短和面积等,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季节、纬度、空气质量、海拔、日照时间等。本文主要调查年龄、性别、季节、纬度对维生素D分布的影响。
年龄因素来看,25OHD水平在60~<65岁、65~<70岁、70~<75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80与≥80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前三组与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从相同地区不同年龄组来看,广州、上海、长春地区70~<75岁组25OHD水平均为组最高值,可见,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75岁前后维生素D水平差异显著,可能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身体功能等在此阶段有较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老年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比男性高1.5倍[9],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缺乏率高于男性;分地区比较,各个地区结果均为女性缺乏率高于男性,且北京地区差异较大,相差10.28% ,与北京地区[10]、兰州地区[11]文献报道女性缺乏率较男性分别高15.6%、15.7%符合。
季节分组比较发现,总体上夏季维生素D缺乏率为35.51%,维生素D营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与宁夏银川地区[12]、济南地区[13]等调查结果基本相符。从相同地区不同季节组来看,广州、兰州地区夏季25OHD水平显著高于春季;上海地区夏秋季节水平接近,冬季最低;北京、长春两地结果较接近,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
从地区分组来看,五个地区分处五个不同纬度,广州、上海、兰州、北京、长春所处纬度分别为北纬23°、31°、36°、40°、44°。吉林省43°地区20~80岁人群25OHD3水平低于北京、上海、岳阳、广州等地,提示25OHD3水平随纬度增加而降低[14];广州、上海[2]、北京[10]中老年缺乏率分别为12%、64%、76.3%,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显示,三地区缺乏率分别为16.63%、56.10%、73.32%,缺乏率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趋势与文献报道符合。此外,兰州、北京地区虽纬度低于长春地区,但缺乏率均高于长春地区,可能需结合空气质量、饮食习惯等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组维生素D营养情况,发现广州地区夏季缺乏率最低,为6.67%,兰州冬季缺乏率最高,达84.57%,可见,60岁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季节、地区四个因素中季节和纬度对维生素D的分布影响较大。
4 结 论
总之,60岁以上老人25OHD水平普遍较低,维生素D营养状况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季节和纬度对维生素D的水平分布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