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需要,才会有幸福
2020-03-17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颂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热切渴望,老年人也不例外。
但什么是幸福呢?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非常清楚地揭示,幸福不等于金钱、地位、财富、豪宅、名誉、身份,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和寂寞、孤独等心理感受一样,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在体验。
那么,作为心理体验,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幸福或不幸福呢?换句话说,是什么东西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呢?关于这一点,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美国巴顿将军在一次阅兵时,问他的手下:“伙计,能告诉我,什么是幸福吗?”一位上士想了想,回答说“被爱”。巴顿将军摇摇头,说:“你的想法太幼稚了。”
另一位中尉也想了想,回答说“被尊敬”。巴顿将军还是摇摇头,说:“你的这个想法过于依赖他人了,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岂不是就没有幸福啦?”
在场的人没有一个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见此,巴顿将军一字一顿地说道:“被需要。”
哦,幸福来自于被需要!被社会需要,被家庭需要,被他人需要,一个被需要的人才会体验到幸福,也才拥有幸福。
被需要,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重要体现。人生价值,虽然听上去非常严肃,也不被我们经常提起,但却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人生课题,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社会地位高低,也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只要生命跳动一天,就必须回答“我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也就是自我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为本质为社会的人,只有在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前提下,才可能获得快乐与幸福。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是否幸福、是否快乐。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一个人来说,其自我的价值并不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社会,来自他人,只有在得到他人或社会肯定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产生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才会感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才会体会以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及他人看来“一钱不值”,毫无价值,也就是不被社会和他人需要,那么,他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与痛苦的人。
每当我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讲到这一点时,都会有老年人问我同样的问题:“一个退休在家的闲人哪里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其实不然,下面的真人真事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故事的主人姓吴,一位年近80 岁的老奶奶,邻里习称“吴老师”。老人说,自己小时候家里很穷,小学一年级就因“供不起”辍学了,根本称不上什么老师。长到十几岁,先是给人家做保姆,后来街道成立了合作社,就当上了工人。结婚不几年没了丈夫,靠着微薄的十几块钱工资养大了一双儿女。退休后,正赶上“下岗潮”,儿子儿媳双双下岗,原本可以松口气的自己又一次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吴奶奶说,面对这种情形,她再一次清醒认识到自己活下去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变废为宝巧养生”。
她向女儿要来阅读后的旧报纸,努力学习钻研上面的每一篇养生知识,并且对各种养生知识做分类归纳,如“蔬菜类”“肉类”“水果类”以及“四季养生”等,日积月累,吴奶奶成了养生专家。她不仅自己学,还在平时与邻里聊天闲谈时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久而久之,便成了养生达人“吴老师”。每天只要她一出门,就会被邻居拉着问这问那。吴奶奶说:“我虽然比上班时还忙,但每天都非常高兴,非常幸福,因为我还有用。”
恰如一位哲人说,人生最大的需要,并不是需要,而是被需要。社会需要你,你就有做不完的事情;他人需要你,你就有交不完的朋友;亲朋需要你,你就有享不尽的欢乐;家人需要你,你就有甜如蜜的幸福。被需要,让一个人拥有了独特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会唤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一个人变得强大;会造就一颗炽热的心,这颗心会让一个人变得乐观。拥有幸福与乐观的人,才可能是健康的人。因此,被需要对于老年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