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实现保护与脱贫双赢
2020-03-16
在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存在着高度的交叉重叠状况:宁夏西海固,过去苦寒甲天下,如今生态依然脆弱;云贵川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人均收入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居住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人们,生活也不富裕……生态敏感区往往与贫困如影随形,这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针对林业草原施业区、生态重要或脆弱区、深度贫困人口分布区“三区”高度耦合的现实情况,国家林草局明确了“生态护林员精准到人头,退耕还林精准到农户,木本油料等产业精准到政策,定点帮扶精准到脱贫摘帽;通过开展国土绿化、发展特色林果、扩大森林旅游巩固脱贫成果的“四精准三巩固”扶贫思路,着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帮扶贫困地区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护资金投入达2400亿元,占中央财政林草业总投资的40%以上,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量净增13.75亿立方米,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全国已建立起近700万人参与的天然林管护队伍。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家安排100多亿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林业管护补助,使100多万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人脱贫。在公益林建设任务和天保护林员的选聘工作中,許多地方都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实现了保护与脱贫双赢。“十三五”期间,国土绿化行动在各地广泛开展、深入推进,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义务植树(含折算株数)116亿株。2018年以来,全国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贫困地区,许多地方还创新造林项目管理机制,积极推广“合作社+造林+贫困户”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国新组建2.3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共吸纳16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我国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旅游业发展资源禀赋良好。根据国家林草局调查研究测算,目前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年户均增收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有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目标相矛盾,二者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其实不然。国家林草局生态扶贫的成果有力的证明了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合理的转化,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双赢局面就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