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化图腾金易宝的工艺与雕刻
2020-03-16何永麟
摘要:易文化图腾金易宝传承了数千年中国易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从悠久的文化传承与精湛的制作工艺剖析金易宝的本质上的精髓,为行业的发展与传承竭尽所能。
关键词:金易宝;周易;雕刻;传承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揭示自然与社会最基本的规律,密切联系着社会和其它科学。所以它揭示的普遍性认识可以反映在各种学科里,但又不能把《周易》与某种学科混为一谈。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按天地自然之道,正确揭示了本学科的规律,都可能与《周易》的正确原理保持一致性。不仅是上面提到的算术、音韵学等等,其他如中医、气功、美学、国画、书法都可援易以为说,这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不仅是这些间接的学科,即使是直接受《周易》影响的谶纬、太乙、六壬、遁甲、星命、相术、堪舆选择等等,也都以周易做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历史中,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诗人、思想家……他们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简单来说,《易经》思想起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周公、孔子,发扬于董仲舒、京房、邵雍等人。
古今中外,学习和研究《易经》的前辈不计其数,虽都有收获,但也是《易经》沧海中之一栗。到今天为止,还有多少人在孜孜以求。德国的黑格尔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学透《易经》;瑞士的荣格承认《易经》是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说《周易》是一种辩证的“宇宙代数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更是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金易宝》是清朝姚天锡祖师对其修炼高功状态下的气机运行路径和体悟真实的记录,它包含了伏羲的八卦、文王的六十四卦、孔子论述《易经》的系辞、老子道教的黄老道学、神仙炉火修炼术相关学理。是传奇的吉祥文化和文艺精品,目的在于能为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修心、开智、饰家、镇宅,收藏、交流”。姚天锡祖师把《金易宝》作品制作后,就送给了何颂祥先生,何颂祥先生保留并传承。1945年,“金易宝”传承人何志侠把灵图带回到肇庆市鼎湖区彭东州。何氏家族将“灵图”视为神圣之物,历代传人都将其珍藏在家中。
目前,“灵图”从创制至今已为六传,到了何永麟先生手中。
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易学文化,何永麟先生利用现代的制作工艺将之做成“黄金版”和“红木至尊版”等不同版本的工艺品,目的在于能为国人提供一份传统文化达到“修心、开智、饰家、镇宅,收藏、交流”平台,将百年“卦锦”生产成集文化和工艺品于一身的现代艺术品,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金易寶》的制作工艺与雕刻极为讲究,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
一、选材
材料是雕刻的,《考工记》中载体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我们要根据自己所要雕刻成什么样的目的去选择雕刻的木质材料。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 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 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干燥
干燥,是优质雕刻木器品质保障的基础,根据所选木料的特性,分为以下三种干燥方法。
1、人工干燥: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 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 干 燥时间可能缩短,但侵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三、雕凿
手俗话说:“三分料,七分工”,雕刻工艺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法。
雕刻手法主要体现在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获得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感。甚至因木质的特性或用力过猛会减去不该减去的地方,而感到惊心动魄,但如处理得当,也可 能因险象环生而喜悦。同时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是心理多变而复杂有意义的过程。优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 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心灵与技巧的产物,刀法也如此,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
四、打磨及完善
雕刻以后的作品还需要进行一定打磨处理,或者对部份位置进行后续完善修饰,使作品达到自己理想的程度。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这些工序繁琐的制作。
易道广大,任重道远。何永麟先生将用自身的专业易学知识、创新性易学理念和毕生的精力去实践、弘扬、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真正让易学在当今社会得以广泛传播,并为易学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在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传承,毋庸置疑是重现经典文化最大的意义所在。具体到易文化传承的意义,如今只有在何永麟先生身上才能找到。然而,当一种文化的传播唯有倚靠个体化的努力,它能行走多远,又能被多少人了解熟知。从文化成就,到产业化发展,到积极投身文创领域,易文化正以崭新的规模化民营文化企业形象示于世人、奔于市场、行迎盛世。其肩负的使命,一如多年前祖辈叮嘱的那样:“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