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日本“印太构想”的竞合关系
2020-03-16肖传国
肖传国
“一带一路”倡议自推进六年多以来,成果斐然,正逐步成为中国分享自身发展红利的重要途径,也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
旨在“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表现出了新型的共同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协作模式与新型国际交往模式,更超越了西方学术界对“地缘”概念的狭隘理解,推动着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新型区域合作理念的发展。
201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印太战略”。其内容是,以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为主导,联合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地区拥有所谓“相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合作。在安全保障层面,合力维持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航行自由等所谓国际秩序,牵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海洋活动;在经济利益层面,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基础设施体系,通过“亚非增长走廊”“自由开放的印太”等构想,打造横跨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等广阔区域的自由贸易区。
但从2017年以来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抵制、观望转变到积极参与,并将“印太战略”更名为“印太构想”。2017年5月,安倍派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携其亲笔信率团出席“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合作高峰论坛。6月,安倍在演讲中称“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连接不同地域的潜力”,表示愿意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合作。7月,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安倍表示期待与中方积极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
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强调,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自此,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太构想”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加。2018年4月,第四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就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中日第三方合作达成共识。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时签署了《关于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申明中日企业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展开合作。6月,日本修订了《基础设施系统出口战略》,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被纳入其国家发展战略。9月,首次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会议在北京召开,开始落实双方的备忘录,正式启动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
当然,日本“印太构想”的重点地区中,有不少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議所涉区域重合,中日两国在这些地区的竞争难以避免,在某些项目中日本可能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于中国来说,既要尽量降低“自由开放的印太”和“亚非增长走廊”对“一带一路”带来的竞争性影响,也要防止陷入零和竞争思维,应该密切跟踪“印太构想”及与之相关的美日印澳四国联动的动向,主动与日印加强政策沟通,公开阐述中方的关切,探寻“亚非增长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可能,努力使日本的印太构想与“一带一路”倡议找到合作点和利益交汇处。
美国已经公开将中国定为美国的竞争者、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和威胁者,并以贸易战为契机,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全面打压中国。鉴于此,中国宜经略大局。首先,要在竞合两个维度上打出“组合拳”:一是从大国博弈的竞争面出发,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应对挑战,探索在新的地缘政治秩序形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路径;二是从大国博弈的合作面出发,挖掘中日在所涉区域的合作潜能,探索双方开展合作的利益空间、互补领域、路径选择、制度保障等,以第三方市场合作共识为政治基础,促成互利互惠合作。其次,推进多边高层战略对话,构建多边合作体系,尝试多边安全对话,用政策合力对冲压力。比如,举办中印俄、中日韩等高层战略对话,加快中日韩自贸区(FTA)和东北亚自贸区的谈判进程,尽力促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强化与这些国家在经济合作和安全交流方面的协商对话,强化利益关切度,形成多边共识,逐步建立次区域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