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机制

2020-03-16米莉顿德华

人民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孝文化乡村振兴

米莉 顿德华

【关键词】孝文化  乡村振兴  家风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传统乡土社会良善运行的润滑剂与粘合剂,它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今人们都在传统孝文化中寻觅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重新认识孝文化,赋予传统孝文化新的内涵,促使其创新和转化。

传统孝文化在当代乡村社会受到冲击

快速推进的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冲击着传统亲情孝道。随着现代化元素的植入,传统近乎封闭固化的生存状态逐渐被打破,市场经济冲击着乡村的风土人情,年轻人的功利意识与物化欲望的极度张扬让传统孝德失范。一方面,年轻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日渐凸显,不仅剥去了传统孝道文化的神圣外衣,而且也进一步遮蔽了孝德的社会效应与道德引领作用。“啃老”“刮老”现象使子女与父辈日渐疏远,亲情反哺呈现明显的干瘪样态。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农民工,过着“离土不离乡”的生活,长期的城市生活,造成农村青年一代不论在情感归宿上还是在价值认同方面,都与父辈产生分歧,这使得依托传统家族本位产生的孝道观念开始淡化。

传统经济生产形态的改变冲击着家庭孝道伦理。传统乡土社会习惯以辈分长幼和亲疏关系确定尊卑等级,讲究“三纲五常”,差序格局在村落处处体现。人们遵守相同的伦理规则,血缘、人情、孝德等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乡村社会的公共道德秩序。年长的父辈以娴熟的生产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在家庭、家族中拥有核心地位。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改变了与家庭密切关联的经济生产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社会伦理诉求已从经验、人情、血缘的封闭传统转为理性、法制、公共为特征的开放现代。父辈在生产中的技术与经验开始失去原有优势,其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地位也被边缘化。相反,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人成为家庭的主导,极大增强了自我认同感。传统经济生产形态的改变使得乡土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及孝道伦理遭遇挑战。

离散型家庭结构消解了传统孝道内核。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镇,单向的劳动力流动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空心化。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演变,乡土社会从聚居的大家庭格局到离散型小家庭结构的变迁,不仅抑制了家庭的传统养老功能,而且也导致传统养老方式和孝道内核的结构性变迁。父母与成年子女在生活空间上的长期分离,使得“异地行孝”往往成为后者迫不得已的选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某种经济上的援助,但精神上的照料和日常赡养则往往难以得到保证。乡土社会这种主体不在场的生存格局,在打破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的同时,也消解了原本充满亲情和情感交流的行孝效果。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传统孝文化是乡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孝文化是个人修身立德的基础,是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首先,孝文化可以锤炼青年的道德品质。在家尽孝,入世治国,将家庭之孝转化为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社会关系中的团结友爱,有利于青年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孝文化可以培养青年的责任意识。人正是出于对父母真诚之爱,才有对家庭的责任。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价值规范,孝是涵养家庭成员品行和培育责任意识的基础。最后,孝文化有助于培养青年爱国精神。由亲祖而爱国,这种“孝”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也是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弘扬孝文化有助于培养青年承志立身、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

传统孝文化是优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思想源泉。一是有利于夯实农村养老的思想基础。当家庭内部面对财产纠纷及利益矛盾时,发挥孝文化的养老支撑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妥善处理赡养老人与金钱财富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孝文化成为乡村家庭养老坚实的道德根基。二是提升乡村养老的内生动力。孝文化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孝老行为,从内心深处增强孝亲意识。三是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农村里的弱势群体,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供给,子女的赡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履行养老义务和拒绝养老的行为,法律只是严惩不孝行为外在的威慑力量,而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精髓。

传统孝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传统孝文化的伦理指向是其能够延续淳朴民风,塑造文明风气的基础条件和现实力量。首先,传统孝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家庭伦理规范,其精神孕育功能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的力量,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控和塑造,引导人向善。其次,以孝悌为本的道德观念、亲仁睦邻的道德关怀、互帮互助的伦理规则以及宽人律己的价值原则,实际上都是维系乡村社会生活正常运转和良序发展的基本伦理原则。它们已经内化为一种独特的行为习惯,外化为对集体意识和规则的遵守,是乡土社会秩序维护的内生资源和道德制约机制,并在客观上持久而稳固的起着调节社会行为、营造社会良好风气的作用。最后,传统孝文化中关于承志立身、以显父母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风尚的的形成。

发挥传统孝文化作用的实现机制

强化以家风教育为主线的导向机制。其一,家长要发挥示范作用,为子女当好孝敬老人的模范。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孝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家长的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其二,传承优良家风,强化道德认知。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对家庭成员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等伦理观在家庭中的传承,着力培育优良家风。其三,利用传统文化元素,重视孝德培养。通过建筑符号、器具物品所承载的道德观念对家庭成员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培育孝道意识。

建立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保障机制。一是制定完善农村孝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针对乡村发生的不尊重老人财产权、婚姻权以及虐待老人的现象,要运用法治思维,以法律的强制性来约束不孝行为。如建立虐待老人的强制处罚措施,完善乡村不孝行为的矫正机制,规范公民的行为。二是健全乡村老年人权益维护的法律援助机制。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需加强对老年人法律援助的管理,解决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实际困难,使老年人就地就近得到法律援助。

完善以社会舆论为监督的约束机制。要使孝德内化为人的道德自觉,需要激活孝文化生命力,引导公民树立孝德意识,营造社会道德氛围。一是发挥媒体在舆论宣传方面的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电视等宣传孝道的重要性,让年轻人自觉提升孝道意识,自觉履行孝道。二是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孝亲敬老模范、“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发挥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感受先进模范的力量,进而激励群众以实际行动彰显孝文化。三是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违反社会公德、忤逆不孝等行为进行批评,形成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注:本文系國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结构变迁视域中的乡土文化资源与村落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5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蔡桂珍:《优秀传统家训家风的时代价值》,《人民论坛》,2019年第14期。

②向玉乔:《家庭伦理与家庭道德记忆》,《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1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孝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