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020-03-16张馨月
张馨月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的科学论断,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即人民群众要在宜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1]〈p.115-116〉。良好的生态生活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发展和生态两个关键,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方面和全过程[2]〈p.87-91〉。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深刻认识我国当代国情对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清醒的把握全局认识全局,最终有效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深刻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科学内涵。从“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可以看出,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着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并不全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最基础的、最基本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满足了之前的需求才能够达到更好的需求,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等同于自我实现需求,即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侵犯法律遵守道德的范围内实现自我发展。美好生活的需求高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适宜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可靠的医疗保障等更美好的生活需求。
深刻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科学内涵[3]〈p.31-38〉。经过了无数个岁月的洗礼,我国逐渐由盼温饱到现如今的求生态,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也大大的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了焕然一新的一面。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全党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问题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并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集中注意力,劲往一处使,为了迎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全面论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展示勾勒了美丽中国的壮丽景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由经济建设“一体独大”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逐渐扭转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从以前的附属层面转变为相对独立层面的重大事业[4]〈p.48-52〉。要解决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1.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平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
所谓“不平衡”,指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发展存在差异,不协调。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就包括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5]〈p.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建设为基础,而经济建设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人民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大力扶持重工业农业,发展经济,开垦农田荒田,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建国初期,由于我国无论是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十分落后,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因此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主要以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为主,因初期对自然的索取尚且处在自然系统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家的综合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攻坚期、深水区,迫切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状况,不注重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了。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才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尽可能以最小的生态成本、最低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6]〈p.15-19〉。
2.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充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充分”
所谓“不充分”,指的是总量和水平问题,主要指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等不充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从当前国情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可利用资源匮乏,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民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和定义。在建国初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以及对于建立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的追求,但是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开始了新的转变,在既有的物质文化需要追求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个性化、有时代特征的需求。例如,人们开始更注重自己的权利意识,在面对自己的消费者权利受到侵犯时,人们会举起法律的旗帜勇敢的和不法分子对抗,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人民也更加注重自己所生存的环境需求,在面对高楼大厦背面所隐藏着的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人民想要迫切的去改变现在的生态环境,期盼一个更加绿色干净适宜的生存环境。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必须全方位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不充分的问题[7]〈p.1〉。具体表现有三方面:第一,有效供给不充分。随着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为人们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人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基本的物质需求转变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而新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跟上人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最终无法得到有效的供给。第二,动力转换不充分。虽然现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都得到了有效的使用,新旧产业逐渐融合开始向好的趋势发展,但是整体的规模和动力不足,创新驱动增长速度缓慢,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第三,制度创新不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其中市场的监管体制、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都面临着严重的监管不严问题,网上爆出了很多商家用“一滴香”、地沟油甚至一些化学物品添加到食品里,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人民的生命健康遭到威胁,制度缺口十分明显,没有形成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度环境。
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需要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也不会因个人能动意识的好恶随意选择,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推动下发生的新的变化。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8]〈p.3〉。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民生活逐渐由温饱走向小康,人民群众的需求从“盼温饱”逐渐过渡到“盼环保”,从以前的“求生存”到现在的“求生态”[9]〈p.114-119〉。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的需要,还包含着人民群众想要在宜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愿望和憧憬。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三、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属于结构性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不平衡”会反作用于“不充分”,加剧矛盾产生的后果。生态环境问题身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要集中力量去改善生态环境,给人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存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明显落后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了统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10]〈p.208-211〉。其次,是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干部考核制度想要做到极致,就必须要先从改变考核方法做起,不能只看表面的成绩就下定论,而是要深入实地考核,听听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把民生效益、生态治理等加入到考核指标的内容中去,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透明公开公正。最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看法和想法,深入到人民群众的队伍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下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城市雾霾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城市交通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加快生态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用新能源,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运用政府和市场的手段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2.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由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十九大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面,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丽中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勘察我国各地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根据各自环境特点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全面聚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危险隐患,以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为主,向各个地区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地考察当地污染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人员要紧密联系群众,倾听民意,提高政府决策力度,加快政府办事效率,对照任务目标,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稳抓稳打,狠狠落实。努力做好让人民满意的事,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还居民一个安定适宜的生活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初期,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过度开发资源矿产,造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破坏的问题。一方面,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必须要及时应对,有效防治污染,努力构建安全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加强法律力度,对于违反有关规定,将含有化学试剂的污水注入河流等问题严加处置。另一方面,要增强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即坚持“谁污染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上对损害环境的主体进行严厉处罚,警醒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要进行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让历经沧桑的土地、田林恢复绿色,不再被消耗殆尽,提高自然生态的恢复能力。
保护环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完成的任务。地球是我们为之生活的地方,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联合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找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办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态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体会到幸福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