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青年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论析*
2020-03-16李济沅王玉芬
李济沅 王玉芬
(1.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27;3.浙江大学 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浙江 海宁 314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分别深刻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1、2]。无论是伟大抗疫精神还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都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辉,也赋予了新时代英雄主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并且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礼赞英雄、崇尚英雄的热潮。英雄主义教育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就的现实情境赋予英雄主义新的内涵,抗击重大疫情中英雄人物的大量涌现也为日常榜样教育开展带来诸多有益启示,值得深入探究。
一、重大疫情下英雄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孕育英雄的土壤与内生力量。[3]英雄主义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英雄情结在家庭环境的言传身教、学校环境的传道授业以及社会环境的熏陶濡染中,也在每一个青年学生心中扎根。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风险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置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难之中、奋战之时、必胜之势,也赋予英雄主义教育更加深刻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民众信心的动员手段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对现行的社会常态结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干扰。除了事件本身之外,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也直观地体现在对社会主流共识的消解及其衍生出的民意分化方面。大灾之下,无中生有造谣生事者有之,缺乏主见信谣传谣者有之,心神不宁终日惶惶者也大有人在。追溯“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5]
回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之后,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面向公众确认新型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同日各大主流媒体向全社会发出“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的呼吁正是此次疫情发展为举国关注的重大危机事件的关键转折点。自2003年“非典”之后,钟南山便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他的出现无异于为焦虑的民众服下一颗定心丸,随着73岁的李兰娟院士、“硬核”医生张文宏等英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全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主流共识不断凝聚,即便疫情势头迅猛,人心却安定了,全国上下一心应对风险挑战、化解危机的必胜信心也更足了。
(二)应对英雄精神在新时代面临的消解和挑战
英雄是鲜活有形的精神元素,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铸着高尚的道德与价值,传递着催人奋进的能量。[6]英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这在出生于网络社会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对英雄事迹无知、对英雄形象无感、对英雄精神无畏。无知源于青年与英雄人物时空上的距离,其中也暗含着青年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粗浅。青年从不缺少追逐模仿的对象,部分青年受一些错误思潮的侵蚀,与英雄人物相比,那些娱乐明星、青春偶像更能满足其对自身的幻想,因此对英雄形象无感。对英雄的无知和无感也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于是英雄形象被个别青年轻易矮化、丑化,自然也难以产生对英雄精神的敬畏之心。
青年大学生身处重大疫情之中,会产生强烈的置身感和参与感,与英雄榜样之间的时空距离也随之打破,英雄不在“天边”而在“身边”,英雄不再“寂寥”而是随处可见。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7]青年大学生要积极应对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承受的消解和挑战,主动出击用事实说话就是最好的回应方式,而重大危机事件下,社会现实就是很好的课堂,英雄事迹就是鲜活生动的教材。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8]这深刻昭示了新时代青年不仅是崇拜英雄、效仿英雄的先锋,还应当是争做英雄、成为英雄的主体。
身逢伟大时代的中国青年,从来不缺少人生发展的际遇,也不缺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对个人成长发展的明晰定位以及对“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长成才”“为谁成才”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的深刻省思。面对新时代叩问,唯有高扬英雄主义的旗帜,才能让英雄成为青年成长道路上闪亮的人生坐标,让青年大学生崇尚英雄争做英雄蔚然成风。重大危机事件下,无法避免的困顿之“危”中也蕴含着英雄主义教育之“机”,合理地运用英雄主义教育方法有助于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重大疫情情境中英雄主义的涌现
情境即是能够产生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在激发人的情感、改变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显著而特定的作用。[9]重大疫情情境为英雄主义的涌现建构了现实生态。透过重大疫情的窗口,考察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特殊情境中英雄主义的典型类型、行为表征、实践效应以及民众反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雄主义的生成逻辑以及作用机理。
(一)英雄主义的典型类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驱动下,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中的一员,“全民皆战”构筑起全民携手战疫的“新常态”,也催生出英雄主义的集中涌现。
攻坚型英雄主义。以科学家和医务人员为代表的英雄典型是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力量,科学家以崇高的科学精神与死神争分夺秒,用最短的时间为公众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与病魔搏斗,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疫情阻击战中牺牲最大的群体。
担当型英雄主义。以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和基层干部等一线工作者为代表的英雄典型是疫情联防联控的关键力量。每当有社会危机发生时,他们总是冲锋在第一线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他们心怀极强的担当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平凡型英雄主义。伟大出自平凡,英雄也是凡人。民间自发组织的捐资捐物层出不穷,“放下就跑”等一幕幕感人情景在抗疫的各条战线频频上演,拾荒老人留名“知恩者”捐款万元……在民族大义面前,无数普通群众甘当“无名英雄”,他们更是打赢这场战疫的重要力量。
(二)英雄主义的行为表征
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10]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英雄品格的高度凝练概括,也表征在重大疫情情境中的英雄主义行为之中。
英雄信仰忠诚。他们时刻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个人价值排序的最优先位置。面对两难境地,他们为了“大家”甘愿舍弃“小家”,为了他人不惜牺牲自我,他们于忘我的无私奉献中臻于无我境界,用忠诚铸造民族脊梁。
英雄笃行执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急难险重的抗疫任务,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非常时期“连轴转”“轻伤不下火线”成为常态,他们用执着坚守遏制住病毒蔓延态势。医护人员口罩下的压痕、交警执勤晒出的“口罩脸”刻下的正是他们坚毅执着的“勋章”。
英雄立身朴实。也许他们从来不是媒体聚光灯关注的焦点,总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默默耕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朴实作风贡献自己的微光。聚沙成塔,当无数平凡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时,便能拧成一股绳,铸就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
(三)英雄主义的实践效应
提升社会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意味着对于社会基本理念的认同,意味着对于他者的感知,意味着对于社会整体性的认识。[11]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成为民众彼此的连结,也成为人们观察疫情发展、讨论热点话题的重要窗口,这期间很容易陷入舆论的狂欢,导致群体理性失语现象,动摇公共理性的根基。英雄主义的涌现以及随之带来的调适社会公民心态的精神力量,正是对公共理性的有力捍卫。
增强民众科学素养。此次疫情,从个别治理者、公共媒体到普通民众,都暴露出了基本科学素养缺失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的恐慌和治理乱象,科学认知、科学防控、科学治理是我们必须补上的必修课。“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2]历史灾难在给人类留下记忆的同时也会积累知识,记忆和知识正是我们建构科学素养的重要事实基础。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英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精神源泉和内在动力,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当代价值。[13]作为英雄精神的人格化身,当英雄成为人们的现实依靠时,英雄安危牵动人心、英雄壮举鼓舞人心、英雄影响直抵人心。在重大疫情情境中,人们对英雄主观上的情感认同可以迅速付诸实践转化为客观上的行为趋同,实现英雄精神的传承。在英雄榜样的引领下,社会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四)英雄主义的民众反馈
英雄主义的涌现,人民群众是最大的获益者,民众反馈也是衡量英雄主义所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维度。经历此次重大疫情之后,民众对于英雄主义的反馈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英雄话题从“边缘”向“中心”回归。越是和平年代,英雄越是显得“隐蔽”,越是容易淡出人们的视野。在重大疫情情境中,英雄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由“弱连结”转变为“强连结”,英雄的一举一动都在回应民众的现实关切,成为了话题和舆论的焦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英雄形象得以在民众心中构建。
集体情感从“小我”到“大我”升华。灾难面前,人们更容易感知到人类之渺小和生命之脆弱,见证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一个又一个生命,摧毁一个又一个家庭,人们内心生发出强烈的同理心,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面对英雄的“无我”境界,民众自然而然体会到“小我”的局限性,转而自觉为社会“大我”贡献力量。
榜样崇拜从“偶像”往“英雄”转向。重大疫情发生以来,长期占据微博热搜头条的娱乐新闻时常被英雄的抗疫事迹所替代,这些拥有大量粉丝的青春偶像也与广大民众一道尽自己所能支援抗疫一线,偶像也成为了英雄的粉丝,呈现出偶像崇拜与英雄崇拜共生的样态。
三、重大疫情中的英雄主义对日常榜样教育的启示
英雄一直是榜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英雄主义教育更多是以榜样教育的形态存在,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此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的英雄主义也从典型建构、情境建构以及模式建构三个方面为日常榜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典型建构:榜样选树和宣传叙事相呼应
榜样是引领民众建立国家认同、社会认同的重要非权力公益性载体,榜样典型的选树是榜样教育实践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开展榜样教育典型建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三点。其一,所树立的榜样既要符合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向,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并且有助于促进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其二,既要关注国家机构、社会机构等官方平台有计划地选树各条战线上的典型代表,也要注重通过自媒体等渠道由人民群众自发推选出的身边榜样,他们身上崇高的德性光辉都可以起到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其三,既要发掘榜样个体,又要发现榜样群体,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凭借个人的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集体群策群力所造就的。
榜样的宣传叙事直接影响着民众心中榜样的直观形象,应当合理呼应选树的典型,并且忠实于榜样的真实事迹。其一,不以局部代替整体。刻画榜样除了聚焦于榜样先进事迹本身,还应兼顾榜样形象的整体性,真实而全面的榜样形象也更容易让公众信服。其二,不以神性掩盖人性。榜样之所以成为榜样,正是因为其所具备常人所不及的崇高之处,但榜样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他们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其三,不以悲壮烘托伟大。榜样因其贡献而伟大,不宜在宣传榜样时将牺牲与贡献画等号,否则只会让人望而生畏。
(二)情境建构:虚拟在场与现实在场相融合
青年大学生正在经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自我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显著增强,榜样教育需要注重营造教育对象的“在场效应”,从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感、浸润感和获得感,切实增强榜样教育实效。
把握重大节点的“大气候”,建构虚拟在场榜样教育情境。重大时间节点具有特定的时效性和敏感性,能够唤起人们对某些特定问题的关注,因此适时地开展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无论是在学雷锋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所承载的历史情境,还是在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等即时发生的现实情境,全社会都会沉浸在追忆榜样、缅怀先烈的氛围之中。借此契机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建构起的榜样教育情境,即便年代久远或是远隔山水而无法身临其境,青年大学生内心仍然可以升腾起强烈的虚拟在场感。
善用身边事件的“微生态”,建构现实在场榜样教育情境。身边人身边事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榜样教育元素,身边的榜样也许影响范围有限,但是青年大学生置身其中却可以收获满满。依托身边典型建构起的榜样教育情境中,教育对象现实在场、全程参与,具有很强的浸润感,并可以将榜样示范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即时转化为向榜样看齐的实际行动,从而真正将榜样教育落到实处。
(三)模式建构:观念塑造与德行引领相贯通
观念是行为的思想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征。榜样观是人们对榜样人物以及榜样事迹的客观认识和主观认知的总和,影响着人们看待榜样的态度,进而影响人们主动向榜样趋同的行动。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榜样观以及引领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榜样看齐,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合力进行驱动。
从社会层面,要涵育崇尚榜样的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是青年大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榜样文化在社会主流风尚中的影响力投射在青年大学生中,能更加端正他们对待榜样的态度。青年大学生的榜样观也会反作用于社会,进而影响社会风尚。既要将社会效应、群众反馈等动态要素纳入动态推选机制中,回应人们对榜样多元化的期待,也要配套建立与榜样贡献相匹配的回报体系,提升榜样的获得感。
从学校层面,要打造榜样教育的鲜活载体。高校是开展青年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主阵地,要创新榜样教育载体和范式,增强榜样教育实效。其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破除榜样教育知与行之间的壁垒。其二,既要讲好“过去事”也要讲好“当下事”,既要讲好“天边事”也要讲好“身边事”。其三,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充分运用网络的“扬声器”功能,扩大榜样的影响效应。
从个人层面,要激发和确立争做榜样的价值追求。青年要正视并且正确认识自身与榜样之间存在的德性势差,这种德性势差不受职业、年龄、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每一个榜样身上都可以汲取精神的养分。人人争做榜样的最大获益者,正是人们自己,而争做榜样、成为榜样也是对榜样最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