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0-03-16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程

李 科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对土木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压力的增大,经济增速的放缓,房地产业的萎靡,市场上对土木工程就业人员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了适应国内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新动向,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培养出多元化、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目标,通过进行专业重构、资源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南阳师范学院虽然有着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但其主要以师范教育为主,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时间仅有十几年,目前设置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五个本科专业,从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来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都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适应区域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紧跟行业发展变化、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展开,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不仅从业人员要有较好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工程实践意识、应用技术能力。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贴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脱节。深挖本科教育潜力,培养出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型人才,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南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虽然创办时间较短,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地方建设需要,以服务于地区建设为目标,充分分析豫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抓市场空缺,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本着对土木工程专业基层建设部门、管理部门输送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强化课堂体系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同时,按照“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泛、就业方向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注重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积极与房地产、监理、施工、设计等专业领域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确实需要的专业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2.1 注重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仅是现代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者,更是传播者、应用者、实践者。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确保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专业设置要合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地下空间、岩土工程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目前我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给排水科学工程等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模块化培养模式,在前两年的课程学习中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年开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学生兴趣进行专业方向细化,分建筑方向、路桥方向、岩土方向为主;其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应用型人才对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夯实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让其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理论;强化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初步的设计、计算、分析的方法;扩展专业方向课。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依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社会需要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下,要求学生在专业方向上选取一特定的专业模块进行系统化综合性学习,要求在该专业方向上做到“精而专”,同时为了扩展其就业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学生在其他专业方向进行选修学习,丰富其专业理论素养,把学生培养成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2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理论性强,涉及到数学、力学、材料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知识多而繁,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教师授课压力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性、仿真能力,可以有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能力,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始应用推广到教学中去。我们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提升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多元化混合教学。如利用微信平台,积极推送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通过慕课手段将工程实例引入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网络平台跟踪学生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难题。利用网络资源库,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其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3 重视实践教学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工程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我校主要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理工专业起步较晚,同时受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的限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学生认识不到位,实践环节少等问题。随着对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主动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制订、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加大专业实践学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有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践实习、专业实践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习环节,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设计环节。同时积极利用实验室资源,相关老师带领学生申报开放实验室项目,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专业特点、个人兴趣独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积极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方法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投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工匠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效的师资队伍。工程技术专业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要贴近工程,构建一支具备工程技术能力较强的专业型教师队伍。首先,加大建设投入,积极吸引一批具有工程经验或工程背景的技术人才加入到人才培养队伍中去。其次,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国家注册资格证书,增强工程专业知识。再次,每学期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各大建筑、设计、监理等企业兼职锻炼,不断获取专业技能,提升工程经验。

2.5 密切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

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我校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及社会影响力,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到办学过程中来,根据企业需要,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如根据河南省领驭集团人才需求及专业特点开设“领驭班”,学生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其次,积极扩展实践基地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同时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当地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再次,根据企业性质、工程特点、项目进度等情况,每学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增强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3.结语

南阳师范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众多难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又是一个系统复杂性的工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工程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子午工程
工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