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师范专业中国画教学改革初探
2020-03-16韦少东
韦少东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概况
高校的美术师范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幼儿园培养教师人才。中国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追求“气韵”美、“意境”美等独有的审美特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也是一门涵盖了历史、文化、审美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原始社会的岩画、春秋战国时期器皿上的图案,还是汉代墓室砖画,抑或是唐代描绘宫廷生活的绘画,五代、两宋、元代盛行的山水、写意、花鸟画,明清、民国时期的自由画家,中国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印记。
高校美术师范专业要培养的不是专业艺术人才,而是具有综合文化艺术素养的美术教师。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对中国画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进行合理分配与设置,突破传统中国画教学单纯的技能训练,注重增加理论知识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在高校美术师范生的课程中开设中国画,不仅有助于普及传统的艺术文化知识,更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美术教师做好坚实的准备。
我国是一个包含56个民族的大家庭,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每一个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艺术。譬如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居住了包括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当中,居住在广西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目前,广西已有刘三姐歌谣、桂剧、彩调、壮族织锦技艺、瑶族服饰、陶器烧制技艺等二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此,在我国尤为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今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是一门涵盖了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与少数民族文化教学的综合性美术学科,不仅肩负着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和普及的责任,也同时肩负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教育。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专业中国画教学的困境
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国画教学面临着众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选取存在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为美术师范生所选取的中国画教材,通常是参考优秀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教材。一般为国内高校美术教育领域中较优秀,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教材。然而,以这一方式选取的教材,往往存在教学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以广西为例,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师范生,往往来自区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将来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到家乡。他们的家乡偏远、贫困,基础教育和美术教育整体水平落后,美术师资匮乏,美术教学资源和教具匮乏,因此入学时这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范生的美术理论、实践基础往往比不上优秀美术院校的美术生,如果仍然按照优秀美术院校的要求去培养和训练他们,不仅不利于培养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自信,也会脱离实际培养需求,等到他们回到家乡后却发现所学不能得到实际运用。举个例子,普通美术院校的教材中一般对石膏几何体、石膏像的素描学习篇幅较大、要求较高,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简单地选取此类教材,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师范生学生毕业后,不仅与民族地区的大众审美产生距离,而且在偏远、绘画材料物资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课堂上,也难以得到施展。
如果教材选取过程中,考虑到培养对象和培养需求这两方面,选取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景、人物或民族图案的临摹、写生和创作的教材,则会让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信、学而有用。
2.教学方式选择存在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方式大多数仍为传统的课堂学习、画作临摹、写生和创作等方式相结合,与普通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采用普通美术院校传统的方式进行中国画教学,不利于在整齐划一的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也不利于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融入教学当中、为将来学生回到家乡进行本地教学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
三、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困境分析
以上不足,其实质是中国画教学在特定情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是地域和民族特色对中国画教学提出来的新挑战。
1.中国画教学困境
目前,中国画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经验困境,二是传统技法与现代观念的表现困境。
中国画在我国的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很多绘画类型,也形成了众多绘画理论、绘画风格和绘画技法。
当前中国画的发展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境,面对社会提出的新挑战与之相应的是,当前中国画教学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例如“古今”问题、“中西”问题、传统精神缺失等问题。
与此同时,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面临着重技能、轻生活体验观念的问题。这一点在师范专业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2.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困境
在中国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观念的倾向。往往表现为,教师注重讲授中国画的技法,而没有讲解传统技法背后的观念。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狭隘、单一,当代学生难以理解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在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中,除了技法和观念之争,还存在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之争。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与国画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教学的原则、方法及内容侧重点略有不同。师范专业具有“师范性”与“一专多能”的特点。中国画教学首先要立足于师范性,同时又要兼顾“一专多能”的方针。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中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服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美术教育师资和人才。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上与专业美术院校有着原则上的不同,高等师范美术毕业生不仅要能画——掌握专业课的技能技法,教会学生画画,还要能教——承担教学任务,在中国画教学中同时肩负育人的职能。这也就决定了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简单来说,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应该是以技法为基础,重在引领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传统文化。
3.少数民族地区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脱离当地民族文化,脱离实际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为艰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现状不容乐观。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为例。由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偏弱的情况。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本民族艺术文化形式等,有着天然的亲近和浓厚的感情。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味将优秀美术院校或普通美术院校的教学水平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加强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困难,以至于教师与学生丧失教与学的自信和创造力。
为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应该改革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国画教学,增加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师范专业中国画教学的策略
1.立足传统技法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画教学改革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规律,坚持民族性,凸显传统文化精神,这是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基点。高师的中国画教学宜立足于技法教学,注重文化观念的熏陶和养成,不仅要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传统技法,而且要系统学习传统美学观念。
中国画教学之所以偏重技能训练,其根源在于对传统技法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技法的点、线、点、染等笔触技法,笔墨纸砚等工具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无不浸润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的构图、用色等背后,是强大的隐性的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在发挥其影响。
因此,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尤其是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高师中国画教学,必须从传统哲学入手,把握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实质。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心与物的关系,才能理解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才能真正感悟并表达出所谓的“气韵”和“意境”。
2.创新中国画教学模式,让民族文化焕发活力。
创新中国画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创新。
首先,构建将民族地域艺术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师范生大多来自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虽然在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方面普遍存在偏弱的情况,但他们热爱美术,更对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真情实感。因此,将民族地域性艺术融入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将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自信心,由此创作出更具有民族独特性和艺术生命力的中国画作品。
在此理念之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的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当地传统艺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域民族文化,合理构建中国画的教学体系,搜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色彩、造型、图案、纹样、工艺品等素材,整理出适合于本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画教学参考资料,构建和完善中国画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系。
其次,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在校阶段与毕业后岗位所需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师范生毕业后,大多还是回到生源地从事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相关的工作。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范生中国画教学当中,应积极构建学生在校所学与毕业后实践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资源,并融入到中国画教学中,构建适应于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指导学生搜集并精选适合于本地域民族美术教育的素材,指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多个地区进行下乡采风活动,指导学生对传统工艺和名胜古迹等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充分调研,获取地域民族艺术素材,建立资源库。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地民间艺术的了解,聘请本地区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匠人等相关专家,开展相关理论讲座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和相关制作工艺。
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注意探索课后训练有效途径和具体要求,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和艺术采风基地,为艺术采风和教学改革实施与反馈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这一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在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能具备更好的适应性,被当地的群众或中、小学生所接受,从而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挥所学、所长,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注重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将民族地域性艺术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师范生的中国画课堂教学,探索提升美术师范生教学的民族性、地域特色和实效性,培养兼具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地域艺术素养的创新性美术教师,是民族区域高校美术师范生中国画教学教学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