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的实践与启示*

2020-03-16朱钦胜罗海萍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苏维埃中央苏区苏区

朱钦胜,罗海萍

(1.赣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赣县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形象建设作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政党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要的政治资源。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自身发展历程的早期阶段,首次以执政党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可以说党的形象直接关乎党的前途与命运。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红军长征转移,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形象塑造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形象建构、形象宣传以及形象生成为思路进行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理论来源与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自身建设的理论来源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是最早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形象的理论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党的目标是要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逐步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党的属性即是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以“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组织并团结自己的队伍,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总结的科学的理论学说。

列宁结合俄国工人运动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唯物史观,深入论述了政党、领袖、阶级和群众的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建设理论。列宁尤为重视党的纪律,他深刻地认识到要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内部就必须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2]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自身长期发展所必需的,也是执政党稳固执政必不可少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工农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党的形象建设理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导者在探索民族解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人开始组建工农红军,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群众继续革命的号召,也是党的领导人致力于树立党的革命形象的重要体现。党在中央苏区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执政党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如果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则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地位难以确立。当时以赣南、闽西为中心形成的中央苏区,外部面临国民党白色势力的包围,内部如火如荼开展着革命斗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革命政权的发展。

(二)党在中央苏区形象塑造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国共合作北伐后,国民党方面采取武力“分共”措施,中共处于艰难境地。为应对当时的各种时局问题,中共中央委员会于1927年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讨论了当时的紧急问题,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特别是在“八一起义”失败后,党的领导人主张迅速发动农民暴动,1927年中央致两湖省委的信中提出,“在乡村中大发展游击战争,杀尽土豪劣绅,大地主,烧地主的房子,分地主的东西,分配土地,捣毁与抢劫所有政府的征收机关,停止缴纳一切田租捐税,停止一切缴还一切借债,集中力量割据某县或数县。”[3]

此时武装暴动普遍在全国各地响应,其中赣西南地区著名的暴动有东固暴动、南康潭口暴动、赣县大埠暴动、信丰暴动、于都暴动、寻乌暴动、兴国暴动等。由于刚刚经历了国民党的武力分共,加上中共领导武装斗争缺乏经验,各地的暴动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各种问题。暴动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盲目烧杀的现象,这些暴动行为既有群众的自发意识,也有党组织的领导。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学界较为认同早期农村暴动更多的是党组织有计划的领导行为。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时期,给了国民党制造舆论的契机,国民党一方面组织军队对红军游击区域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则通过舆论引导对中共及所领导的军队进行大肆负面宣传,他们宣传中共所领导的红军是“土匪军队”、说中共有“共产共妻”的政治主张,由于当时国民党控制了社会的主流宣传媒体,加上土地革命早期中共在农村的组织力尚弱,这些舆论宣传对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伤。当时在红军宣传队作宣传工作的张志辉回忆“当时国民党大搞反动欺骗宣传,说我们‘共产共妻’‘杀人放火’,我们刚到敌占区,老百姓、商人都跑光了。”[4]192

二、党在中央苏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第一次以执政党形象出现,党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更重要的是如何以执政党身份发展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区域树立好执政党形象,是党加强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获得苏区民众政治认同与支持的基础。

(一)廉洁民主形象塑造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如何使民众认识苏维埃是自己的政权,并积极参与到政权机构中,是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广大贫苦群众在革命过程中逐渐被纳入政治权力结构中,而被视为“剥削分子”的地主豪绅群体则被排除在权力体系之外。1933年12月28日,江西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指出,“工农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对于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反革命分子对他们是严厉的专政,采取最无情的镇压手段。可是对于工农劳苦群众是最广大的民主。苏维埃的民主化,首先表现于选举运动,在苏维埃政权下广大工农劳苦群众不分性别在一定年龄以上都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在这次江西选举运动中,苏维埃的民主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绩,如兴国、胜利、公略、长胜、搏生等县,普遍许多乡的选举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到八十的选民,兴国许多乡,甚至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选民。”[5]

廉洁形象塑造也是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轰动苏区的反贪腐案件。瑞金县苏维埃政府干部谢步陞案打响了苏区反腐第一枪,谢步陞犯有贪污公款、强奸妇女等罪行,经由苏维埃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庭审批判处死刑。此外,左祥云贪污案也是震惊一时的反贪案件,左祥云因贪污修建中央苏区“六大建筑”的公款被苏维埃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并且举行了公开审判,《红色中华》当时对这一案件进行了报道,到庭旁听者达数百人,群众对上述破坏苏维埃的犯人极为痛恨,要求法庭给予严格的裁判。中央苏区时期对贪腐案件的查处非常严厉,一经发现则会严格惩办。

为了进一步监督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央苏区时期设立了巡视制度,由上级机关派出巡视员或检查团,对下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不定期巡视检查,任弼时在湘赣两省组织会议上报告党组织的工作时指出,“真正建立巡视制度,这不独能使指导机关能经常了解下层组织与群众状况,传达上级党部的一切决定,而且可以减少常委下乡的时间,是帮助各级委员会建立集体领导的必要条件。”[6]早期的巡视制度虽然未形成体系,但对抑制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的发生产生了一定效力。

(二)亲民务实形象塑造

中央苏区时期,在争取群众、发动群众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中央苏区时期,被称为模范乡的才溪乡和长冈乡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较好的地区。据毛泽东同志的调查“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7]137-138还提到长岗乡的民众感叹“共产党真正好,什么都替我们想到了。”[7]13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在初期的执政实践中,党政机关内却形成了生搬硬套马列主义的情况,部分领导人轻视实践,不重视探究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没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盲目的主观主义。不仅党政机关,红军队伍中也形成了“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目的是反对当时军队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论断,从思想层面纠正当时出现的问题,也为党政机关干部重视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军事斗争密切关联。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工作是组织群众进行日常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包括打土豪、分田地等。除此之外,受反“围剿”战争的影响,苏维埃政府还承担着红军钱粮物资供应的任务,特别是红军供给由中央统一规划后,苏维埃政府承担了更重的物资供应任务。这一时期,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主要围绕领导斗争、分配土地、民事政务、物资供应、文化教育、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动员民众、武装防卫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凡上级政府的指令、决议等,也要由苏维埃政府来落实。这些工作是细致而繁杂的,苏维埃各级政府逐渐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法以适应时局的变化,基层政权与民众也形成了更多的良性互动。

(三)民族利益捍卫者形象塑造

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民族利益坚定捍卫者的形象,并通过政治宣传、建立群团组织等形式,使苏区群众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危害,引导民众树立反帝国主义的意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根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8]464

1931年9月20日,即“九一八”事变后两天,中共中央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成立就以政府名义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侵略。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名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对日宣战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这三个电文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独立的严正立场。1934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名义、并经宋庆龄等签名发布《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全体海陆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全体人民总动员”“全体人民总武装”“立刻设法解决抗日经费”“成立工农兵学商代表选举出来的全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联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敌人”等六项主张。1934年7月,苏维埃中央政府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红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与出征,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政策与措施不只停留在宣传上,而是以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形象传播的主体与途径

形象的传播与塑造是一个多主体采取多途径同向合力的结果,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形象传播与塑造是在广大工农红军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标语、报纸和文学等形式实现的。

(一)早期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的主体

工农红军——流动的宣传队。全国各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的,可以说早期的军队形象即代表了党的形象。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是红军中发展最快、最强健的队伍,这支军队在长期的战斗过程中,逐渐锻炼成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为红军队伍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早期军队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红军在土地革命过程中肩负着艰巨任务:一方面出于阶级斗争的政治目标;另一方面出于筹措军队物资的需要。红军不仅要行军作战,还要通过打土豪等方式筹款,在此过程中,军队纪律显得尤为重要。

红军不仅对士兵要求纪律严明,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也要求军队严守纪律。当时在红四军政治部当宣传员的宋裕和曾回忆大柏地战斗前后的情况:“由于大柏地战斗时我们的给养还很困难,当时向当地老俵借了很多吃的、用的”,后来再次路过大柏地时,我们的部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手执三角小红旗,分头向群众作宣传:‘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和吃了你们的东西,这次补偿你们的损失。’”“先开会,后发钱。由他们报,报多少、发多少,一共发了三千五百多块钱。”[4]55

红军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军队,因此军队的宣传绝不仅仅是为了宣传红军队伍本身,当时党的领导人明确了“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9]34宣传的目的既是为了使群众了解和接受红军,也是为了增加党的政治影响,更好地领导革命斗争。军队的一切行动受党的领导与指挥,红军队伍是党的形象的一面旗帜,树立好军队形象,即是塑造党的自身形象。

苏区党员、干部——模范的传播者。作为执政形象的主体,党员、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等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形象。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党员及其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和干部是联结群众的纽带,也是党的“形象代言人”,更是党的形象的直观表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时期更加注重党员成分的纯洁性,革命实践中党员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一个党员如同一面旗帜,党员在群众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树立的形象,直接影响党自身的发展和党的执政形象。

1930年1月,江西对地方发展党员的要求是: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忠实勇敢;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打仗勇敢;不是反革命分子及阶级异己分子。[9]30在阶级斗争开展时,主要以阶级觉悟和革命觉悟作为吸收党员的标准。

在党员群体中,党员干部是最能体现党的形象的主体。党的主要领导人如毛泽东、朱德等在带领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与红军士兵在革命岁月同甘共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革命担当。除了军队的党员干部群体外,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群体在革命实践中也是党的形象传播的重要部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拥有革命理想,其中不乏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有为翻身做主人而奋斗的工农群众,在成为共产党员后,以高度的革命理想和情怀投身革命,成为革命实践中党的形象的真实写照。

(二)媒介宣传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报刊为主要形式宣传党的形象。中央苏区时期,党对报刊的创办及发行工作尤为重视。尽管当时面临着国民党的“围剿”以及苏区资源匮乏的艰难处境,但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克服种种困难,在苏区创办了数量可观的报纸。尤其中央苏区是当时全国苏维埃革命的指挥中心,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在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创办了不少刊物。据现有资料统计中央苏区出版报刊155种,[10]其中影响最大、成效显著的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青年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红军机关报《红星》,被称为中央苏区“四大红色报刊”。这些红色报刊在树立和传播党的形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语、漫画等其他形式宣传党的形象。

在苏区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树立和传播党的形象,是土地革命早期党政机关领导人普遍重视的问题。红军队伍较早采用写标语、贴布告等形式在群众中做宣传工作,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早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采用写标语、贴布告等形式宣传党和红军。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红军肩负着打仗和筹款的重任,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写标语、贴布告等形式能让农村地区知识水平低下的农民群体快速了解党和红军。除此之外,当时红军的宣传方式还有漫画、传单、宣言、画报、化妆宣传、口头宣传、开群众大会等,这些宣传方式大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些成为红军早期做群众工作、传播形象的辅助性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过程中,宣传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当时条件艰苦,可供利用的宣传媒介十分有限,但在党政军民的共同作用下,有限的宣传资源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共领导的宣传工作,党的形象传播难以进行,民众更无从得知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

(三)文学艺术与教育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红色歌谣、戏剧等文艺作品传播党的形象。红色文化与艺术既能涵养和提高群众的革命热情,又能使党的形象更好地传播。苏区戏剧的诞生,一开始便是为苏维埃革命而创造的文化形式。1932年9月通过的《工农剧社章程》,明确了工农剧社的宗旨是“提高工农劳苦群众政治和文化水平。宣传鼓动和动员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保护苏联,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新中国,激发群众革命的热情,介绍发扬世界无产阶级的艺术为宗旨。”[11]中央苏区时期创作的大量红色戏剧,大多以时事为题材,表演形式灵活,艺术感染力强,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苏区的民歌是红色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的民歌一部分保留了客家山歌的特色,一部分融入了革命的题材,如客家山歌通常以一句悠长的“哎呀嘞”开头,接着以“同志哥”“同志妹”的形式对唱,曲调悠扬、铿锵有力,能快速激发人的热情。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广为传唱的革命歌谣,如《苏区干部好作风》《红军不怕反动派》《铁打红军炼出来》等,这些革命山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革命道理,歌颂党、红军和苏维埃政权。

苏区的红色文学受到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影响,并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无产阶级文化特性。这些文学作品大都由知识分子创作,他们以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为主题,以更高的艺术形式呈现,如著名作家成仿吾为庆祝“二苏大”召开而创作的新诗《战斗呵,苏维埃新中国的创造者》,诗中热烈赞扬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得的成就,并号召“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统一,为了阶级的解放与利益”而英勇战斗。新诗中有许多创作反映苏区军民的生活、倡导妇女解放、抒发战士革命情怀等。

苏维埃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传播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发展了具有苏维埃特色的教育事业。1931年中央下发的《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中明确提出:“苏区内的教育文化工作,必须要有彻底的转变,必须编辑成年人及青年儿童的识学课本,绝对禁止以三民主义为苏区内学校的教科书。小学校内贫农雇农及工人子弟,完全免费,富裕的中农则必须酌量征收学费。必须立刻开始贫民识字运动。”[8]270这一时期苏区的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育等呈现出鲜明的苏维埃意识形态特色,重视阶级性、普及性、义务性。

土地革命时期是党传播自身形象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形象传播载体具有不同的形态,早期革命实践中红军和党员的自身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党的形象的直观体现。伴随着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党开始建立宣传体系,通过报刊、文学艺术、教育等塑造党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途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苏区的执政实践融合,成为中国共产党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形象塑造的成效及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形象塑造是执政后形象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在提升党在民众中的声望,赢得民众的政治认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初步建立了苏区执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执政基础后,首次以执政党形象出现,对党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历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土地革命的中心,也是整个苏维埃政权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并在此过程中树立党的形象,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政权后,虽然也面临着诸多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困难,但在政权建设方面却获得了迅速发展。究其原因,虽有国民党各军阀之间军事较量、政治抗衡,为土地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苏俄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直接指导,亦为苏维埃革命的快速生长提供了可能,但从内部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很快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也是重要因素。当时赣南闽西地区存在相当严重的经济剥削关系,党在这一地区领导发动了土地革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形式,使广大贫苦农民获得切实利益,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工农红军作为武装力量,保护工农群众的胜利果实,这与国民党统治区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获得苏区工农群体的政治认同。民主政治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苏维埃政权实行代表会议制度,注重调动广大基层民众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提到:“乡的中心在村,故村的组织与领导成为极应注意的问题。将乡的全境划分为若干村,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12]苏维埃政权的效能逐渐发挥,使政权的触角有效深入到村一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广大工农群众通过代表会议制度认识到苏维埃是工农自己的政权机关,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参加苏维埃选举的人数增加了。政治参与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通过政治参与,使民众获得了更多主人翁意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政权的认同感。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形象塑造的丰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为当下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是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赢得民心。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为人民谋利益的形象塑造,不仅带领广大民众打土豪分田地,而且采取种种措施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利益,发展对外贸易。毛泽东同志在“二苏大会”上提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7]137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坚守,才赢得了苏区工农群体的支持与认可,并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贡献了力量,这是民心对党发展最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要在新时代领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同时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党和政府要以踏实的作风、优良的政绩,切实为人民谋利益,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二是重视民意表达,才能凝聚民心。中央苏区时期,在《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重要报刊上,设有“铁锤”“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专栏,工农检察部在各地设有群众法庭、工农通讯员、突击队、轻骑队等,广泛收集民意,倾听群众心声,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腐败分子予以惩处,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事。正是由于苏维埃政府重视民意表达,才能广泛凝聚民心,战胜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历史证明,民心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把人民群众比喻成水,那么“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执政党只有重视民众的力量,重视民心政治建设,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民意表达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党和政府要重视人民群众意愿的表达,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工农红军在赣南闽西创建革命根据地后,十分重视民意的收集,对群众提出的困难或者建议,能够快速地解决和改进,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三是加强政治建设,才能凝心聚力。政治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加强政治建设是党优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领导群众,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一方面这是提升自身形象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加强自身建设不可或缺的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体现了党对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加强政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优化执政环境,提升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凝民心、聚民力,更好地树立党的执政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建设层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早期的形象塑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党在早期的形象塑造方面仍然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知往鉴来才能与时俱进。重视形象建设是现代化政党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要在时代发展潮流中不断创新形象建设模式,使党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苏维埃中央苏区苏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