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探析

2020-03-1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人类正在进入 “数字化时代”。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1]互联网正在彻底颠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万物互联、万脑互联也正在实现。网络社会正在塑造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人类工作、生活新场域,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改变,这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观念。[2]互联网也必将重塑高等教育的生态,引发高等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以下简称“网络思政”)的理论内涵、教育内容、实施方式和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内涵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为全面,手段更为多样,环境更为复杂,其基本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本文所指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各主体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平台和融媒体技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做好网络思政教育是促进现代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网络信息侵蚀的重要手段,更是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渗透的有效回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高校几乎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专业课教师实施网络课程教学,思政课教师进行在线思政课讲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在线互动交流,高校院系实行在线党建和思政工作等,这些都是网络思政教育生动写照。

1.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

网络思政教育涉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思想和手段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网络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等重大问题的政治认同和实践教育。二是网络思想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网络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熏陶学生,营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生态环境。四是网络心理行为教育。通过网络行为分析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活动规律,将线上和线下思政教育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五是网络法治教育。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坚决同网上不法行为做斗争,做网上守法公民典范。六是网络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传播健康积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远离腐朽低俗的不良文化,自觉做优秀网络文化的传播者。

2.网络思政教育的特征

一是教育个性化。互联网互动、开放、共享、多元的网络特征,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我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定制化服务的需求,需要探索构建多样化、精细型和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二是资源共享化。互联网为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了存储和传播的网络空间,课程资源、教师队伍、教育活动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全新教育体验。三是要素多样化。网络思政教育主体不仅仅限于高校,还包括新闻媒体、社会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教育内容不只要求传统思政内容的讲授,还要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载体也愈发多样,网站、微博、微信和自媒体平台等都是网络思政的工作载体。四是网络渗透化。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渗透,网络思政教育也呈现无处不思政、无时不思政的发展态势。

3.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网络思政教育将精准定位教育人群,根据人群特征分配教育资源,形成定制化网络思政教育方案。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也更加人性化,教育模式将从 “大水漫灌”转化为 “精准滴灌”,针对性和时效性空前提升。二是嵌入互联网思维。随着 “互联网+”社会形态的加速演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际交往环境的重要场域。互联网去中心、平等简约、开放互动、即时高效的特征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重塑网络思政教育生态。三是全员协同教育。网络思政教育不再单单依靠传统思政工作队伍,呈现全员化、全程化的发展趋势,全体社会成员将自然地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受益人。全社会思政教育资源也将通过互联网得到充分利用,各方主体凝聚教育合力,最终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覆盖社会的网络思政工作机制。[3]四是方式化整为零。信息化时代,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都将被开发利用并深刻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将更加注重从微观角度加强教育内容供给,把思政教育内容细化为微小、细碎、随性的微文字、微视频、微课程等,通过点滴渗透、聚少成多,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网络思政教育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从支流变为主流,从局部战场上升为主战场。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为网络思政教育带来新挑战。

1.日益增长的网络思政教育需求与内容供给不足的矛盾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和丰富教育资源。面对网络 “信息大爆炸”,大学生信息获取呈现出盲从性、无序性、学习低效度等特征。网络空间不但是知识存储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更是国内外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互联网世界充斥着各种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面对网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局势和西方自由主义表象合理化的思想冲击,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 “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如何认同和实践”的问题。因此,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承担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双一流”建设、社会服务等多项任务,高校各主体往往更关注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政教育任务中的硬要求,缺乏对网络思想问题的深层次剖析和合理解释,更很少关注到大学生个体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现实诉求。同时,网络思政教育存在 “新瓶装旧酒”的情况,内容缺乏理念创新和现实价值的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是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类客户端,机械地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搬到网上。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网络领域无孔不入的思想渗透形式,传统思政教育空洞的理论说教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共鸣,更难以调动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互动不够、效果欠佳。

2.互动开放的多维沟通和单向灌输型教育方式的矛盾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削弱了大学对知识的垄断权威和大学场域存在的唯一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高校师生之间更多呈现出一种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交互作用的关系。大学生个体不再满足于教师的单向传输,而是从网上汲取知识和精神营养,这也让大学生面临更多意识形态冲击和网络安全风险。知识虽无国界,但意识形态有国别。目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面临 “眼球经济”的挑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保持高频、深度沟通,构建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政教育新模式。虽然网络思政教育比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互动性、感染力更强,但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仅仅将网络手段作为传统教育的辅助和工具,依旧把在线课堂授课、宣传教育、交流谈心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师生交流频度不高、深度不够。同时,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具体方案和实践计划也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网站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和未来需求。

3.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高标准要求与团队建设滞后的矛盾

建立一支具有信念坚定、思维创新、素质高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坚强保障。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专业学科和思政教育知识,更需要善用网络语言,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学生的线上多维互动。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体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学生骨干等。从现实情况看,他们虽然已经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但对网络思政教育规律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部分人员对网络思政教育新场域的认知充满迷茫和无措感。加之部分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网络技术手段的把握也还不够娴熟,导致网络融合和思政教育 “两张皮”现象存在。此外,随着网络资源获取的便利性,网络教育也使得学生与教师处在不同时空环境,教师依靠知识积累所获得的原有传播权威被削弱,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场域转换的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

4.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失衡的矛盾

互联网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大变量。如何对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进行破题和闯关,是当代思政教育理论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随着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快速发展,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日益紧迫。但是,网络思政教育研究焦点大多并未脱离传统思政教育研究的框架,与传统思政教育的拓展和区划不清晰,研究层次不够深入,缺乏前瞻性的创新成果和高质量的实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发展。目前,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已经在高校呈燎原之势开展,各高校也产生了一批具有先进性、可复制的思政实践成果,这迫切需要总结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经验,站在更高的视野推动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创新,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实践高质量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优化

面对高等教育变革新时代,高校要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优势,拓宽互联网思维,运用网络手段革新内容供给,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1.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

结合互联网特征,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一是构建权威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主体。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话语主体的权威性。二是把控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讨论内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网络话语主题,内容创作和议题设置凸显教育主旋律。[4]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关注度高的媒体平台,增强主流话语内容的传播力。同时,注重分类收集网络舆情热点,通过帮助大学生分析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大学生认识事件背后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创新网络思政内容载体,增强载体新颖性、时代性和生活性。将网络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交往有机结合,剖析大学生个体的困惑和问题,实现网络思政内容精准推送。将网络思政与大学生网络娱乐有机结合,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学生分享,让大学生在游戏娱乐中潜移默化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2.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机制,重新定位教育活动个体组成要素的功能、优化组织架构、理顺交互作用方式。[5]一是完善协调统一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成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学院协同攻坚的网络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线上和线下全方位融合的教育制度,线下做好网前教育和网后教育,线上做好教育过程控制,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二是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和渠道。将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模式有机结合,吸收传统思政教育优势内容,做到线上线下信息共享,形成线上线下的统一实践共识。同时,发挥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建设好融媒体平台。三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体现网络思政工作价值,强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措施,夯实典型激励,塑造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扎实的敬业精神、专业的网络素养和敏锐的时代感。同时,对重点学生做好安全防控,防止学生个体的极端事件和极端行为发生。

3.建设高素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网络思政教育离不开一支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一是增强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主体意识,站稳主体立场,保持主体定力。树立平等的思政教育观,了解学生网上心态和行为习惯,鼓励采用交流对话方式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二是加强素质能力建设。提高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将个人自学与组织培训、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实践上保持清醒头脑,熟悉互联网特点、掌握互联网技术、熟练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培养一批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学者、实践能手和网络达人。三是强化网络思政教育主客体协同。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政主客体之间的协调,构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秉承开放胸怀,强化网络思政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群体和个人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协同,整合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各要素各环节的环环相扣、协同前进。同时,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激发大学生自觉意识,鼓励大学生成立各种网络社团,培育学生网络思政骨干力量,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队伍整体发展。

4.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面对多元、开放、复杂的网络信息空间,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一是优化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个人价值语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和话语权。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宜 “疏”不宜 “堵”,创设多元文化共生语境,促进网络思政话语与外部话语共生发展。二是构建规章制度保障。规章制度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捍卫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根本保证。要完善网络审查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监督规范和管控办法,加强对网络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质量监控,对师生网络违法和失范行为进行惩戒。三是健全网络事件预警机制。做好网络思政教育预警,研判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及时向广大师生传达事件真相,做好舆情宣传引导工作。

总之,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新环境和高校思政教育新挑战,一方面,要将互联网技术、开放的信息资源、交互即时的信息传递等有效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另一方面,更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去中心化、开放、共享、多元的文化形态,更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最后,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中,聚焦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矛盾挑战,通过思政教育主体协同、内容优化、机制创新,真正将互联网思维与立德树人有效融合,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将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