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历史逻辑、时代必然与现实要求

2020-03-16解光穆张治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马 楠 解光穆 张治荣

(1.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宁夏 银川750002;3.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 银川750002)

教育从来就是每个民族与国家始终关切关怀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它寄托着每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希望;教育历来也是每个家庭与个体高度关心关注的重大民生事业,因为它承载着每个家庭与个体的未来憧憬。正是为了提高全党全国人民对教育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与战略高度做出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重要新论断。这一重要新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内在功能与价值,并赋予了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对此,陈宝生同志认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是对新中国7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从成功实践中一步步升华而来的理论成果,必须始终牢牢坚持。”[2]要准确把握这一新论断的科学内涵,就需从历史逻辑、时代发展、现实要求三个维度来分析、把握与领会。

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提出的历史逻辑

在从拨乱反正、体制改革到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再到推进教育公平、深化综合改革与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功能价值的论述与党中央为促进教育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之中。对这些重要成果予以回顾与提炼,“有助于为促进未来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理智智慧”[3],也有助于深刻理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论断提出的历史必然。

由于教育是指向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的重要社会公益事业,它就既成为匡正个体能力发展与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尺,也成为促进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石。因此,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党和国家赋予了教育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基础性地位的确立

改革开放伊始,为改变 “一公交,二财贸,剩多剩少给文教”的错误认识,邓小平同志在把握教育与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及时做出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4]的重要论断,使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巨大功能得以显现,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在1985年5月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并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同时,这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提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经典性论述既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明确论断,凸显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明确

在我国经济还未实现腾飞之际,为解决“保吃饭保建设”与发展教育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四大规定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1993年2月,明确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颁布。1994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对教育优先发展大政方针做出了全面部署。历史地看,《纲要》与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纲要》作出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判断,并对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教育结构调整等做出了具体部署。二是教育投入有了刚性约束。《纲要》正视 “经济要上,教育要让”等错误认识,并以 “目前教育经费相当紧缺”为依据,强调“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要求 “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我们现在熟知的教育投入占GDP4%、“两个比例”及 “三个增长”等政策均源于 《纲要》。三是要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强调的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四有’新人”[6]。“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

3.素质教育成为发展战略主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越来越依靠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越来越依靠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坐而论道轻实践探索、重传承继承轻创新创造等问题成为制约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性问题,并影响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为变革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纵向看,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 《决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规定要把素质教育 “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并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就使得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二是要求 “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体现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系统制度安排。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来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并以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来促进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使得教育在民族素质提高中的基础性与全局性作用凸显。

4.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追求。在此政策背景下,教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纳入社会建设领域并居改善民生之首。为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得以及时颁布,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于2010年7月隆重召开。历史地看,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 《规划纲要》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理论认识与积极实践成果。一是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并上升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就是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7]。对教育公平予以突出强调,主要是由于教育公平更多是属于社会公平内的机会公平,随之也就自然成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二是突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要求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三是再次对增加教育投入的 “刚性”要求,这就是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教育投入要做到 “三个优先”:“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8]四是部署了教育综合改革,即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等重大教育现实问题与关键环节做出系统安排与具体部署。纵向看,着眼于以教育公平来推动社会公平,使得教育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能动性作用更加鲜明。

概括看,从邓小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9],到江泽民同志阐述 “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10],再到胡锦涛同志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1],都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重要战略地位,并深刻揭示出教育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与千秋大业。这些重要历史认识成果,内在地成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新论断的必然历史逻辑。

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提出的时代必然

由于教育既有着明显而强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价值,也有着强大而明显的成人、成才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因而就需要全面分析与辩证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其重要地位并更科学地赋予其现实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教育新的时代使命与现实要求。

1.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因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必然

在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下,教育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广泛的社会公益事业,就必须正视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新时代,为充分发挥教育在改善民生、造福人民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时要求:“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2]“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之要求,揭示出教育在启蒙民智、开发民力、培育人才方面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也正是基于以 “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脱贫,以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3]。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与部署下,近年来,党和国家把保障困难家庭学生受教育权益、缩小区域与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予以坚决推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 “国家贫困县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中家庭困难学生助学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顺利实现,普通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稳步实施……。正由于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因而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要,就成为我党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时代职责。

2.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必然

由于教育内在地具有 “育才造士”之价值与功能,随之必然就有特定的价值行为抉择:为谁培养人。封建时代的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制度服务;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而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根本方向,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极为明确与坚定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4]这就极为清晰地告诉我们,我国教育只有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换个角度看,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使命的教育,必然要涉及 “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教育命题,进而成为影响乃至决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

3.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显著优势与强大生命力的先进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制度,就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根本制度。同时,教育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传播知识、革新文化、传递理念、完善人格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引导广大学生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并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积极宣传者、坚决拥护者与坚定捍卫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5]这一科学论述指明了教育所培养出的人与社会稳定、国家存续、制度运行的密切关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教育要与其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相一致,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为时代与社会所认可与接纳。由此看来,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度认同、坚决维护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就是当代我国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与重大使命。

4.教育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因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必然

教育应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视野中,基于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一根本认识,必然得出 “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6]。这些睿智论述雄辩地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创新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要加快培养大批具有改革精神与开放意识的卓越人才;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更要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的优秀人才。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各国都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下,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育也就随之要加强与加快对具有创新精神、开放意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概括看,由于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因此就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与方向,并内在地成为 “国之大计”与 “党之大计”。

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提出的现实要求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重要社会事业,要更好发挥自身具有的先导性、基础性与全局性的价值与作用,就要推动 “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7]。从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看,教育的重要价值与巨大功能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在当前与未来,教育要继续为实现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雄厚人力支持

在以教育优先发展来推动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温饱不足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各国经济科技竞争不断加大与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条件下,我国经济要逐步摆脱对资源能源、劳动力、发展环境等要素投入过多的依赖而加快转移到更多依靠创新与创造、人才与技术、知识与信息等高级要素的发展轨道上来,就要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转向与转型的发展中,雄厚的人力资源与优秀人才就具有重要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8]由此看来,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

2.在当前与未来,教育要继续为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我国才能化沉重的人口压力为巨大的人力与人才资源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与人才优势,才能更快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才能更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在 “科教兴国”与 “人才强国”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不断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快速提高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由于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因此继续加快教育发展并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依然是一大现实要求。由此看来,教育对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决定性作用。

3.在当前与未来,教育要继续为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正因文化具有如此巨大、持久与深远的力量,作为以文化传承为重要任务的教育,就要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熏陶与感染,使之得到广泛与高度认同,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目的还在于实现文化自强,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要加强教育的文化传承或者说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并进而实现 “以文育人”与“以文化人”。可以说,教育既是文化自信得以传递与深化的有效途径与手段,也是文化自强得以确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由此看来,教育对推动我国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具有支撑性作用。

4.在当前与未来,教育要继续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供雄厚人才支撑

纵向看,党的十八大在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基础上,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及时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此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高瞻远瞩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已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与最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先进的制造水平与强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世界各国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与竞争力持续提高的态势下,我国经济科技领域的原创力还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亟须改变。而要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提高的原创力,就要从教育入手。受民族禀赋、教育传统及文化习俗等影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较为普遍地存在重灌输轻实践、重继承轻创造、重接受轻批判等不足,致使对学生创新能力、开拓意识、独立精神的培养与一些国家有一定差距。这就表明,只有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才能推动经济科技的创新。而经济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促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才能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由此看来,教育对推动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具有基础性作用。

从现实要求看,无论是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还是推动文化从自信走向自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极其强大的功能,不但影响现在也将影响未来。因此,就现实地得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综上,对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既需要从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担负重任等方面来理解与把握,也需要肯定教育在对实然生活改造与对应然生活追求中具有的积极作用。就是说,在认识上我们要看到教育可赋予人具有 “正确批判、改造现存生活和创造新生活的自主能力”[21],而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正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需的。如此,教育就历史发展、时代必然及现实要求地成为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