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

2020-03-16贺祖斌

高校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办学高质量发展

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明确了方向。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系统由于外部的需要和内部的冲力以加速的步伐发展与变革,已成为社会智力生活和创新生活的主要交换中心[2]。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系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机制,以新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也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和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和谐发展,其最显著特征是从以往谋求高等教育“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我国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进一步认识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因素,剖析高等教育系统在结构组成、运行产出以及发展变革等方面的机制,并优化配置校内外资源,促进其和谐发展。从结构组成来看,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及管理体制结构等宏观结构日益完善,而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及人才队伍结构等微观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此背景下,完善内部治理,尽可能获取外部支持,优化高等教育宏观与微观结构,同步发展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稳步推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激发高等教育办学活力,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运行产出来看,规模与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有机载体,质量与效益是高等教育系统产出的目标追求。对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履行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职能,促进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是高等教育系统运行产出的理想模式。因此,适度的办学规模和合理的办学结构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与科研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发展变革来看,动态与平衡是高等教育系统健康稳定的基本特征,发展与变革是高等教育系统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条件和动力。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等视角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从宏观来看,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从微观来看,需要在重视高等教育前瞻发展的同时关注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从纵向来看,需要在传承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优势的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从横向来看,既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本土化办学,又需要具备全球化思维,探索高质量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具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关注以下十大要点。

一、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争取外部支持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在整个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本质在于对内部治理体系进行完善,并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市场和社会等的外部支持。

首先,高校要不断深化内部治理改革,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高校应强化政治建设,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思想建设,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引导、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作用;优化组织建设,推进学校各级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提升组织力激励全校上下担当作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健全“放管服”改革落实机制。高校应聚焦于政府放权的重点领域,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岗位编制优化、职称评审改革以及项目经费管理和工资薪酬分配等方面积极对接“放管服”改革;通过制定承接“放管服”改革事项的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结合大学内部治理改革,健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的内部治理,突出其主体地位,激发其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深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高校应全面实施权责清单制度,按照责权利一致、边界清晰的原则,制定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的责任清单;健全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优化机构设置,实现“流程再造”,规范管理事项决策程序,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面向大学师生的网络办公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其次,为了更好地获取外部支持,高校要不断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高校应组建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组织代表以及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国内外知名专家等个人代表的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发挥学科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品牌和特色建设提高社会参与的效度和“黏度”;重视校友资源价值和捐赠文化建设,完善基金会平台,创新筹款募捐方式,建立社会筹资项目库,引进市场思维和公益社会化理念,不断提高社会筹资和资金增值效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二、 保持适度办学规模,追求卓越教育质量

有学者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导向进行研究发现,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98年到2006年,为规模扩张阶段;二是从2006年到2012年,为质量提升阶段;三是2012年至今,为内涵式发展阶段[3]。该历程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的相互适应和不断发展。首先,从政策导向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规模扩张、质量提升还是内涵式发展,都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其直接表现为增加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这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高校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一定历史时期,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国家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其次,高等教育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段时期以来高等教育“量”的增长缺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师资规模等内部构成要素的支撑,从而引发高校毕业生质量不高、企业招人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以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高等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保持适度的办学规模、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来看,2010—2019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高校数、在校生数以及招生数均逐年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生师比逐年上升,高于全国平均值(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均衡发展,面向2035年,在关注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我国也要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提升全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利用好国家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规模持续稳定扩大,保证适度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是要认识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关键性作用,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持续加强全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以及增强人才引进的灵活性等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激发教师活力,促进高校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从而保证卓越的教育质量。综上,稳定投入、扩大规模,重视师资、提升质量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三、 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结构从宏观来看包含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等,其中办学布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高等教育办学效益反映了高等教育投入与收益的关系,是对运行效率和教育效果的综合考量,只有效率高、效果好的高等教育才称得上效益好的高等教育[4]。在高等教育资源向地级市拓展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地级市高校的发展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为缓慢,办学资源存在区域失衡现象。区域之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呈现出不平衡:在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东、中、西部地区高校入选学科数分别为331个、83个和51个,区域间的差异较大[5]。这种办学资源失衡引起的办学结构的显著差异,使得不同区域高校的办学基础存在明显不同。这一方面不利于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集群和有机融合发展,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利于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办学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不利于分类指导和支持不同区域、类型高校的特色发展和高水平发展,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办学动力不足、办学效益不高。

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科学调整高校的布局结构,结合国家关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我国要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大学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学科专业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格局。二是要结合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实现高校特色发展。高校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组合优势资源,突出办学特色。三是要提高高校机构运行效率。高校要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以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改革和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形成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办学效益。

四、 发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强化特色高职教育

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国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大重要类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同步发展对于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在本科教育方面,教育部在于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等一系列加强本科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在高职教育方面,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未来5~10年我国职业教育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基本完成由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办学质量提升的转变。2019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启动,该计划是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截止到2020年6月,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在数量上约占普通高校的53.6%(2)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因此,面向2035年,我国亟须发展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强化特色的高职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认识到二者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同质化问题。二是要促进本科高校坚持“以本为本”,将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发展目标,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和专业认证机制等,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三是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和组织管理形式等,开拓新的办学领域,设置特色专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 巩固公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为国家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19年,我国民办高校共有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7所,民办高校数量已占到全国普通高校的27.6%[6]。因此,首先,从发展规模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办学体制的改革进程来看,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并行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存的发展状态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营造了和谐、多元的生态环境,这有利于满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需要,可以有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最后,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需要大量办学资金和运行经费等的支持,故应多渠道、多层面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并举的多样化办学体制也会在全社会起到辐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7]。综上,我国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需要并行发展。

面向2035年,我国在巩固公办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推进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保障二者有序、健康发展,尤其要高度重视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构建支持民办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我国可以鼓励条件成熟的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等。二是要积极探索促进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联动发展的有力措施[8]:在发展规划上要拓宽视野,建立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整体规划机制;在交流往来上要拓宽渠道,加强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多种形式的会商沟通与协同合作;在资源利用上要完善机制,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等形式推进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校际合作;等等。

六、 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科研服务协同化

教育教学与科研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高等教育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教育教学与科研服务协同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系统产出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服务等职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满足社会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人才需要,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在教育教学上,如何加快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要推进教育教学总体改革,明确目标、内容、举措、评价和保障机制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与配套;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在资源配置与共享、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国家加快教育变革的战略背景下,高校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带来的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推动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变革,以高等教育信息化带动高等教育现代化。

在科研服务上,高校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高校应从地方区位条件、产业特点和民生需求等方面出发,利用自身人才聚集的优势,针对当前国家和地方发展急需的产业进行攻关,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同时,高校要与企业和市场共同建立利益“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应用型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

七、 明确发展定位,加强战略规划

规划既基于发展又超越发展,如果说发展定位聚焦于“怎么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问题,那么战略规划则侧重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怎么办”的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加强战略规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而准确分析和研判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社会政策导向,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定位,对于高等教育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的过渡时期,“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决胜时期,也是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从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时期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时期,市场化、国际化将步入深度变革期,信息化将进入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凸显期,生态化建设将进入关键期,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将进入全面推进期……这些趋势对“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定位势必产生根本性影响。高等教育需要从未来5~10年国家产业结构、城市格局、市场变革、人口结构、信息化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以及国际局势等多个层面来分析机遇与挑战,看到矛盾与问题,寻找破解之道和出路。

从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来看,在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的前提下,科学做好“十四五”规划对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新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做好高等教育战略规划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积极了解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对前一发展阶段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明确优势与不足,以当前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改革突破口,做好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二是要关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对战略规划进行专业的研讨和严密的论证,增强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三是要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一个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面向2035年,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八、 树立前瞻性发展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双一流”建设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难得机遇和重大责任。“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既是一种发展水平,又是一种精神追求;“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强调“一流”本身,更应该强调“争创一流”的前瞻性发展理念。潘懋元等曾在《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一文中指出:一流大学既可以是具有卓越科研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院校;既可以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小而精”的学院[9]。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特色性”是相辅相成的,多元的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前瞻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面向2035年,高校要树立“争创一流”的前瞻性理念,探索特色发展的多元化路径,把握历史机遇,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在不同的办学层次和领域寻求多元化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我国高校实现前瞻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多元化特色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在国家公布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基础上,结合省级“双一流”建设计划以及自身优势、特色学科情况,形成层级式、立体化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由点及面递进推动整体性发展。二是要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因而高校要重视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特色带动高校其他各项事业的卓越发展。三是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校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学科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培养以及骨干教师海外研修等工程,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和创新团队。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流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彰显一流大学的影响力,“办大学就是办氛围”[10],一流大学建设要重视打造一流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培育校史文化凝聚大学精神力量,通过培育校园书香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大学特色文化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五是要作出突出的社会贡献。高校要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发挥自身智力密集、多学科综合及科研创新等优势,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彰显一流大学的责任担当[11]。

九、 传承独特优势,实现融合式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12],这充分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基因和制度优势。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等,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独特优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正在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倾向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13]。

因此,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传承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内涵发展与综合改革等优势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融合式创新发展。融合式创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等的集聚与整合,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在育人、学术以及其他方面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如在育人融合创新方面,高校可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在科研融合创新方面,高校可以努力构建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创新协作机制,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统筹和推动各种科研要素跨部门、跨学校、跨区域融合,助力科研提质增效;在学科融合创新方面,高校可以探索建立跨学科基金支持、跨学科成果认定、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我国可以通过融合式创新使高等教育领域各种创新要素优化整合,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十、 厚植本土教育,加强国际化办学

高等教育本土化办学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对外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面对“大变局”,我国高等教育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办学的关系,在坚持本土化办学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

一方面是要“引进来”。高等教育本土化办学是在坚持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扎根本土,我国高校要广泛汲取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等,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队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依法依规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使本土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具体来说,国家应鼓励高校进行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地方应发挥区位等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大高等教育开放力度。另一方面是要“走出去”。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是在坚持本土化特色前提下的对外开放,我国高校要坚持双向交流、以我为主的办学原则,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优化办学模式,将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推向国际,使本土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十一、 结 语

在以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中,治理体系、办学体制与类型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与构成,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以及基本职能聚焦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与产出,定位与规划、一流与特色、传承与创新以及本土化与国际化办学关涉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和机制有机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以上十大要点,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办学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