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基于唯物辩证法

2020-03-1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规律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这说明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新时代,培养大批具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高等人才已刻不容缓。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虽然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公共课,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英语语言交流的机会和环境,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弱,学习兴趣较低,大学英语公共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状况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能够帮助人们辩证地认识和理性地改造世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唯物辩证法,结合教学实际,综合分析当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唯物辩证法的概念与内涵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为指导开展具体工作,能够使其结果最大程度优化,这样的特征和规律可以用于指导语言教学。

二、唯物辩证法与语言教学的相关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具备运用某一语言的能力。在我国,英语语言教学属于外语教学,而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特有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必修课,其中包含了英语语言知识(语法、词汇、句型)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的训练。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他们真正缺乏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2007年教育部新修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3],基于此,需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进行必要探讨。

英语听说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蕴含一定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法能为一切事物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尤其在它的三大规律指引下,使我们能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探究。

三、唯物辩证法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的辩证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它充分揭示了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4]。在外语教学中,母语与外语,教师与学生,形式和意义、输入与输出等都是对立统一体[5]。结合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从语言知识输入与语言技能输出、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教学三对对立统一体的关系出发探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1.注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创造高质量输入

语言知识输入和语言技能输出贯穿于整个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从表面看,两者相互对立,在教学中很难兼顾,但实际上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根据文秋芳(2014)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输出是语言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输入是促成输出任务完成的手段”[6]。学生在输出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地进行达成任务所需的输入练习,以促使输出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输入内容应具有高度的目标导向性。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应用型工具,因此教学中的输入材料应能满足学生的学业或自身的其他需求,以增强学生的输入动机[7]。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输入材料,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输出需求。当前,我国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的大学生数量庞大,其中听力和口语测试部分一直是他们的弱项。因此,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应尽可能贴合考试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长此以往,学生的听力水平也会随着练习量的不断增加而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定能事半功倍。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接纳者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一套清晰明了且可量化的层级教学目标[8],并提前告知学生他们在该堂课及学期课程结束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参与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以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促进自身发展,而且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还应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根据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将听音辨词识意、听音复述等训练的时间合理分配。通常而言,安排小组讨论或学生自由对话的时间不宜过多,并且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持续性监控,尽可能参与到学生的话题讨论中,以确保讨论内容有效。最后,当堂及课后任务反馈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同伴互评、学生自评为辅,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3.结合教材,创造性整合听说教学内容

“教者不可专恃教科书,即便它再好,教师也不得遽取应用,不复筹思”[9]。这表明教师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有不足之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听说教学课堂中不能全然脱离教材,而是应当去挖掘教材的内涵及外延意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重新编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在此之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有宏观的认识,清楚每个章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重点在前,难点有针对性地逐个击破;此外,还应找到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生的兴趣点与之相结合,创造更具个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准确了解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听说水平,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教材中一些超出学生当前学习能力和水平范围的内容进行调整,并结合实际补充一些更加贴近他们当前能力的相关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达到最优化,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二)量变与质变规律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根据量变与质变规律,事物必须经过量变,才能发生质变。度则是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对立统一。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只有对学生练习量的“度”有准确把握——既注重积累又遵循适度原则,听说教学效果才会有“质”的飞跃。

1.重视有效性“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练习听说的积极性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听说课中,通常采取以学生完成听力任务,教师讲解答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除了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口语表达的机会,也造成学生难以树立口语表达的自信。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智慧教学平台,分配一定量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基于教材而预设的人机对话练习,以化解学生因当众说英语而产生的尴尬情绪。练习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几份练习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当堂反馈,将整个评价过程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评价标准形成一定认识进而学会自我评价。此外,教师应定期在课后布置视频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既定话题自行设计英文对话内容,并将对话场景录制成视频。教师在课上随机抽取学生上交的视频,与全班学生一同进行评价,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外任务的难度和数量应随学生能力的提高而逐步递增。总而言之,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

2.遵循“适度原则”,降低学生的交际焦虑

语言学习的过程漫长且艰苦,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消极情绪或是学习倦怠。杨涛(2010)指出,英语学习倦怠是学习者由于英语学习活动的内容、过程或结果与学习者本人在这些方面的预期存在差异而产生的[10]。若学生在经过大量练习、付出了一定努力后,其学习效果却未达到他的预期,他即会产生自我怀疑或丧失信心,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学好而自暴自弃。根据克拉申(Krashen 1985)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强、自信心强、心情舒畅,他产生“情感焦虑”的可能性就越小,接受有效的语言输入量就越多;反之,则接受的越少[11]。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安排英语听说练习时应遵循“适度原则”。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且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树立与其自身水平相符的学习目标,提高他们获得成功喜悦的可能性,以此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另外,在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应不急于纠错,应该以积极反馈为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布置的输入和输出任务均要适量。尽管练习必不可少,但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学习精力有限,“过之”和“不及”都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发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沿直线式前进的,而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曲折过程。事物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舍弃其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以此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13]。

1.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肯定阶段的分析——遵循教学规律,吸收借鉴前人经验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复苏,经过四十余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改革,在教学中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我们通过“引进改造”(文秋芳,2019)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BLT)等,使其更加适用于中国的英语教学课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课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肯定原先教学方法的可取之处,同时继续引进学习国外新的外语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及时消化吸收,实行本土化改造[14]。其次,应尊重前人总结出的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检验;还应将前人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有益成果与当前教学实际相结合,并坚持以教学大纲为导向,不断推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进一步革新。

2.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否定阶段的分析——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养

在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各个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但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在实际的听说教学课中始终依靠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们不敢,甚至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导致学生对大学英语听说课产生怠倦甚至反感情绪,课堂依旧无法焕发活力,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笔者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学习以及自身教学能力树立一定信心,敢于采取新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时代和学生都在不断进步,教师也应主动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迎接新的挑战。此外,教师应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研讨会,将“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课堂,以求找到最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模式。

3.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分析——批判继承,坚持探索

尽管在大学英语改革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社会各界,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高校一线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坚持探索、积极实践。各专家学者也需不断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基础之上融通最新中外教学理论,保留原有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中有益的、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内容,剔除无益的、与时代发展相悖的内容。此外,高校一线教师也应及时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用以指导实际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使其不断改进完善。教师应对新旧教学策略都始终保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不一昧肯定,也不一昧否定,而是不断对其进行对比反思,开发出与自己实际课堂教学最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四、结 语

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使我们对英语听说教学策略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坚持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过程看做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不断进行摸索尝试,以求找到更适应本国国情的听说教学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教学目标助力。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和三大规律,相信通过各界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将不断优化,我国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一定能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规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