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职业院校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

2020-03-16茹新宇唐永刚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制度建设

茹新宇,唐永刚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交通分院,江苏 无锡 214151)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技能人才需求剧增,这对职业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教属性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工作室发展应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倡导“工匠”精神。“步子”迈得更大、更稳,“路子”才能走得更宽、更远。

一、文化与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各种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其范畴囊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而制度文化则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成文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规范法律、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都是制度文化的表象和体现。

文化的产生与传承离不开社会认同,其系统内部的协调互动更依赖于良性有效的建构秩序和制度保障。依据规则,将两者统一的特征表示即制度文化,它是文化的规则层面和秩序设计,并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协调维系着个人、群体与社会三者关系,同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制度文化立足于文化,并规范着文化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衍,就谈不上制度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需要制度文化给予必要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工作室的制度文化特征及构成

工作室制度包括日常出勤制度、例会制度、学习研讨制度、考察交流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其中凝聚了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政治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延续相传,形成文化。故工作室制度文化是由历史演化产生或选择而形成的一整套传统的价值观念。它既是群体活动的产物,也限制和约束着成员之间的诸多不规范行为,故具有二重性。同时,工作室制度文化以现有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受不同的专业特色影响,因而又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面向社会需求、实践项目驱动、师生角色重构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据此,职业院校亟待转变办学思路,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专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定单式教学模式。作为职教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构筑师生专业成长、打造文化建设亮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这一切都离不开其制度文化建设。

工作室的制度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由传统习惯、经验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它是群体自生自发的规范,反映了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等人文要素;二是成员有意识、有目的的理性设计和建构,体现工作室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机构组织、设备实施等机制层面。三个层面彼此协调、相互统一,共同实现工作室的制度文化之功效。

三、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

纵观职教改革历史,横看社会发展现实,实质都是制度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对群体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和强大的育人功能[1],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工具,不断制约或主导着工作室物质基础与教学创新的发展与变迁。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制度文化已演变成为工作室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折射出了成员们的心灵境界。故而工作室的制度文化作用重大,其建设势在必行。

(一)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遵循从较低的物质满足阶段发展至较高的精神追求阶段。工作室的表层“物质”行为是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所谓“连肉体都无处安放,还谈什么诗和远方”。它包括资源设备、成员场地和制度规范等人力和章程但凡涉及并达到之处。而更高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则需依赖制度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这属于工作室的特色部分,它包括精神支柱、理念口号和平台广告等无形“资产”,这也是工作室的品牌价值和潜力所在,故其制度文化建设不仅需在意表层满足,更应注重深层拓展。

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精髓就是其制度文化。建立相应的工作室制度文化,汇集团队合力,让所有成员的信念保持高度一致,并产生强烈认同感,这是工作室的立室之本、发展之机和力量之源,也是维系其“生命”的动力来源和提升成员绩效的有效手段。工作室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前沿、适宜、高尚的制度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公平向上、人文激励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场所。理性思考、规范完善、严格管理是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将该思想细化为具体规范和关键要素,系统地将日常事务全方位纳入管理视线,建立各级各类评价反馈机制,努力形成并持续发展制度化的职教文化体系。

(二)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

依靠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室,应实现五个目标[2]:1)将个体成员团结凝聚为高效统一的教科研组织,集众人之长,凸显团队优势;2)以优秀激励的运营机制催人奋进,使成员获得热情高涨、强大不竭的工作动力;3)规范和约束组织行为,引领和导向个人追求,为工作室发展及个人进步指明方向;4)协调机构内部各要素的资源分配,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提升工作室的“软实力”;5)借助工作室的名师效应,树立市场品牌价值,辐射影响、推广经验,建立信誉良好、知名度高的教科研“生态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只有借助文化的治理和熏陶,极大激发群体潜能,方能事半功倍,使成员主动为工作室的发展自愿奉献、甘心付出。“工匠”精神即是这种职业道德、能力、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一般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建议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倡导方向,推广实施职业院校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不仅要继承本国传统文化,宣扬“工匠”精神,还应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如美国人的创新、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精益,转为己用。努力将国内外的优秀制度文化融入工作室的建设之中。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确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以人本促和谐”的办学理念,不仅彰显校风,更有助于制度文化下的工作室规范管理,促使成员们各显其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让工作室到处蕴含着教育的因子,充盈着文化的气息,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以“名师论坛”、“专家研讨”、“师生讲座”、“集体决策”、“分组实施”等为抓手,务实推进“教研拓展”、“创新试点”,努力实现职业院校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亟需树立以制度文化立校的方针,使之根植于工作室的基础建设之上。制度文化可谓工作室的“精、气、神”,只有“聚精、凝气、会神”,工作室方有生机和动力。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教学培训、示范引领和辐射影响四个方面,其中前两者均为制度文化建设的直接功效,后两者则是其间接反映。

1.引导资源整合的媒介

信息汇总、资源整合好似“聚精”,这是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体现。

制度为强制成员达到的最低标准,而文化则是引导成员认可的较高境界。“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基于制度框架,才能保障规则的严格贯彻、措施的完整实施。制度文化直接作用于工作室,收效显著,它既是引导工作室成为资源整合的媒介,又是使其达到调配最优化、成效最大化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借助工作室制度文化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建设电子化教研平台,筛选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的课程资源,培养其学习热情。同时收集整理教学素材、分享模拟实训方法,减少低效的重复劳动,优化师生在线培训形式和内容,建成理实一体化项目资源库,方便大家随需索取,提高课堂实效。以工作室为成长平台,培养专业技能名师,辅助青年教师进步。

(2)基于工作室制度文化体系,整合室内资源。建立数字化办公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事务流程通过终端逐一落实,改变以往条块割裂、混沌不清的管理方式。还可实现室内财物的精细化管理,对所有设备借用、损毁情况实时监管、提高实效。

(3)依托工作室制度文化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工作室需要开放办学,博采众长,方能融入社会。让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技术应用与知识管理的无缝对接。这可依托智慧校园,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模拟活动,如虚拟电子商务等。把职业院校工作室打造成为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及经验交流为一体的互动媒介。

2.保障教学培训的载体

规范教学、保障培训如同“凝气”,这是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符合人类文明方向,对物质及精神世界探索的总和称为知识[3],它不仅需挖掘深度,还应拓展宽度,这对职业教育尤为突出。工作室即职教模式的重定义,它作为学校的组织单元,承担着育人文化载体之任务,而其制度文化则是完成该任务的重要保障,规范着工作室成为教学培训的载体,定义了工作室的发展和演变进程。构建“名师领衔、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是工作室发展的第一要务,这主要针对教学双方。教方:加快师资培养、打造名师团队;举办竞赛活动、增强教学能力;组织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学方:参加技能大赛、规范职业操守、增强适岗能力、促进新人成长。

工作室的制度文化集中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并构成了全体成员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规范。预想厚积薄发,必先苦炼内功。现阶段,职业院校主要通过承接各级各类教科研及竞赛活动,丰富教学培训案例,探索工作室制度文化经验。凝聚团队、形成合力,立足自身建设,极大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现代职教新模式。对内表现为,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主旨,以课堂教研为主线,以专业特色为主体,“用名师育名生,借名生造名师”,使工作室成为富有人文情怀、知识创新及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3.构建示范引领的平台

示范成效、引领认知寓意“会神”,这是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所获不竭动力之源泉。

规范管理是工作室特色的基础和保障,而文化创新则是其生机和灵魂。闭门造车往往自以为是,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对外,职业院校工作室是文化宣传、培训推广及科技研发的攻关平台。通过良好的文化传播,促进学科健康成长。将专业特色摆上广阔舞台、经受众人检验,留下的才是真正精华[4]。工作室是学校的“名片”,故其应立足本校、面向社会、积极分享职教成果之红利,这是其制度文化建设成效的间接反映,有助于职教文化的传播与宣扬。

基于网络无地域、时间限制的特点,把工作室构建成为示范引领的平台,“孵化”职教文化“生态圈”。开放学术氛围,增强共享意识。通过课堂点播、在线互动,打破学科“孤岛”,交流教学经验,实现知识学术的无界共享。鼓励更多成员参与了解,方便同行、学生、家长等社会民众咨询、探讨专业问题,追求团队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促进校内知识社会化进程,实现学科内学术同化、学科间知识串联。通过制度文化建设,鼓励教师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培训要务、发挥服务职能,跨出去、迈得远,走向更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4.推广辐射影响的窗口

增强辐射、推广影响喻为“薄发”,这是对工作室制度文化“精、气、神”的推广延伸。

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依靠制度的强制性,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上升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让成员获得归属感。大家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优化效能[5],更好地为单位机构和社会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技术交流、业务咨询及政策解读等服务。因而,职业院校工作室应加快推进制度文化的外延建设,使之成为辐射学校影响的窗口、弘扬企业文化的桥梁。

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数字化体现,工作室网站、APP客户端等媒介可作为科研的载体、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作为制度文化建设实绩的间接反馈,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工作室线上平台,使之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存储仓库,更可作为行业信息的访问门户。通过该窗口,及时跟踪市场动态,宣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通过该窗口,更好地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6]。

同时,工作室作为业内人士积累经验、交流心得的平台,在制度文化建设成果的不断惠泽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企事业组织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了解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以服务于地方经济。

(四)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的建议

当前,职业院校需明确导向、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建设工作室制度文化,下面浅谈几点建议。

1.管理人性化

工作室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充分尊重每位师生为前提,牢固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把制度看作“服务”,以提倡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造就人的成功为归宿,淡化“管”念,强化“理”念。工作室制度文化形成于教学过程,体现为人师表与人文关怀,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本”内涵深入师生心里并形成“内驱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与追求。建设以“人性化”管理为内涵的工作室制度文化,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需求。

2.制度文本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工作室的规章制度一旦形成文本,所有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执行。人有惰性,自觉行为的养成需要制度的约束和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在制度文化的形成初期。工作室的人事制度明朗化、财务制度公开化、考核制度民主化、科研制度自立化、奖惩制度公正化、培养制度全员化……,这些都应形成文本、建章立规。只有这样,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才能显示出它的和谐性与生命力。

3.建设系统化

工作室的制度文化建设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序启蒙阶段;二是常规管理阶段;三是突飞猛进阶段。目前多数工作室的发展已走过第一阶段,处于二、三阶段之间。因此其制度文化建设需要较高起点,形成系统化建设体系。无论从领衔人统一管理到各成员自主行为,还是从工作室组织机构到学校人员调配,都应逐步形成系统化。只有具备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促进工作室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本文依托职业院校的工作室建设,结合实践、理论突破、教育创新,对制度文化的核心功能作深层拓展,努力实现并突出其建设的扎实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着力宣扬“工匠”精神,丰富制度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推广“聚精、凝气、会神、薄发”的工作室发展新思路,倡导积极开放、健康向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新理念。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制度建设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