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遵循依据、现实问题与主要途径*

2020-03-16张蓝月

高校辅导员 2020年2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政治

张蓝月 崔 健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2.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指明要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1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下简称《辩证唯物主义》) 的重要文章。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八个统一”,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目标和方法遵循。学习和坚持唯物辩证法,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来培养人才。而要实现把立德树人有效地融入到教育的各环节,贯穿教育的各领域,首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遵循的理论基础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原因在于它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反映了科学的“物质观”“永恒发展观”“辩证矛盾观”和“历史动力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同一类事物,通常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表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多变易逝的,但是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因事而化”就重在“事”,即事物,这要求我们应该抓住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矛盾。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因时而进”就重在“时”,即时代,这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象、问题作为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来看待。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要在继承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和新规律,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因势而新”就重在“势”,即就势,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理念新媒介新工具亲近大学生。

在《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4]根据“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5]立足新时代,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是要着力“化事”,阐释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上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剖析和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到既要实现以小见大,又要实现“拨云见日”的效果,推动“化事”“进时”和“新势”以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困惑疑问和时代问题,提升针对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6]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立足新时代,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是既要“进时”,把握时代发展主题,把握短期内社会发展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方面的更新,又要洞察长期的生产关系地更新,应时而动、顺时而进;既要实现见微知著,又要实现审视度势,终而“化事”“进时”和“新势”,以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主题,增强亲和力。

在《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7]又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8]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9]立足新时代,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是要根据“情势”变化,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就势”而为,以创新理论解释新情势、创新技术传播新理念、创新方法亲近新学生,既要实现理论、方法的突破创新,又要做到“因势顺导”,实现“化事”“进时”和“新势”,以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媒介新工具。

(二)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遵循的现实依据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为追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凝聚青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0]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史夙愿有效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借助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新形势、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打牢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生动实践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引导大学生勇于走在时代前列、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新时代“注脚”。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当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新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遵循。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球化转型的国内外局势实现解疑释惑。在国内,作为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已呈燎原之势。在走向改革纵深的历史节点上,人们经常受到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干扰,而高校肩负着为改革开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也承担着为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思想引导的使命。在国外,全球化转型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互相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交往的“中国方案”。这要求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发展的时代方位,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1]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因应社会信息化浪潮而不断改革创新。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方面,面对“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住互联网、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变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内容和渠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纵深。[12]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3]也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驾驭和引领能力。“不日新者必日退”,[14]高校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1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工作要求。[16]“互联网+”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体现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根本遵循。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现实问题

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和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亲和力不够。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问题指向把握欠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问题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1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8]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19]其重要抓手在于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化主义价值观培育弘扬”的过程中,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性、说理性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打折扣。围绕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问题这一主要矛盾,成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问题指向。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问题场域

如果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施措原则和工作方法的整体系统性“方案”的话,这个整体系统自身就形成了一个框架结构而相辅相成,且每个部分都存在着问题场域,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都存在着“问题导向”和“落实问题”。

“问题导向”是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都有明确的问题指向,能够清晰地表明应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其中,“因事而化”,即提出问题,它解决的是如何把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工作。“因时而进”,即认识问题,它解决的是如何紧扣时代脉搏认识主要问题。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也引致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时代挑战。“因势而新”,即对策措施,它解决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如信息化进程推动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普及,使得经济民生、突然事件、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形态问题能够快速传播,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形势、新情况,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落实问题”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距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在“因事而化”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把“事”不准的问题。一方面,教育者不清楚国家发展的新情况和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个背景上进行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另一方面,教育者识“人”不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同样的教育,这难以实现“化事”的目标。因为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差异明显,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都是不一样的。要真正落实因事而化的教育原则,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而非“一刀切”。其次,在“因时而进”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与“时”不近的问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教师,虽然清楚当下的时代主题、社会发展动向,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但可能受限于知识结构,不能深刻地进行专题性知识讲解,而专业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时代主题,进行知识性讲解,但又存在着忽视时代精神的价值导向问题。因此,立足新时代,做好“因时而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推进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最后,在“因势而新”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就“势”不为的现象。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育人工作矛盾已经随形势环境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完全遵循以往的传统育人方式,难以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但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根据“情势”变化“就势”而为,更新知识、创新工具、出新方法亲近大学生,依然讲解旧知识、固守旧工具、使用旧方法。

三、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逻辑旨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阵地,提升有效性。因此,“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逻辑旨归,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把握社会思潮“因事而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发挥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必须积极应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因事而化”,否则大学生将会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最原初的活动方式即劳动活动的社会形式,即是“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1]。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所处的社会背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的理论、实践及其实质,认识在其中的人的“活动”,来应对大学生所思考和困惑的“思想疑问”。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冲突都根源于物质利益关系,追求利益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空洞的说教,而将育人工作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否则将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出现误解,不能正确认识和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如宪政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修正或折中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潮,当然,大学生也就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思想困惑”,“因事而化”地答疑释惑,才能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3]这同样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客观的“生活实在”“劳动(实践) 实在”为着力点,把解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实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深入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的问题,并紧跟世界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正确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切忌脱离实际问题,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大格局。

(二)立足时代变化“因时而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发挥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做到“因时而进”,脱离了时代主题,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就会失去汲取养分的母体。当前,对内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对外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化转型”,成为国内普遍关注的时代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提出“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围绕上述战略目标和具体对策,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能总是讲解过去的问题和主题,脱离时代的理论阐述会缺乏“亲和力”,终将脱离大学生群体,并且导致大学生理论理解上的困难,甚至形成思想困惑的堆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同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努力衔接好主渠道主阵地和各专业课,将“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主题融入到育人各环节中。当然,“因时而进”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亲和力不仅仅在于时代主题,而是总体上的时代感。这里的时代感,是指能够将时代主题贯穿、融入、渗透进育人工作过程中,增强释惑能力,以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育人工作的生动性赢得大学生,让大学生产生亲和感。此外,还要对教育语言、教学方法、教学载体进行现代性改进,使其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对象,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近与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地增强释惑亲和力,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着力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三)运用信息媒介“因势而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发挥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必须结合“互联网+”战略的国家社会发展新形势、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新变革,做到“因势而新”,适应舆论战场向互联网转移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新常态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24]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依据“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特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方法,搭建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优化网络思政的内容与方式等,实现育人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网络交流育人平台要以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灵活的育人方式,实现对社会舆情认识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素材的丰富、线上交流的良性互动。其次,重视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利用专业化大数据检索、分析、整合、定制及互动推送平台,一方面,专业化信息推送及内容定制,另一方面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入驻,共享育人资源,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包括课程思政) 和育人资源实时共享平台。最后,为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应开展丰富的文化育人活动,可依托大学生理论社团创作能够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讲内容,主办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艺术创作活动,于润物细无声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着力实现网上网下、显性隐性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