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3-16万秀丽张艳娟

高校辅导员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育人

万秀丽 张艳娟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栏目主持人: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红色文化在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显得更为重要,为此要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内容以及价值导向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而红色文化熔铸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内在意蕴恰恰契合了高校思政课培养爱国情、坚定强国志、践行报国行的要求,是高校开好思政课的重要资源。

第一,红色文化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真实写照,蕴含着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和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渗透着一代代红色文化创造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体现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因此,红色文化是陶冶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其崇高思想品德的鲜活教材。

第二,红色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体,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重要保证,还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和成才之基。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而红色文化的灵魂所在就是理想信念,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是其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第三,红色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大学阶段的思想改治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当代大学生是实现新时代目标的重要力量,他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意识,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多种精神,通过亲身感悟这些凝聚奋进的力量,可以激励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远大理想、崇高抱负与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增强使命担当意识,真正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二)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支撑

红色文化本身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实践结果,样态丰富,包括了以重大战役、会议或重大活动的遗址遗迹、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物质文化;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精神文化;以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制度文化。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系统样态,是高校开好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支撑。

第一,红色物质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实地瞻仰、参观红色遗址,亲自体验感悟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现场学习思政课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政课中传统说教模式的不足,增强了亲和力和吸引力,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红色精神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文化载体。以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红色精神文化,拉近了大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了思政课的内容,进而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红色制度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活动载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使课堂内容“活起来”,离不开一定的活动载体支撑,而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制度样态恰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活动载体。同时,高校思政课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体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其中,最常见的是思政课教师精心组织和策划的各种活动。例如: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唱红歌、办红色晚会、讲红色故事、以及开展“红色之声宣讲活动”“青年赶考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人才的关键课程,要基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其亲和力、感染力,不断增强育人效果,而红色文化为此其提供了深厚力量支持。

第一,红色文化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红色文化具有多样的具体形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有着不同的风格,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地方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天然资源,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地方乡土的了解,还能拉近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思政课变得接地气,更具有亲和力,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红色文化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红色文化中包含着许多鲜活生动的故事,思政课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各种各样的宣讲、传承等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无形中会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

第三,红色文化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课,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红色文化体系庞大,蕴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专业学科有关联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背景选取相关内容。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能够有效强化思政课的针对性并增强其育人效果。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已经获得许多好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红色文化的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红色文化氛围淡薄。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直观形象,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独特素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有的教师未能全面掌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未能找准嵌入的素材以及红色文化教学形式单一,导致红色文化的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

第一,有的教师未能全面掌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具有的红色文化素养决定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育人效果的好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本就高度凝练,而有的教师缺乏对红色文化相关知识以及本地区的红色文化发展史的深度积累,较少进行专题性红色文化的讲解,不能灵活自如地向学生展示革命人物英雄事迹及红色历史典故,红色文化不能充分展示出来。由此,使得红色文化浮在表层。同时,课堂讲授过程中,一些教师把红色文化定位过高、过空,传播的价值缺乏时代感、吸引力,尤其是选取的革命英雄榜样过于强调神圣、完美,离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使大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人物所作出的选择,不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有的教师未能找准嵌入红色文化的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引导者,红色文化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只有找准合适的嵌入素材,才能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兴趣,感受到其带来的信念力量。但并非所有教师都已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这使得红色文化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尽管不少教师在思政课的内容设置上有选择性的融入了红色文化,但仍存在还未找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真正契合点以及合适的素材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此外,有的教师在教学环节随意选取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讲授,使红色文化呈一种碎片化状态存在,不利于红色文化发挥育人效果。分散的、不完整的知识弱化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其完整的精神内涵不能展现出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降低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有的教师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信息化时代,教师依靠多媒体课件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快了讲课的速度。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脱离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插入的图片、播放的视频、以及小组讨论等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看似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却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有的教师使用统一的多媒体课件,甚至多年使用一成不变的课件,不仅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教师自己的创造性,红色文化育人的真实效果难以达到最大化。另外,高校思政课多为大班式教学,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能更多的融入红色文化,有的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给学生大量信息,学生处在信息轰炸状态下,思考的空间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对红色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教学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并未及时进行转换,所采用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形式古板,创新性不强,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

第一,重灌输。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依然采用传统的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甚至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一种反感情绪。不可否认,理论的灌输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来说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红色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我国革命、建设历史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是,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的,过分注重理论的灌输,做不到与时俱进、按照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是难以调动他们学习掌握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第二,轻实践。在教学实践环节,有的教师选择在主题教育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研,但调研往往流于形式,如在有些调研活动中,合影拍照成为“重点任务”,调研结束后也不要求学生提交相关的心得感悟,使得学生很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有的学校未能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及时探索与时俱进的实践方式,依然局限于听报告、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这些活动往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感不强、流于形式,很难引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更不能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使得红色文化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

第三,有的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运用较少。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为红色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此,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对有陌生感的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就目前来说,尽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不时接触到新媒体、新技术,他们也认同新媒体、新技术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载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较多采用传统方法,对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不足,没有做到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红色文化氛围淡薄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起着极为重要的助推力。但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对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政府与高校合力建设的校内校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较少以及部分高校周边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有的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高校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是增强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高校不注重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的创设,较少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硬件设施以及人文环境中去。有的高校在重大节庆日开展专题讲座、展览会、革命事迹宣讲会以及参观革命圣地等庆祝活动大力宣扬红色文化,以期在短时间内达到红色文化育人效果。这些活动往往采取“一阵风”式的做法,存在形式僵化,缺乏本校特色等问题,因不能长久坚持,效果来的快去的也快。有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处于“被参与”状态,导致大学生很难深切感悟到红色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不理想。

第二,相关部门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极具亲和力的地方红色文化是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当地相关部门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分类、建设红色文化大数据库等举措,可以为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保持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育人的持续性、长期性。但是,有的地区相关部门缺少对极具地域特色红色文化的系统管理,很少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开展大众教育活动,不能用身边的红色故事拉近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地区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尽管不少地区已经开通了红色文化网站,但未能根据时代发展进一步探索立体化展示红色文化的方式,导致本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很难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红色文化。

第三,部分地区相关部门、高校协同建设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较少,高校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托,需要发挥地区相关部门与高校的协同作用,共同营造校内校外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当前,革命老区建立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当地高校以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有利环境,尤其在资政育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的相关部门与高校合办的红色文化教学基地数量较少,不能够满足当地大学生课外实践需求的情况。同时,尽管部分高校与地区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但未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所设计的实践活动缺少新意,未能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使得育人效果不理想。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必须从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优化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三个方面作为着力点,从而实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首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只有做到对红色文化的真学、真信,才能真正把红色文化阐释清楚,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信仰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真正把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素养,才能够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去,才能够向学生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内涵,使看似遥远的红色文化充满亲和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意义,理清红色文化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真正将红色文化讲解透彻。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所面对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完全定型,是最需要引导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全面掌握红色事迹的背景,利用区域红色文化,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革命英雄榜样,运用大学生听得懂、喜欢听并且能够互动的语言,讲好大学生身边的红色故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有效整合红色文化的各种教育资源,找准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的契合点。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将红色文化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全过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征设置符合大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育人实效。同时,教师在讲解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要规范使用红色文化,注重红色文化的科学性、整体性传播,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蕴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专业学科有关联的内容,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中红色文化与各类专业的结合路径,这不仅可以提高红色文化亲和力和针对性,还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

最后,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作用,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始终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根据教学需要,在追求课件艺术性的基础上突出红色文化教学主题,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的理解;在巨大的课件信息量的基础上深入阐释红色文化相关理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及时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更换教学课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进度,促进学生对大量信息的加工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二)优化红色文化教学形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辩证统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实现在思想上的转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但是,红色文化相关知识不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必须通过灌输,结合启发性原则,才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刻阐述红色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对于民族、国家以及个人的重要性;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及时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并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将其作为行动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其次,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巩固课堂内容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迹等方式亲自感悟红色文化精神,这种现场教学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更能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将其内在精神动力转化为外在行动,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要做好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强烈的大学生的引导者,就要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方式,在相应专题的课堂教学之外,依托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科学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场景、亲自感悟红色精神,丰富体验和认知,进而深化其思想感悟,使其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缩短与思政课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使得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最后,教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勇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因此,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改革课堂内容,结合地域特色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处理,构建红色文化数据库,努力实现革命遗迹和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从而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形式,不断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真正做到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课堂活起来。要通过综合运用情景模拟化展示、交互投影等方式,重现历史情境,打造虚实结合的课堂内容,把知识对象化,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大学生能立体化、形象化学习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

首先,高校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整体规划德育工作。一是要建立红色文化校园网站,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人才队伍,精心建设红色文化在线开放课程,整体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其中的线上学习重在普及知识广度,应突出“学”,教师是“解惑者”;课堂教学主要是挖掘认知深度,教师主导专题教学,突出“教”,教师为“授业者”;而小组讨论则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身“演说家”,教师成为“倾听者”。二是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建筑、雕塑景观、学生宿舍等学生日常接触的环境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三是要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访谈教学、实地调研活动,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其次,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每个地区的红色文化基本上是以静态的方式存在的,需要整合资源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极具特色的地域性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并形成长效传承与保护机制,做实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为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要通过收集、记录、访谈等方式系统整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数字化技术建立红色文化数字展馆,通过动画形式、3D 打印、三维展示平台等方式方法让红色文化的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相关部门要联合红色文化培训机构、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大众性的大型红色文化活动,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使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娱乐中。

最后,高校要与政府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建成校内外相结合的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地区相关部门与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数量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红色文化教学基地,并不断完善相关设施;要创新教学基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内容设置贴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内容,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育人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和高校要协同发力,共同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建设,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创设有利的红色文化氛围。高校周边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是高校开展正常教学活动、学生陶冶情操的保障,同样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与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对高校周边娱乐场所进行监督,净化高校周边的文化市场,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总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发挥青年群体中大学生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握好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创造性融入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持续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思想营养,进而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壮志,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