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情怀浸润下的肖邦
——a小调圆舞曲(Op.34 No.2)情感解读
2020-03-16简淑莹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简淑莹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一、《华丽大圆舞曲Op.34 No.2》创作背景
肖邦的一生正处于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涌起的时期,艺术家们往往以自身的境遇与整个大社会发生的变革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这首《a小调圆舞曲》创作于1831年,在其前一年,受华沙起义的影响,肖邦被迫离开了祖国,失去身边亲人、远离祖国的孤独,他的晚年生活也变的孤寂落寞,这使肖邦在性格和创作上发生巨大变化,从抒情感伤和华丽炫技慢慢转变成为充满悲观的戏剧性作品,倾诉了肖邦怀念祖国的悲观情绪。
二、艺术特点
(一)旋律艺术特点
引子部分通过模进,旋律由双音展开表达了主题悲伤的风格。体现了乐曲中旋律的活力也给音乐带来了动力,在乐曲的第二部分中,调式转到A大调并且左手运用了圆舞曲式的伴奏手法,伴随着装饰音、连音线和休止符的频繁出现给旋律带来了细腻的艺术特点,单个长音的旋律以及缓慢上行的音程变得愉快。第三部分,调式还原主调回归主题,起到前呼后应完美终止结束的效果,最后尾声再次体现华丽的主题,再以重复引子部分的形式进入悲伤情绪结尾。
(二)结构艺术特点
这首圆舞曲结构较为单一,它并未完全遵循传统圆舞曲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特点,而是在传统圆舞曲的基本结构上经过作者自身对曲子的构建与独特视角的理解构成了带前奏和尾声的再现复二部曲式,传统的圆舞曲落在小节的首个强拍上重音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在这首曲子当中均有体现,这样的写作形式,既遵循了圆舞曲基本的特点,又突出了肖邦别具一格的个性。
这首作品是由一个十六小节的引子,A部呈示段、B部中段、A部再现段和尾声这五个部分组成。A部主题是由一个反复、起伏较大的单二部曲式组成,作者将此部分刻意的反复,是想将这首曲子忧郁且带有沉重色彩的形象深入人心。第二部分进入一个新的材料,主旋律节奏从头到尾略显缓慢,音与音之间极为分散,左手节奏型为极为典型的圆舞曲节奏型,情感色彩稍显平缓,自由。第三部分曲子的调式调性完全回归主题,旋律进行缓慢,音符时值较长且分散,主旋律进行在右手的高音区,情感上重现A部的紧张压抑感,但又巧妙的加入了第二部分的旋律与情感,使第三部分的节奏情感更加丰富,将全曲第三部分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写作手法,把全曲推向了一个最高潮,之后乐曲在回忆、深沉的氛围之中结束全曲。
(三)情感艺术特点
整首乐曲的情感是悠长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沉重又显露着忧伤,悲伤压抑的感觉一直伴随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像是来到了一场文艺气氛浓郁的舞会当中,饶有兴致的看着一对情侣跳着华尔兹,心情也慢慢变的开朗起来,与第一部分悲伤沉重且压抑的曲风有着鲜明的反差,着重的表现了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的不同之处,即稍显欢快愉悦的一面。乐曲的很多细节中细致的展现了肖邦浪漫抒情的一面。
三、从旋律、织体、和声、调式等对作品情感进行分析
(一)从旋律分析情感
这首作品中所构成的旋律的音程、节奏形态常常暗示了旋律的性格,每一个音程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色彩,并按照特定的次序连接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旋律的性格,舞蹈性、异域色彩或是宗教性的、歌唱性的等等。在乐谱中不同的小节里不同的旋律结构来决定在演奏中应该软化节奏的棱角来表现旋律的歌唱性或是强化节奏的拍点,旋律节奏占主导地位以突出律动感。作品一开始以风笛吹奏似的低音长音为背景,内声部旋律悠长,全曲在悠长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并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间风格。随着音乐的进行整个引子部分略显沉重且透露着悲伤,仿佛出现了一位端庄典雅又有些许含蓄的贵妇人,也难怪肖邦会把这首曲子献给他的朋友C.伊夫里男爵夫人了。另一个方面,这首作品在肖邦人生低谷期第三阶段创作,经历了亲人的分离,国家的灭亡,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这种现实与理想、欢乐与苦闷、环境与生存的双重磨练下深深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这首曲子整体旋律像是在思考,在质疑,在寻找,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唯一确定的是他不可能间断的音乐道路,其中还有他个人对于往昔爱人的追忆寻觅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可奈何,这些情感在段落的小节旋律都有较为具体的体现。
(二)从织体分析情感
在横向上演奏时应该给予每个声部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的性格,在演奏作品时应该弄明白哪些音是骨干音,哪些音是需要延长的,哪些音是装饰性的。在纵向上,织体的高低声部它们处在最高和最低的位置时无疑是很重要的,由此来勾勒织体的轮廓,也最容易被耳朵捕捉到,同时也更能体现作品这部分的情感。正如这首《a小调圆舞曲》,这段音乐将织体中的四个层次清楚的勾勒出来,在这段音乐中旋律线条有意的避开典型的圆舞曲式,即强——弱——弱律动中的强拍上的重音,以此来形成与前后段落的对比情绪上的抒情性。
织体暗示着性格,正如这首《a小调圆舞曲》前奏的上下两句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在旋律上又相互联系,进入中部时织体的微妙变化也可以更加清晰的暗示出音乐情绪的性格变化,更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受,不仅调式调号转变还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伴奏织体也比呈示段活泼许多,暗示出呈示段与中段在情绪上的不同,对于演奏者演奏时触键力度、速度有着重要意义。
(三)从和声分析情感
和声是构成一部作品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和声相对于旋律说是比较理性的,而所有的和声手法都是为了表达情感需要而存在的。这首《a小调圆舞曲》作品中的前奏是典型的肖邦式伴奏将最低音A持续,情感上来讲,这个持续背景其实就是给了听众一个安静纯洁的基础,而其他在此基础上的高音,则是音乐本身想要让听众体会到的东西,沉重、哀伤这些情感的表达正是因为持续低音A与其他高音的差异对比,才凸显了音乐的真实情感,对它的表达也更加清晰。
在这首作品中由呈示部进行到中部通过不同的调式不同的音高以及和弦使乐句在色彩上得到一种黑暗与光明的对比,这里跟前段描述有着异曲同工之效。这部作品调性是a小调至53小节进入A大调,从而形成a小调与A大调交替,音乐的色彩和情绪也随着调式的改变和音区的升高从阴暗悲伤变的逐渐明亮起来,但在69小节又还原到a小调,伴着些许临时升降记号又一次的大小调交替,色彩又转向了阴暗悲伤,音乐真正确立了a小调的性格,而这一次确立是与乐曲开头a小调相同。可以看出作品的主要调性确立通过这样的途径:主调——A大调——主调,这一连串的交替及带来的和声色彩变化,主观感受上更加直接,既能默示某种深奥的哲理,又能表达曲子里微妙而幽深的情感,同时他也不是直接和听众在思想上建立联系,而是直接与观众的情感相连。
(四)从调式调性分析情感
情感的解读不是单一方面的,作品本身情感是一方面,对于听众来说,他们从作品中感受到的又是另一方面的情感。
这首《华丽大圆舞曲Op.34 No.2》初稿时定为《a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在维也纳的时候,把这首曲子献给了他的好朋友C·伊夫里男爵夫人,从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开始旋律音区位于低音区略显沉重缓慢,所以整个引子部分在作品演奏方面会略显出一种沉重感。同时,听众也会伴随着这份沉重感开始去感受音乐,整体上来说,引子部分带给听众了一种紧迫感,熟知这首曲子背景的人会联想到当时波兰的境遇,即国家的破裂,即使对这段历史不熟悉的听众,也会产生这种紧迫压抑的感觉,特别是第5和13小节的颤音,更是让听众内心的紧张得到扩大,以这种方式把听众带入音乐当中,最后又归于平静。
第一部分,上半部分旋律开始较缓慢,音符时值较长且分散,主旋律进行到右手,这里承接了前面的引子部分,让听众从压抑当中走出来,内心变得渐渐明亮起来。而后旋律走向小高潮,节奏适当的渐快,旋律变的密集且高亢,清脆且嘹亮的高音使人产生顿挫感,一层一层的把观众的内心拉回平静。在情感方面,这部分的单音,就好比作一个单身已久的人,孤独寂寞,内心渴望着爱情友情,听众们也可以随着这部分音乐,明显的感受到曲子里的情感,让人变得舒心、平和。
第二部分中段部分进入一个新的材料,右手主旋律节奏从头到尾略显缓慢,音与音之间极为分散,左手节奏为极为典型的圆舞曲节奏型,通过对这段材料的分析,双音的出现加快了曲子的旋律进行,心情变得愉悦起来,情感上面可以说表现的柔和轻缓了一些,听众也会感觉到情绪上的波动,就像是饶有兴致的看着一对快乐的情侣跳着一曲华尔兹,就连听众也沉浸在音乐里的甜蜜意境之中,在这个地方,作品本身和听众之间有着相同的情感。
第三部分为再现部分,曲子的调式调性完全回归主题,旋律缓慢进行,音符时值较长且分散,主旋律进行在右手的高音区,情感上又变得紧张压抑起来,好像要把听众从梦中拉回现实一样。尾声曲子的调式调号又回归到临时调号,材料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分散结合,整体节奏较先前两段较为快速,调号还原到a小调。最后旋律又回到第一部分终止再完美结束。
结 语
这首《a小调圆舞曲》,不仅能表达他当时内心的想法和高水平的才华以及对C·伊夫里男爵夫人的一种欣赏。在这样动荡不安社会变革时期遭遇下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变革中创作出的《a小调圆舞曲》,肖邦也自称这首作品为“忧郁的圆舞曲”。作品本身的情感,和听众所感受的情感基本趋于一种吻合的态势,情感上的“自然”比真实重要,意思就是听众所感受到的要比单纯耳朵听到的重要,情感是一切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