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内疚成为羁绊
2020-03-16吴在天
文/吴在天
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在父母看来或许是理所应当的,但如果父母对孩子太“好”的话,也许容易让孩子在感动之余,产生一些内疚感。
1
朋友读中学时在市里的学校住宿,有次生病给家里打电话,因为母亲是护士,她想问问母亲可以吃些什么药,结果,母亲因为特别担心,连夜从镇上赶来学校。
她当时非常感动,之后却很内疚,内疚到自责,觉得自己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这么大的人了,还要父母担心。
后来,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即使是在外面受到委屈难过,她都不敢和家里说。母亲的焦虑和担心会让她产生很深的内疚感,她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爱。
这位朋友有些无奈地对我说:有时候,这样的爱,让她感动得不敢动了。她希望母亲拥有自己的生活,有些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到她身上。
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感到更内疚,母亲什么都没有做错呀,又对自己这么好,我怎么能够这样想呢?
因为内疚感让她很难受,为了避免内疚,所以她尽可能避开,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家里说。
2
心理学家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刚出生的前三个月,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会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母亲的乳房会及时出现。但是渐渐地,婴儿会发现当自己饿的时候,母亲的乳房并不总是会及时出现。等待的过程会让他感到绝望、焦虑和愤怒。
婴儿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冲动,幻想着要毁灭母亲,所以当母亲的乳房出现的时候,婴儿可能就会用咬的方式去弄疼母亲。这时的婴儿是在释放愤怒的情绪,实施攻击和报复。由于婴儿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他会认为在幻想中渴望的事情真实地发生了,最初的内疚感就这样产生了。
当发现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有强烈的恨意或攻击性的冲动时,可能会感到担忧和内疚,婴儿也是如此。内疚虽然让人难受,但也有好处。克莱因认为,内疚的作用是用来整合爱与恨的。
合理的内疚是一个人的良知,我们需要通过内疚来测量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因为这些内疚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亲近的人造成伤害。如果说合理的内疚,具有整合爱和恨的功能,那过度的内疚,就会让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攻击,导致关系的痛苦和疏离。
3
那为什么有人会有过度的内疚呢?弗洛伊德认为,人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组成,只有这三个部分协调统一,才不会产生冲突,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本我,反映了人的欲望。超我,则是我们内心的约束和规范。超我过于强大的人,会认为很多本能欲望的部分是不好的,就会过于压抑本我。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约束,对他们成长的过度禁止和控制,导致孩子形成了过强的超我。那么,孩子可能也会用超我来打压自己。
过度的内疚,来源于我们内心过高的自我控制。但是,本我的欲望总是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他们压抑不住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过度的自责和内疚。
有个孩子和父母逛商场的时候,看到有钢琴表演觉得挺好玩。父母看孩子好像对钢琴有点兴趣,就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还给孩子报了培训班。
练钢琴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有些枯燥,孩子就不大愿意用玩的时间来练钢琴。但父母流泪控诉说:你看家里省吃俭用供你读书学习,买这么贵的钢琴回来,你说不练就不练了,我们这么辛苦培养你,容易吗?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孩子是个比较乖巧懂事的小孩,他很有可能就会觉得父母很不容易,自己太自私了,又让父母伤心难过了。于是,他可能就会内疚自责。
很多父母往往会利用这种方式催化孩子的内疚感,用内疚感去控制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内化这个部分,在其他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也容易把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认为都是自己不好造成的,会常常感到内疚。
4
很多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自己的乐趣,他们全身心地为孩子付出。但是这种付出感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没有了人生,做儿女的会因此想要离开父母,却又会因为自己有想要逃离的想法加深内疚。
这种过度的内疚,会让人觉得很痛苦,这部分情绪无法释放,最后会转化成很深的愤怒。
其次,如果是自己有错误的话,承认和接受错误的发生,自责和内疚可能会缓解内心的焦虑,但对于事实的改善却于事无补。停下自我攻击,才能面对和解决事情,并从过度内疚中走出来。
心理学家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在心理上分离,还把孩子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孩子的自我就没有了边界感,孩子的心理就会是未分化的。
我们常常听到说愚孝,什么叫愚孝?即孩子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小家庭的利益,一味去讨好父母。
对应愚孝的,还有愚爱。即父母牺牲和放弃了自己的时间、生活,一味地为了孩子付出。而这些,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都是希望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只有父母拥有自我,孩子才能拥有自我,只有父母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羁绊会被传承,爱和自由也可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