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昌硕的浦东缘

2020-03-15刘强

检察风云 2020年24期
关键词:任伯年吴昌硕浦东

刘强

吴昌硕田黄自用印章拓片

2020年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近代海派绘画大师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浦东金桥碧云美术馆举办了“弄·潮”——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金石书画特展,汇集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浙江安吉吴昌硕纪念馆以及部分私人藏品一百余件,全面展示吴昌硕与上海浦东结缘、与海上师友唱和以及对海派书画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吴昌硕1911年正式定居上海,1913年任西泠印社社长,1915年继任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长,1927年,病逝于上海寓所。

浦东田家植芍药

吴昌硕的长孙吴长邺在其所著的《浦东建吴昌硕纪念馆散记》中写道:“吴昌硕先生与浦东真有不解之缘。”在吴昌硕的手稿中,有一首题为《庚寅十一月奉檄赴严家桥粥厂给流丐棉衣》的诗,所谓“庚寅十一月”当为1890年农历十一月,至今恰逢130周年。1890年,吴昌硕东渡黄浦江,在浦东严家桥(今属塘桥)为浦东灾民行善。吴昌硕在《缶庐集》之《黄浦》一诗中写道:“风雪渡黄浦,劳劳愧此身。坚冰破船腹,百浪卷河唇。尽日遮书眼,残年酒放春。天池应未远,獱獭漫窥人。”

130年前的浦东,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环境荒寂,吴昌硕先生在浦东烂泥渡居住,全家挤在一间陋屋中,生活非常艰苦,他自称是“一耕夫来自田间”,对贫苦农民的处境和不易感同身受。他在另一首诗《浦东农家》中写道:“贫瘠有徐乐,来日漫兴悲。”

吴昌硕居浦东时,见到艳如牡丹的芍药花,欣然画成《浦东芍药花图》,画中三朵芍药花似迎风傲立,枝叶繁茂,有一种动态摇曳之美,画上题句:“红药当阶翻,送春归何许。春归人不归,舟听一蓬雨。上海浦东田家遍地皆是,好事者移以接牡丹,其色绝艳。乙未暮春,吴俊卿。”该画为此次展览的开篇之作。吴昌硕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介绍,经多方考证,这是吴昌硕现存已知唯一一幅落款有“浦东”的书画作品。此外,吴昌硕在浦东期间还创作了《浦东立雪庵图》《浦东雪景图》等,与浦东的海派大家钱慧安多有合作作品。

据载,1913年,吴昌硕入住闸北山西北路吉庆里923号,但他对于浦东依然念念不忘,常怀情义。1920年,由浦东乡贤王一亭、陈桂春等人发起创办了上海浦东医院(现浦东东方医院),以解决整个浦东地区缺医少药、时疫流行的问题,吴昌硕对此大力支持和推动。这是中华民族真正自办的第一家医院,陈桂春出任第一任院长。因办医院需要大量经费,吴昌硕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多次来到陈桂春的府上“颍川小筑”(今浦东吴昌硕纪念馆),和王一亭、高邕、蒲作英等共同创作书画,然后义卖捐助浦东医院筹建和发展。1909年,吴昌硕在上海豫园与钱慧安、王一亭、高邕、杨逸、蒲作英等发起成立了“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积极投身书画慈善事业,为浦东乃至整个上海的社会发展贡献一名艺术家的重要力量。

海上师友道同契

本次特展中有一幅花鸟图轴,乃吴昌硕、任伯年、王一亭三人合作而成。事实上,吴昌硕落足上海,在海上画坛崛起,与任伯年、王一亭两位交游有密切关系。该画中,吴昌硕题记:“竹石为任山阴所作,雨华女士珍重乃翁遗墨,乞一亭王君续成之。缀以牵牛花,栖以水鹁鸠,点错生动,后先各出一手,出蓝之誉,信不虚也。展读钦佩,为书数语。甲寅秋七月,吴昌硕老缶。”

“任山阴”,即为任伯年,浙江山阴人,幼年画承家学,后从仁熊、任薰学画,除山水外,尤以花卉翎毛为著。雨华女士,即任雨华,乃任伯年之女,善画,人物、花卉得父传,几可乱真。

吴昌硕与任伯年的交往始于1883年,其时,任伯年已接续胡公寿成为海上画坛最具号召力的画家,吴昌硕则是一个携篆刻之艺而意欲在海上书画市场打开局面的“新人”。从年龄上看,任伯年仅比吴昌硕年长4岁,大致属于同龄人,但其三十出头即已声名鹊起,而吴昌硕定居上海时已经68岁。所以,在海上画坛的谱系中,任伯年的辈分和资历都比吴昌硕要老,应属第一代海派领袖,而吴昌硕则属于第二代海派领袖。

陈半丁《富贵受考图》

吴昌硕 任伯年 王一亭《花鸟图》

吴昌硕虽然成名晚,迁居上海也晚,但大器晚成。任伯年从吴昌硕尚不为时人所重的画作中看到了其笔墨功力,特别是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尊任伯年为“画圣”,他曾刻“画奴”印相赠,边款曰:“伯年先生画得奇趣,求者踵接,无片刻暇,改号‘画奴,善自比也。”

“一亭王君”,即为王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等,祖籍浙江吴兴,生于上海周浦。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他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画艺大进,继承任派风格。

王一亭与吴昌硕是一见如故的挚友。吴昌硕在1921年为王一亭写的《白龙山人小传》中说:“余于辛亥秋,橐笔至沪,书画交获一吴兴王君,名震,号一亭,别字白龙山人。”据此可知,吴昌硕认识王一亭于1911年。当时,吴昌硕在苏州,王一亭从上海发信到苏州邀请他到上海来鬻画,初时书画卖不出去,王一亭就暗中收购,给予艺术上极大的赞助,对吴昌硕艺术的推广可谓功不可没。当然,王一亭与吴昌硕亦师亦友,他的画风受到吴昌硕的影响而趋向阔笔写意,设色浓艳,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吴昌硕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唐吟方先生认为:“缶庐门墙,王一亭最能画,凡人物、走兽、山水、神仙之属,无一不能,且笔墨极传缶翁风神,气势磅礴。后来学缶翁者,多借径白龙山人。一亭敷色亦有特色,若白粉、西洋红等色,取之与水墨互為表里,时有佳致。惜其用笔纵肆有余,稍乏内敛。若论海上吴派声势,不能轻忽一亭贡献,非其人,无吴派今日煊赫。”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任伯年吴昌硕浦东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三十年的浦东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卖假画获良机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任伯年
用劲刻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浦东好人”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