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无处不文化
2020-03-15别敦荣
别敦荣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潍坊科技学院组织干部教师编了一本《校园文化概览》,校长李昌武教授嘱我写几句话。因为曾经几次去考察学习,读起来校园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非常亲切,竟生出大学无处不文化之感概!
对一所大学而言,30多年的历史太短。潍坊科技学院就是这样一所历史不算长的大学,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它从一所成人中专,经过五次转型,发展成为一所普通大学,真可谓是一场华丽的转身。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潍坊科技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400亩,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6%,总资产21.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馆藏图书160万册,拥有了16个二级学院和42个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农学为特色,工学、农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办学体系,汇聚了近200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和31000余人的在校生规模。这一发展“奇迹”足以令人咂舌,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是一所县级政府举办的大学。研究大学设置与管理的人都知道,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高等教育实行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体制。比如,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争取到200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明确规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今后3年,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县级政府是否拥有举办大学权利的问题上,尽管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按惯例县级政府并不拥有举办大学的资格,也不具有管理大学的权力。《礼记》有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寿光市政府深得儒家社会治理之道,为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意欲以办学化民成俗。尽管政策法规并不鼓励,但在富有抱负又敢吃螃蟹的拓荒者面前,不论是明文规定的政策还是未曾言明的惯例,都不是问题。寿光市政府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用30多年时间,以实际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身份,不仅拿到了潍坊科技学院的办学资格,而且将它办得生机勃勃,不能不令人钦佩!
地方之所以要办大学,往往更多地是从文化角度考虑的。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与经济、政治组织不同,大学是由文化元素组成的,更是以文化目的屹立于世。大学不能没有学科专业,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组成元素,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学科专业设置,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类型和风格。离开了学科专业,大学便不成其为大学;学科专业水平不高的学校,也不可能是好大学;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大学,办不出令人满意的大学;学科专业发展失衡的学校,是不成熟的大学。大学的文化源于社会文化,但高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汇聚了社会的高深文化,即学科专业。大学之间学科专业不仅可能名称相同,而且学科专业的范畴和主要领域也可能大致相同,但却不可能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不可能完全重复设置,这是各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大学是一个不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组织,开办大学的目的从来是社会的,即用所开办的学科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就是用文化培养人。这就是所谓的以文化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可以是大学之外的社会组织所要求的,但也取决于大学自身学科专业的性质与结构。所以,培养人的问题是由大学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不能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当然,大学作为文化组织的目的是多元的,不只在培养人,还在于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更广泛的传播。发展和创新文化不但放大了大学培养人的文化目的,使人的培养富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厚的底蕴,而且使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作用。文化传播则更强化了大学的文化投送功能,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大学所开办的线上公益学术讲座(论坛),直接将大学文化投送到网络所能覆盖的地方,更增强了特定的大学与世界在文化上的融合度。因此,地方办起一所大学,就意味着在地方点亮了一盏文化明灯,大学文化可能光耀地方,具有特殊内涵和特定形式的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融合,对提升地方文化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学如同一颗文化“洋葱头”。除了学科文化,大学还是一架彻头彻尾的文化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承载了文化因子。又如洋葱头,一层套一层,在根基上连成一体。在大学文化的分类上,有以文化主体来划分的,比如,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人员文化等;有以文化形态来划分的,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还有以文化载体来划分的,比如,学校标识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橱窗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类型多种多样,显示了大学文化的复杂性。其实,大学文化的复杂性并非这些分类能够破解的,文化本身就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大学文化更是如此。有人用染缸比喻大学文化,是比较贴切的。只要沾上了,就会留下印迹,浸染的时间越长,印迹越深,越难以抹去,甚至永远相随,不可磨灭。尽管如此,研究大学还不能绕着走、不关注大学文化,这就难免陷入两难的境地。要破解大学文化的神秘感,就要有透视大学文化的工具,掌握窥探大学文化的方法。洋葱头是由很多层洋葱瓣包裹起来的,中间是洋葱核,洋葱核虽小,不如洋葱瓣大,但洋葱瓣是由洋葱核生长分化而成的,洋葱核是洋葱生命之源。大学文化也可以这么去透视,人、建筑、景观等,甚至包括制度、行为等,都包裹在大学文化之核周围,所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这些能够直接感知的文化形态,而对于深藏于大学文化内层的学科文化,只有将洋葱瓣似的文化形态一层层剖析开来,才可能认识其真面目。学科文化主要是大学所开办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其他应用性科技知识单元,它是大学功能之所,也是大学功能的底色;包裹学科文化的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学术组织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组织文化,是大学实现功能所不可缺少的支持环境和条件,是大学功能活动所积淀的办学精神环境。学科文化与组织文化是大学文化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二者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价值追求不同,它们一为大学功能的载体,一为大学功能的推进剂,共同服务于大学的目的。
大学是一粒文化种子。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结晶,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温床。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大学都是在履行重要的文化使命。《管子·牧民》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即是说人民富足了就要接受教育,以能知书达理、知所进退;或者说要过上富足小康的文明生活,必须接受教育。所以,兴办学校、举办大学成为一些地方发展经济产业、创造文明生活的重要手段。有的大学领导不一定能从文化角度对大学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但对于大学能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常常深以为然。实际上,只要是有大学的地方,其文明发达程度便不低。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领导不惜成本和代价,千方百计引进大学办学的原因所在。但从根本上说,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地方办一所大学,犹如在当地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种子,它迟早会开出一朵美丽的智慧之花。地方民众将从大学获得文化的滋养,吮吸文明的乳汁,接受教化,成为社会好公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展现大学文化的价值。
潍坊科技学院就是这样一粒文化种子,在寿光这片蔬菜种植、存储、加工和贸易的热土上,用文化的魅力陶冶了千千万万莘莘学子的心智,将文明富足的希望播撒在寿光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