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网络育人探究

2020-03-15杜嘉庆

高教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工作

崔 睿,杜嘉庆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高校网络育人,一般指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实施人才培养特别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传授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载体是互联网新媒体。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育人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做好网络育人,必须摸清网络育人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一、高校实施网络育人的必要性

1.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有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做好互联网舆论引导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

2.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为26.9%,而大学生网民又占据了学生网民的主体。作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之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体现了新时期加强网络育人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综上,实施网络育人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3.是近年来学界专家的热切呼声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心理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中寻求研究启示,二是从相关学科的角度审视网络传播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各类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在网络环境中的广泛传播,高校成为网上意识形态交锋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持续至今,一大批学者和从业者进行了多维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类观点:一是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网络环境整治不力,校园网络信息的过滤机制尚无法完全屏蔽网络中的消极错误信息,部分学生仍能够成为错误思想的渗透对象,从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对周围学生产生影响;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不强,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呆板、枯燥无趣、缺乏实用性和有效宣传手段,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通过网络手段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意愿,往往在学校、学院教师的要求下才会认真点击并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于此,越来越多学界专家提出建议,要重视和改进新时期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始认识到网络育人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网络育人模式和手段,建设了一批在青年大学生中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新媒体原创产品,初步形成了高校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尤其是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的动员和指导下,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以创作者的身份参与到网络育人工作中,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创作了一批爆款的新媒体产品,有的还被人民日报、共产党员、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大号所转载,充分展现了高校开展网络育人的新气象新风貌,弘扬了清风正气,清朗了网络空间。

但是,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各校各部门对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没有配备专门的机构、人员,有的没有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还有的拱手把网络平台外包给了媒体公司后不管不问,意识形态责任制出现缺位。二是网络育人的内容生产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多数产品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传递层面,有数量没质量,语言体系呆板陈旧,原创爆款产品凤毛麟角,点击数不足100的网络产品时有出现。三是校园新媒体矩阵聚合不够,尚未形成渠道合力,各校网络平台孤军奋战的时候多,联合作战的时候少,尚不具备联动育人的能力。四是高校干部教师立足网络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的意识有待提高,许多干部教师本人不主动转发自己学校创作的网络育人产品,全员育人的舆论场还没有形成。

三、做好高校网络育人的思路

1.坚持“内容为王”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本质是信息内容的流通和传递,内容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和根本。在传统的师徒教育模式中,师傅口传心授的是知识,如果没有知识,教育的过程并无意义。在大学课堂中,课程是由一套自成逻辑体系的知识点组成的,这些内容组构在一起,便形成了教学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出现后,教育的载体、形式、对象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口传心授、课堂教学等“面对面”的形式都可以被互联网轻而易举地更新为“键对键”,但教育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形式的更新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强化,绝不能将教学内容削减。于是,基于网络开展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应牢牢把握“内容为王”原则,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形式强化内容,让教育内容的传递效率变得更高、效果变得更好。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要多措并举地运用互联网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和优化,开发出更多线上示范课程、精品案例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

2.探索“众筹众创”的工作方法

互联网传播的显著特点是自由自在、无边无际、随时随地、人人可参与,这为教育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和教学都是相对不变的,学生要遵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接受指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线上课堂中,教学的全部要素都会发生全方位的重塑,教育的主体、资源和过程都将具有流动性和可选择性,学生可以实时进行选择或切换。面对这一新形势新挑战,教育主体或教育者应更新观念,特别是要摒除固有的机制壁垒或传统思维,打破原有的教室围墙、班级围墙、教学团队围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教学吸引力。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也要建立“众筹众创”的育人理念,树立“英雄不问出处”观念,广泛调动各类教育资源和手段,让各方面优势力量充分参与到流动的教学环境中,集合各方优势,共同打造优质教育内容。

3.实施“用户至上”的目标导向

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所谓“材”就是受教育者,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教育目标所在。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教育模式、条件和环境等方面制约,很难实现完全的、真正的、彻底的因材施教。然而,随着互联网线上教育的高速发展,网络育人空间的高度开放性为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提供了无尽可能。基于这一新特点,教育者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融合组织化、市场化和互联网等思维方法,将传统教育过程中“单向、组织化、点对面”的矢量传递转化为互联网新型教育的“多向、市场化、点对点”的多维传播,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感,实现精准教育、定制教育和个性教育,为因材施教提供互联网时代的育人新方案。

四、做好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措施

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网络化,而是要解决教育工作者的线上本领恐慌,从而实现线上线下交融互动,推动线上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近年来高校的具体实践中,有四项探索值得关注、研究和推广。

1.打造网上形象代言人

实施网络育人,首先应塑造一名学生亲近、喜爱的网络小伙伴。近年来,许多高校设计和打造了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期待的网络形象代言人,让其用生动可爱的形象和幽默走心的语言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正能量宣传教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小葵”、北京科技大学“小博士”等,不仅精心设计了卡通形象,而且推出了动画片、连载动漫、脱口秀等一系列网络栏目,成为校园中的一枚呆萌网红,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1]。高校在开展网络育人时,可以让卡通代言人妙趣横生地宣讲主旋律内容,发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建设新媒体创作厨房

网络育人的关键在于优质内容的生产。随着中央全媒体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新媒体工作机制也在不断创新,很多高校都建设了由学校主导、学生参与、开放灵活的新媒体创作厨房。新媒体厨房采取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由学校有关部门负责顶层指导和经费、场地、设备等保障,聘请有专长、有兴趣的师生代表加入其中,一方面按照媒体创作的全流程组建形成材料集成、产品创作、渠道运营、传播营销等常设团队;另一方面根据栏目品牌灵活地组建项目团队,如“一张图工作室”“网络直播加油站”“H5多媒体工作坊”等。此外,新媒体厨房十分注重与校外资源特别是社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旨在携手打造新产品。

3.凝聚校园自媒体力量

网络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既是受教育主体,也是内容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日益普及,校园中的自媒体格局发生着深刻变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网络发声,甚至成为影响校园网络舆论走向的“网红达人”。许多高校开始主动凝聚学生自有媒体,构建形成校园新媒体矩阵,组织、动员、引领学生创作彰显青年特点的主流产品,自有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关联度越发紧密,逐渐形成聚合引领效应。例如,有的高校设置了“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话题,迅速引发校园自媒体的积极参与、热情响应和二次创作,原创短文、图片、视频、表情包等产品让话题不断翻炒,网络舆论环境发挥出强大的育人效果。

4.引进前沿新技术手段

网络育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开展网络教育,应紧跟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快速捕捉和应用新标签、新载体和新形态。例如,有的高校运用“网综”新业态,创作开发了校园教育主题栏目,打造了网红主播,为学生线上解答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再如,有的高校运用VR技术探索全景交互育人,让学习者在网络上真实感受指定场景并进行交互,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又如,有的高校运用直播技术建设教育直播间,将大学生投身社会开展基层观察和民生体验的过程进行全网的实时直播,让学生和网友在实践过程中交流互动,引发育人共鸣[2]。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不工作,爽飞了?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