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家长参与大学教育的调查

2020-03-15严李强田荣燕刘宁波

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子女大学家长

严李强,田荣燕,刘宁波

(西藏大学 工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

一、引言

高校是进行大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强烈,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显得不够全面,需要学生家庭与高校的通力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实施对大学生的教育[1]。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体系就已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

西藏因地理位置偏远、教育水平落后等因素,目前家长重视和广泛参与的教育阶段多停留在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3-5],而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得高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6],同时校园暴力、不良贷款等恶性事件的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在大学教育中缺少参与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分析家长参与高校教育的状况,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及其和谐运行机制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7]。文章选取了拉萨市的三所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两种形式,旨在了解家长参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民族地区家长参与大学教育提供了参考。

二、研究设计

文章采用调查问卷辅以访谈的方式对拉萨市内西藏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和西藏藏医学院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校际分布为:西藏大学占比62.5%,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占比26.8%,西藏藏医学院占比10.7%;调查样本年级分布为: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各125人,分别占比22.3%,考虑到少数专业为5年制的情况,在校大学生五年级发放问卷数60份,占比10.7%;调查样本性别分布为:男女占比各为50% ;调查样本生源地分布为:西藏自治区内外生源各占50%。此次调查共发放5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量551份。此外通过随机实地访谈(区内学生的家长)和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区外学生的家长)的形式获取了家长对于参与大学教育的认识与相关数据,其中实地访谈和发放电子问卷数共100组,两种形式占比均为50%。

三、调查结果

(一)家长参与高校教育的意愿

家长参与大学教育意愿的统计结果显示:有43% 的家长表示“很愿意”参与到大学教育中,有36%的家长选择“一般”,有6%的家长选择“无所谓”,还有15%的家长“觉得没有必要”。访谈显示,选择“一般”的家长中,有95%的家长因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主动放弃参与高校教育。

(二)家长对子女在校情况的了解程度

1.学习方面。有9%的家长表示对子女在校学习情况“非常了解”;有41%的家长选择“比较了解或者了解一部分”;还有9%的家长对于此项内容“完全不了解”。访谈显示,多数所谓“比较了解”的家长实际上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了解,另外还发现农村家长在此方面的了解程度明显不如城市家长。

2.消费方面。调查显示,约有70%的家长每月一汇款,27%的家长一次性给足一学期的花费,剩余3%的家长通常选择不定期不定数额的汇款。此外,85%的学生表示在提前透支完所剩余额时,会选择向家长说明;15%的学生表示不好意思再向家长索要,自己会选择兼职或通过同学间相互转借获取;约有12%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官方借贷平台或网络贷款进行贷款。

3.心理健康方面。有17%的家长表示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36%的家长选择“比较了解”,选择“了解一点”和“完全不了解”的家长各占18%,还有11%的家长认为这方面不重要,不予以关注且选择忽略。访谈显示,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了解程度因家庭状况而不同,家庭情况较好的家长更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同时,存在多数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停留在中学阶段的现象。

(三)学生对家长参与高校教育的反应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从未听过家长参与高校教育这种机制,对于家长参与大学教育这项工作表示很惊讶,约占调查样本的90%。有10%的同学表示大概了解一些。对于家长参与大学教育的意愿调查中,有52%的受访学生选择“不愿意”,有3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7%的学生选择“愿意”。访谈显示,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下的学生会更加积极地看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家长对参与高校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1.不知道参与什么。西藏高校的许多学生家长,尤其是农牧区的学生家长对大学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中小学教育水平,不知道高校教育也需要家长参与,也就有91%的家长不够了解或不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访谈结果显示了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家长比例也非常低,更有一些学生已经走上了校园贷的不归路,而家长往往是在恶劣结果出现后才最后知道的人。为此,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就业意向等方面的情况,为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基础。

2.不知道如何参与。西藏高校学生一半以上来自本地农牧区,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参与学校教育、不知道通过什么样途径参与学校教育。

3.不参与。家长对当今的大学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清楚自己在子女就读高校中的角色,对自己在学校的权利、义务等都不了解[7-8],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一部分家长认为将思想教育等同于课业教育全部交给学校进行而放任不管,另一部分家长因担心能力不足而不敢或不愿意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导致其从不主动与学校联系。有少数主动联系学校的家长,关心的也只是子女在校的学业成绩,忽略了子女在校的综合表现,这种不理解久而久之易使双方产生矛盾与隔阂。

4.过度参与。当前社会中的许多家长喜欢事无巨细地包办管理子女的一切,对子女的照顾无微不至,在偏远且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此种现象更为普遍。不可否认,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一些家长凭自己主观臆想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他们对家长参与高校教育的理解有误,从而出现过度参与,这类家长违背了高校对家长参与高校教育的最初意愿,阻碍了高校和家长的教育互助。

(二)家长没有办法对子女进行引导

部分家长知道对于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而在和子女交流过程中产生卑微的姿态,从而无法和子女达成一种共鸣,即面对子女的诉求不懂如何进行沟通,这种情况对于民族地区子女的家长更为如此。很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只要能做到保障子女的生活,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此外,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疏于对子女的引导,这样的家长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借口“我努力赚钱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其实家长的努力虽然给了子女一个工作勤奋的榜样,但导致了子女身心健康的缺失。子女的身心健康是金钱换不回来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与关心是不可缺失的。

(三)高校忽视了家长参与环节

目前大部分家长对于高校的教育仍处于完全听从的状态,而高校选择了忽视。西藏高校学生多数来自西藏农牧区和区外内地省份的农村,交通不便且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使得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子女和高校帮助不大,还可能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高校缺乏家长参与教育的机制,对家长参与高校教育缺少指导性,这同样影响了家长与高校的合作。因此,多数高校仍然是简单地给家长邮寄一份成绩单。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也仅停留于形式,对高校的思想教育、课程安排、管理工作等方面也没发挥任何作用。为此,西藏高校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诸如此类问题的困局,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方案,不盲从,不随意跟从才是关键。

(四)学生不愿意家长参与

大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对于大学生活能够自我管控;有学生认为家长不懂自己所学专业,得不到家长相应的帮助;有学生认为涉及个人隐私,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有学生担心自己的表现会招来麻烦,不想和家长交流;也有学生担心在民族地区语言的交流也是一个障碍。另一方面,选择“无所谓”的同学多是认为家长参与并不能改变什么。选择愿意让家长参与的同学,绝大多数在校表现良好,希望家长参与可以过程可以给自己更多的肯定和帮助。学生对于家长参与的态度从侧面上反映出目前高校教育中家长位置的缺失。因而,为了母校以及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作为成年人的在校学生,应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家长的参与,这是关键,另外高校应设立相关部门为家长的参与扫除障碍和加予帮助。

五、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家长参与高校建设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家长自身,二是高校,三是在校子女。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相对较为落后,甚至部分地域海拔较高、气候环境等比较恶劣,这是一些家长出于不放心等而过度参与的主要原因。此外,大部分家长对高校教育的认识不够从而出现畏于参与或不想参与的情况。这几年频频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已经提醒了高校教育管理者家长缺位带来的严重性,但可喜的是,国内已有许多高校都在探索与学生家长更好的联系方式,很多学校纷纷尝试多样化的沟通来克服地域限制、文化差异等[9]。在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思想意识上还不愿意家长参与进来。

(二)建议

1.培养家长及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家长能否积极参与是一切的前提。许多家长以不懂学生所学专业为由很少参与或不参与到学校的相关建设中,但正是这种误解反而不利于子女的成长。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给家长开展“高校教育,家长如何参与、参与什么”的主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在校大学生需要关注的方面并非只有吃喝、冷暖、谈恋爱、学习成绩,还有其就业规划、进一步学习计划以及大学引起的思想变化等方面。在大学教育里增加如何与家长沟通的讲座,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和家长沟通,及时反馈自己在校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学生在心智、社会经验等方面仍需不断的发展,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家长需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配合学校教育子女,形成一个家长-高校-学生三方面多通共赢的局面,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唤起家长积极参与的意识。

2.成立家长委员会

目前国内率先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的高校包括扬州大学、浙江大学和福州大学等[10],这些高校运用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家长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建议。这种模式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亦可效仿,从而集中处理家长反馈的问题并发挥家长对子女的监督职能,强化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成立有组织的家委会,明确责任分工,定期推选出新的负责人及团队,家委会和学校的家委办保证及时有效的沟通;家委会借助各大信息平台建立自己的交流群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其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期望。学校及时、客观公正地处理家长反馈的意见,根据家长的意见来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家长除了反馈建议和想法,也可及时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3.建立家校信息平台

西藏由于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等特点,该地高校应加快家校信息平台的建设,此平台的建设开发应方便家长注册、登陆、浏览及反馈,同时高校应及时、定时发布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成绩、奖励、惩罚、违纪及身体状况等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和透明化使得家长在不需到校的情况下就能够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沟通督促,减少学生被劝退或开除而家长都不知情的极端情况发生。从另一方面看,平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规范学生,从而减少部分学生挂科、违纪等现象的发生。家长根据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也可通过信息平台给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与意见,对于反映强烈的问题,学校应及时进行核实并做出整改。高校和家长之间做好双向沟通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真正做到相辅相承。

猜你喜欢

子女大学家长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