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中心论对英语写作教学影响的探究及反思
2020-03-15陈雁
陈 雁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 文昌 571321)
国内外对于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研究作者、读者以及文本三个方面。文本中心论侧重于研究写作有形的、可分析的方面,即写作的成果——文本,研究写作过程中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和修辞手段,但忽视文本中错综复杂的人际交流。在诸多理论中,最为广泛的是将文本作为对象和将文本作为话语这两种理论。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分析这些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及其利弊。
一、将文本作为对象的相关理论及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多年来,在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下,主流研究认为文本是独立于语境、作者或读者的、可以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因此写作实际上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有序地排列元素以产生文本的过程。作者可以通过完整地语义编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也就是说,作者通过遵循语法规则有序地排列的单词、从句和句子等语言元素形成文本。
Shannon和Weaver指出:在认为文本可以独立于语境发挥作用的诸多观点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认为人类的交流是机械地通过语言传递思想的观点(Shannon&Weaver,1963)。写作脱离了实体,即意义的传达与语境、作者和读者的个人经历没有关系,所以只要拥有正确的解码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解码文本继而了解意义。在英语写作教学特别是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盛行的教学观是写作必须遵守规则。学生面临的是去语境化的写作任务,他们为了教师或作文检测者而写作,几乎不去考虑读者。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检验写作质量的主要标准是语法的准确性和阐述的清晰度,通过学生作文中情态动词、被动语态、各类从句使用量的增加可以衡量他们的写作水平是否提高。
从将文本作为独立主体的角度而言,文本是作者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对写作规则掌握程度的产物,因此英语写作教学实际上是训练语言的准确性,从本质而言是语法教学的延续。在行为主义的指导下,脱离了语境的英语写作教学法主要是指导写作和进行替换练习,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和写作指导者,将不同文本的构成规则和如何避免错误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在世界各地的英文写作课堂、教授写作的书籍中随处可见。
这种英文写作教学法体现了Michael Reddy的管道隐喻“语言表达是意义的容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发送给读者,读者接收文字,发现作者的思想。意义与文字相对应,写作很明显是在反射而不是在构建思想。因此,思想可以通过语言传递,任何具有正确编码和解码技能的人都可以记录并理解意义。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相同,故对文本会产生相同的理解。这种教学法把写作与语境相分离,虽然多年来一直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毫无疑问是过时且不足为信的。
文本之所以能明确地表达内容,是因为作者谨慎地处理好了需要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之间的关系。比如论文的作者会通过使用专业的词汇、采取人们熟悉的论证形式、引用前人的研究等方法,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构建连贯的语境。即使是最精确的法律文件或书面合同,律师也有可能解读出不同的意思。理解意义与推理是紧密联系的,脱离了语境便不可能理解文本。
把文本作为独立于语境的主体,在写作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侧重于纠错和识别学生使用语言时所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意义;在各类写作测试中,选择、填空或改错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写作评估中,成为衡量写作技巧的可靠方法。在测试中采用的这些手段衡量的是文字使用的准确性,与写作的交流目的是完全无关的。此外,对于限时命题作文而言,因为其缺乏“真实性”和“交流性”,所以该类作文实际上是无法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读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去写作的能力的。
事实上,注重写作的准确率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是否使用复杂、准确的语法结构就是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学生写出的作文语法准确,行文却不得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此外,在写作时少犯错可能并不代表写作水平有所进步,也可能是因为很多学生不愿意犯错,不愿写出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仅仅是关注文本的形式,将文本与语境相割裂,将语言的正确性作为衡量写作能力的标准,实际上是忽视了文本是作者对于特定交流环境的回应,这就限制了学习者的进步。
Brandt认为作者传达意义的手段是动态的、复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模式、衔接手段、长短等虽然有助于深入了解文本,但这只是写作静态的结果。不应忽视写作行为,而应将关注的重心从文本孤立的形式特征转到文本动态的、在语境中所起的作用上去(Brandt,1986)。对于英语写作教学而言,好的文章没有固定的特征,“好”其实是因语境而异的。不考虑读者、写作目的、形式、语气等因素,便无法列出成功的文本有哪些特性。简而言之,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如何写一篇语法正确的文章,还需要学习针对不同目的和体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将文本作为话语的相关理论及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话语(discourse)指的是使用中的语言,是交流中语言所展示的目的和行使的功能,即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达到目的的方式。在这里,文本的话语模式指的就是的语境。文本能够帮助作者实现其目标和意图、维持与读者的关系、传达特定的信息,然而语境能对作者产生社会制约,影响作者的决定与选择。
相较于把文本与用途相割裂,将文本作为独立主体进行研究而言,将文本作为话语进行研究,则透过了文本的表层结构,试图发现作者如何组织语言来创作连贯、有目的的文章,肯定了作者是带着目的写作的,他们选择的写作方式实则展现出其使用何种途径去实现自己目的和意图。将文本视为话语,实则就是将写作视为一种与语境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英语写作教学侧重于识别写作的不同交流目的,把语言形式、交流目的和语境联系起来。以下主要讨论四种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
1.主位—述位理论
早期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观点”试图描述作者用文本来展示对于读者已知(给定)或未知事物的推测(e.g.Firbas,1986),韩礼德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主位-叙位这一概念。大体而言,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主位和述位将从句组织成信息单元,推进交流,使读者易于理解。打破这个结构会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因为已知的信息先出现有助于读者理解新语境中的信息。在例1中,作者采取的模式本应是第一句话的述位成为后三句话的主位,这清晰地表明了话语的进展,可是最后一句话却未采用这个模式,打破了已经形成的话语进展顺序,让读者感到很奇怪。
例1:Linguistics is always guided by the three cannons of science:exhaustiveness,consistency and economy.Exhaustiveness strives for thorogh-going⁃ness in the examination of relevant materials.Consis⁃tency means there should be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otal statement.A shorter statement or analysis is the core idea of economy.(改编自《新编语言学教程》)(刘润清,文旭,2006)
2.认知模式理论
认知模式理论试图通过研究文本片段的作用和片段融入文本的方式,来确定话语单元的修辞功能。例如,Winter(Winter,1997)和Hoey(Hoey,1983)区分了以下几种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假设-真实模式和一般-特殊模式。通过研究,他们指出即使没有明确的指示,读者也能够利用自己识别文本模式的知识去推断从句、句子、句群之间的联系。例如,当人们对问题-解决模式的进展有强烈预判时,他们就会寻找到可能的方案来完成该模式,如例2所示:
例2:问题-解决模式
(1)情境:语法并不只局限于写作中,也存在于会话中。
(2)问题:人们可能得出如下假设:写作和会话使用不同的语法。
(3)回应:通过英语语料库进行大规模的调查。
(4)回应评估:结果表明,同一套语法系统对写作和会话都有效(Hyland,2009)。
通过例2可以了解到当解读同类文本时,必须要借鉴一些对于该类型文本所形成的共同假设,即读者会利用自己头脑里约定俗成的知识建立一个相同的框架或图示(Schank,1977),通过类比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阅读明信片、恐怖小说、侦探小说等不同的文本时,人们将储存在头脑里的固有经验当做理解文本的“脚手架”。
3.会话原则理论
相较于认知模式理论,会话原则理论则更为实用,该理论认为作者尝试创作的文本应尽可能与读者相关,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预期自己将读到的内容。Grice(1975)认为成功交流的原因在于会话参与者理性、合作的相互假设,在此基础上,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读者通过比较文本中的新信息和他们已知的上下文来构建意义。换而言之,解读文本时可以假设作者是合作的,作者通过思考读者需要知道什么来充分了解自己要诠释的内容,因此当读者读到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与自身有关时,他们就会找到解读的方法。
会话原则认为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依赖于读者从自己记忆中提供所需假设的能力,而文本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Kramsch借鉴了话语分析理论,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七个原则:
1)文本既超越自身的现实,又与读者有关;
2)文本的意义与其包含的脚注、图表、对话等文本是密不可分的。互文性是指文本与其他文本相互呼应的程度;
3)文本试图通过唤起读者心中假定的共享图示;
4)模式是使用逻辑将一个文本或事实与另一个文本或事实关联起来;
5)图式反映了特定群体或文化的思维方式;
6)图式是作者与他人在对话中共同建构的;
7) 图式是一种修辞结构,它代表着其他潜在意义的选择。(Kramsch,1997)
4.体裁法
语篇分析的核心是形式表达功能,并根据语境而变化。体裁是一个分类文本的术语,表示作者代表性地使用语言来表现反复出现的情境。体裁的概念基于同一社区的成员对于经常阅读的文本几乎没有认知困难,并能利用其经验较为容易地阅读、理解甚至是创作此类型的文本。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特定的目的、总体结构、特定的语言,并为某种文化的成员所共有。体裁有助分类和标记文本及其发生的情境,鼓励人们寻找文本的组成模式或修辞结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基于预期的实践,如果作者写作时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读者的预期,那么读者解读作者意图的机会就会增加,读者可以立刻知道文本的类型(食谱、笑话或情书等),甚至可以写出类似的文章。在熟悉的情况里,每个人都有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能力。
即使是最具个人特色的毕业论文致谢词,仍有特定的结构。通过分析知网上刊载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致谢词后,可以发现致谢词是三段式结构,即反思-感谢-声明。因此,通过研究文本的模式和反复出现的特征来定义特定的体裁,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的目的的。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文本而建立模型,采取高度干预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创作文本的典型模式,引导其进行写作。Ken Hy⁃land对基于体裁法写作教学法的优势总结如下:
1)明确该学习什么,促进写作技能的习得;
2)为语言和语境提供一个系统连贯的框架;
3)确保课程目标和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
4)确立教师在构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力上起主导作用;
5)提供对有价值文本的模式和可能的变体;
6)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语篇资源,让其理解和批判;
7)提升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以便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建议(Hyland,2009)。
体裁法强调写作是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活动本身。但是,尽管写作的焦点已经从自主意义转移到话语,从孤立的句子转移到用语言创造文本的方式,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逻辑的构造和形式的安排。
三、结语
目前,国内外的英语写作教学比较普遍地采用了文本中心论作为其指导理论,该理论的不同分支所对应的教学法不尽相同。将文本作为对象的相关理论把文本视为独立于语境的主体,在教学与测试中注重写作的准确性,忽视交流目的性;将文本作为话语的相关理论试图透过文本的表层结构,发现作者是如何组织语言来创作连贯、有目的的文章,在其指导下的写作教学开始从关注文本的形式转移到识别写作的不同交流目的,把语言形式、交流目的和语境联系起来,但仍然局限在文本的逻辑构造和形式安排上。长久以来,文本中心论对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有着自身的局限性,需要英语教师通过课堂使用、课后反思、反复打磨锤炼,方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