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导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的基本指向*

2020-03-15陆俊杰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水平特色体系

陆俊杰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中国特色的要求,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早在十多年前,《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就组织了关于“30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的专题[1]。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发展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重要选题。顾名思义,中国特色强调的是你无我有的特色;高水平的测量则强调是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可观测的、可测量的、得到普遍承认的高水平。因此,虽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方向,一个整合起来的特征和要求,但中国特色和高水平内涵上有不同,有必要进行细化的分析。

一、中国特色何以重要:“特色”与“高水平”的辩证分析

按照特色与水平的交叉,按象限分类,可以得出四种情况: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但是水平不高;二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且是高水平;三是没有中国特色,但是高水平;四是没有中国特色,并且是低水平。

很显然,“没有中国特色,并且是低水平”这个第四类组合是最劣项,不必讨论。我们需要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且是高水平(即第二类组合),其他的两种现象也不是当前所需要的。比如,第三类组合,虽然是高水平,但是没有中国特色,当然也不理想。那这样就无法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体现出我们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当中的特色和关键指向,而这一点上恰恰是首先要坚持的。高水平但是没有中国特色,既有可能出现人才培养政治方向上的偏差,还可能出现人才培养规格和适用性方面的偏差,不能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责。换言之,培养适合国家的人才,这是中国特色的核心意义所在。

从以低水平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和没有中国特色的两个分类也可以看到,具有中国特色,但是水平不高,这可能是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初期阶段,是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提升的一个起点,甚至可以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痛点,自然也不是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特色是重要的,但低水平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可以说明我国开展职业教育领域“双高”建设的必要时代意义。这里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在目前低水平条件下,如果非要从“有中国特色”和“无中国特色”二者之间选出一个的话,尽管是个比较难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也必须认同一个结论:即使刚开始水平不高,也必须保持中国特色,保持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保持中国教育的特色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这是必须坚守的,如果高职院校的水平发展不能保证方向正确,这样的发展可能最终会走向歧途,这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总之,当前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第二类组合),是在保持中国特色前提下的奋起之路。这种发展之路在各条战线共同努力之下,自然是可以实现的。恰恰需要警惕的倒是以高水平之名,而牺牲中国特色的可能出现的思想和做法。这种情况之所以值得提醒,是因为在诸如“一带一路”等机遇背景下,中国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不少高职院校也跃跃欲试,参与者日益众多,走向国际化的倾向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坚持中国特色显得既紧迫,又重要。

二、何以体现:高职院校发展中“中国特色”的依托、内涵与方向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上,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实现更大的发展、获得更持久的支持。因此,分析中国特色的前提是分析新时代中国教育特色的基本背景。

(一)新时代教育中国特色的背景

一是中国精神。如前所述,在论述中国特色的时候,必须把握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的高职院校属于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人才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方面。这里谈到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的时代精神。离开这两点,教育的中国特色就无法体现,也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行之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引人注目地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首先是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总之,体现中国特色的最重要的一点,或者说首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4]。

二是以体系为特征的制度优越性。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上,体现在人的发展目标上,体现在具体的发展模式上。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国特色必须体现出以体系为特征的制度优越性。在这方面,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从一个侧面论证和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体现出中国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各自发展的效果和水平,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制度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制度优势的展现问题。职业院校发展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的也就是职业院校发展在对于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的积极贡献。只有与中国的国情和民情相一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5]。这种贡献不应仅仅体现在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才上,还必须在整体上作出集中展现。在这方面,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政治高度、时代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而这种历史使命的完成,也必须以体系性、结构性的方式得以完成,而非单独一个或若干个高职院校所能完成。

(二)中国高职院校特色的可能表现点

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总结中提升,并逐渐形成特色,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的必由之路。那么,我国高职教育应以哪些方面为可能发力点,不断前进形成特色?这里选取规模这一观测点做出分析。大体量、大规模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特征,但并不是特色。说是特征,只是说我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色彩,具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这并不自然意味着别人没有的就是可以自豪地宣称为特色方面。正如我国国民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并非居于世界前列,而是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类比可见,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我国整个教育的发展,虽然规模是巨大的,但这是以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为背景的。在这种条件下,只能说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具有这样的一种特征,而不能说具有这样的特色。换言之,谈及特征的时候,可以无关水平,只是在向别人、别国宣告一种情况,就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这样的外在表象,而不是可以自豪地向别人宣称的东西,或者向别人推介的东西。而在说特色的时候,是在讲我们具有什么样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具有可推广性、可复制性、可学习性,相当于能够提供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中国方案。按此标准,规模大只能说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特征,而不能称其为特色。

1.竞争力

特色意味着竞争力。也就是说,特色与特征不同在于,以特色为基点,可以有更好的生长,更好的发展,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借鉴,为人才培养的规律探索、规格探索以及与如何保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等方面,作出一定智力贡献,才可以说这个特色是成立的。按此标准,提升竞争力,以竞争力以基点打造特色,我国具有一定的基础。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创造性地提升竞争优势,从而以最快速度和最优方式向前推进[6]。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不仅从规模上不断扩大,也在水平上不断提升,以此为基础,可能锻造具有中国色彩并且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特色。

2.文化体现性

就中国而言,上述竞争力必须依托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力最大的基石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于依托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这样一种优势。我国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提升和新阶段跃升,既融合式地吸取和遵循了当前世界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经验和规律,更依托于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是对我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一种助益,也是对人才培养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办、为谁办、怎么办的重要问题的回答。其中,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7],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3.协作性

如前所述,我国确实具有规模体量巨大的特征,这个特征虽然不能称其为特色,但却为我国职业教育协作性特色的形成提供一种潜在可能性。在如此庞大的办学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培养对象背景下,如果能够实现很好的协同,在这种协同力量背景之下,或许会打造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的、基于协作性完善的新模式、新格局,而不是有所偏废。比如,有学者提出,要发展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确立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8]。规模巨大的外显性表现为招生、在校生、师资、学校机构数等方面的特征,但说体量之大还有一个重要依托,就是我国的整个经济发展结构的完备性。中国的企业众多、行政事业单位等也具有大规模这种特点。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依托于教育系统内资源,而且是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不断发展。虽然在这些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影响进行一个设想:如果中国的高职院校能够与产业界能够进行良好的协同,真正发挥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的优势,再加上职业教育内部资源的良好协同,这种立体交叉的协作性,或可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生长点。

(三)中国话语中的比较与借鉴

彰显中国特色离不开比较,这种比较既是国外国内的比较,也是现在和过去的比较。在比较中,可以进一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在教育方面,在高职教育方面何以体现出来,可以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在确定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时也必须选准比较点。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我国从未间断向其他国家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也大多具有指向打造中国特色这个层面上。比如,更多的是以学习他国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如何办教育、如何办好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学习之后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毋庸置疑,即使提高了水平,也未必能体现出我国的特色,二者不能自然地划等号。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很显然并不是我国职业教育界所要走的道路,也不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时代任务,也不是形成特色的可能路径。

学习是为了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思想源泉,吸收一切世界文明成果和教育经验,深入实际开展研究,逐步建设成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9]。如何在学习当中体现出特色,我们对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学习,要以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前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的设计、教育发展具体路径的设计都具有深刻的政治依托、文化依托。比如,在向美国学习、向德国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学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会发现,社会制度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架构方面的差异,会使这种学习遭遇某种程度的水土不服,无法完全移植过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看到,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向外国学习,但这种学习必须依托于中国的制度,否则会使学习的效果打折扣。这里还需要细分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哪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属于技术性的、人才培养规律方面的探索,哪些是完全依赖于技术进步、完全依赖于社会治理模式的方面的特征。只有将这二者进行区分,才可能真正学到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将依托于制度设计和历史传统的做法视为规律性的法定。换言之,在学习中我们不想看到的一种情况是,学习了很多理念、词汇之后,当我们在进行我国特色的改造和发展时却发现必须进行颠覆性制度性改造,而这又是以牺牲中国既有根本性制度框架为代价的,这时的学习便会陷入一种困境,这样的学习就不得不止步。

总而言之,指向中国特色的广泛学习,必须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其人才培养规律方面的核心做法,并且以我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结合。换言之,旨在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化地走向一致性的学习,而是一种方法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达到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最终形成我国自身的特色。

三、为何是创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坚持创新导向的缘由与内涵

提倡创新导向,不仅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的长远之路,也是现实所需,借助创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可以打开新的局面。

(一)为什么必须是创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要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走向高水平,必须将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之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改革创新之路[10]。实现发展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继续推动职业教育上规模,管理上水平[11]。即使是对一般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也必须体现出创新性。比如,有学者提出,要全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不单单指初次就业[12]。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还具有更多、更新的要求。

强调创新实际是与两种情况相对比,一是照搬国外,二是因循传统。照搬国外似乎不必讨论,没有哪所高职院校会对外如此宣称。但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宣称的实践也往往暗含着直接引入的因素,尤其是在学习国外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条件下。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平等不是丧权辱国性的不平等,而是起始于办学水平、传统、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极其有限而产生的实质性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会让学习者失去关键性的发言权,从而使自主创新路径狭窄、效果不显。因循传统似乎更会让人避之惟恐不及,以此为指称某个或某些高职院校必然引起强烈的反诘。但细分析可以发现,因循传统的内核是制度和政策惯性。虽然对于成功经验的传承是任何人类活动的必然过程,笔者也无意完全反对对优良经验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创新加以强调。这种强调更大意义上是呼唤更多的高职院校加入到对关键治理难题的破解之中,而不过度倚重制度和政策惯性;更多的本意是呼唤中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治理创新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不只是部分高职院校马太效应积累的小众事件。中国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庞大的中国高职院校群体应为、可为、必须为。

强调创新还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中国高职院校没有创新吗?为方便讨论,先将与高职院校发展密切相关的创新浓缩为两个大类:一是瞄准技术创新,二是专注治理创新。关于瞄准技术创新,很显然,这并不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办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虽然可见部分高职院校在紧跟技术前沿方面的发展努力,也可见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师生在技术创新上的良好表现,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在核心技术突破上日益精进,但依然不能说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指向。换个可明确的观测指标能够发现,社会普遍认同高等学校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是和企业几乎并肩的技术创新实践者。但这个语境中的高等学校在更多意义上是指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或者专业性院校,很少人会将高职院校纳入这个体系。由此可反观,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不能用蔚然成风来形容,甚至可以说并未进入大多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视野之中。他们更愿意成为辅助者、有限参与者。再说专注治理创新。若将治理创新泛化,似乎可以认为没有哪一所高职院校在各方面管理和协调中没有新意,没有作出新的尝试,但是若从自主创新的比重和有效性来看,这里所论及的新意或许与应然有一定的距离。在治理方面,更为普遍的现象大概是执行、遵从或引入。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治理方面考虑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如何进行自主性创新。经常在做的事情是进行比照,如果上级来校检查,学校对文件的落实是否已经到位;如何迎接评估,学校能否通过评估;把某个国外经验引入过来,学校能否达到基本要求,等等。尽管这里体现出改变的想法、甚至有时还有创新的勇气,但这种现象显然不能与自主创新相提并论。

(二)技术创新与治理创新:内涵与外延

创新导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一是治理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简述如下:技术创新是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处于发动机的地位,它决定着高职院校能够在新时代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在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突破上扮演何种角色。治理创新,则是为了保证技术创新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

1.技术创新

之所以说技术创新是新时代中国高职院校中国特色的基础,是因为这是由时代任务、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离开这一点,中国高职教育要彰显竞争力和文化依托性是无法想象的。在中国当前发展条件下,离开技术创新,靠技术的引进、改造或者是购买,都无法实现根本性发展。无论是历史发展的经验,还是当前技术和贸易摩擦等方面的问题,都时刻提示着:技术是买不来的,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突破必须由自己来完成。在这方面,中国高职院校不是袖手旁观者,而必须是积极投入者。提技术创新导向,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过程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已经实现了很多技术方面的突破,包括天眼、蛟龙号、5G、高铁,等等。中国具有独立自主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发展是能够得以提升的。对于中国高职院校来讲,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高职院校能在人才培养当中做出何种贡献,能在技术发明和突破中做出何种独特的贡献,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而且,这种思考不应仅是面向生存的思考,更应是一种积极投身的态度、面向发展的思考。

2.治理创新

治理创新也是如此。在提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时,不应将教育治理创新排除在外,高职院校发展也必在其中。高职教育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13]。治理创新的目标在于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14]。

可以看到,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治理创新可以做,必须做,且具有坚实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治理创新不仅仅是小规模的设计的变化,或者是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的设计、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体系设计当中、在顶层设计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这是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治理创新为牵引的中国教育发展当中,职业教育治理不能缺位,高职院校的治理也不能缺位。简而言之,治理创新要达到的一个基本效果是:在谈及高职院校发展的时候,其发展没有太多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或者说应该没有太多关键性限制,向上走有通道,左右拓展有依托。只有这样,才会实现一种依托于整体优势的特色。另外,治理创新当然包括高职院校发展的内部治理。应该说,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引入ISO认证,校企共同体的建设等方面。但相关方面仍然还有很多的难题,也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应该做。

四、如何达成:创新导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的可为与应为

在高职院校建设当中做到创新导向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简言之,一是打造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体系,二是基于整体提升的教育体系创新,三是治理体系的创新。治理创新指向管理优化、指向体系联通和各种教育资源共享。

(一)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体系

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体系要求在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的动态修订机制方面、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模式,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安排上以技术创新为导向,要求所有这些方面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指向技术创新。比如,专业的方向选择上应该突出技术创新的导向,而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技术创新的色彩。对于知识传授来讲,课程体系的支撑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性应该以突出学习者的技术创新导向,以技术创新意识、勇气、智慧为着眼点和出发点,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技术使用和一般性的技术操作。在这方面,职业院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技能培养体系方面落实上,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不仅仅要着眼于合作的接触点,学生的实习实训安排,学生的就业方向,而且更应该体现出校企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破解企业难题。指向技术创新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仅能增强企业的技术突破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的专业发展能力,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新时代上升到新高度、走向新深度、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依托。指向技术创新,以创新导向为导向进行专业发展进行技能培养,将可以实现技能培养上的牵引力更大、动力更足的局面。指向技术创新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背景、新的底色和新的活力。很显然,对于直接面向简单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培养,往往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广泛而持久的响应,这或许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重要方面。换言之,当我们考虑教育对象在职业教育学习中效果不佳、动力不足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所谓的生源素质的基本问题,还需要重新定义、重新思考我们在创新导向上是否做得好,职业技术知识开展方式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引领力,而技术创新导向正能赋予这种动力新的可能。

(二)有生长性的教育结构体系

打造有生长性的教育结构体系,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宏观背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类型结构体系、层次结构体系、区域结构体系、形式结构体系[15]。有学者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多元合作、特色办学、终身教育、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16]。

有生长性的教育结构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一种延伸和一种升华,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能否解决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而且也是使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得以完整实现的重要方面。毋庸置疑,在上下联通不通畅,左右连接不顺畅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难以起到应有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须逐渐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7]。这种想法并不是简单地捍卫职业技术教育,确保一种类型教育的地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在类型教育规律探索上有新的建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体系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体系性、结构性的支持。在新的时代,教育结构和体系创新不仅仅是职业院校内部的、高职院校内部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与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单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单向度联系问题,而是多维度沟通问题。不仅是向上延伸、向上延展的问题,而应该是一种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立体现象,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创新。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转变思维认知,完善法律法规,扎实开展应用型本科建设,应用型大学承接硕博教育[18]。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代新的结构体系还必须统合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资源、企业内教育等各方面资源的综合优势,在统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企业资源、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条件下,使技术教育这种类型教育能够具有更为宽广的资源依托和更好的资源保障。当前,国务院成立的职业教育的联席会议机制,可以说更好地打开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体系创新在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建树。即使再退一步讲,即使仅仅从学校形态职业技术教育来讲,教育部门传统意义上管理的职业学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培训体系,目前在相互协作上也没有达成很好的协同。因此,经常可见国家整体上很多的专业重复建设、资源重复配置以及师资恶性竞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类型教育在新时代要拓展新局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必须要实现这种结构体系上的创新,为新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体系上的创新也具有治理创新的意义,更应该得到重视。

(三)指向活力提升的治理体系

指向活力提升的治理体系的创新,不能仅仅依托体系的完备性。体系的完备性可以提供治理创新的可能性,但不能取代具体的教育培训机构(包括企业内教育)、行业培训等方面的治理模式创新,而且最终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即以治理结构完善带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具体操作方面,有学者提出,要建设好三个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咨询系统、治理文化[19]。尽管不同人对治理体系的具体内涵可能有不同看法,但对于建立优良的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均不会怀疑,对于治理体系的发展最终促进治理模式创新也会持接近相同的看法。

这里所言的治理模式创新主要侧重于技术技能培养机构、人才培养单位的内部治理模式和方式。涉及教师队伍的奖励和绩效分配,包括技能大赛的展开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没有这些方面的创新,就不能为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的突破提供支撑。另外,治理模式的创新本身也要体现出创新的本质,体现出创新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当前国家在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方面,其实已经做出了很多制度方面的宏观设计。比如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上,在教师的能力提升、成效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制度的设计。但是,这些宏观制度设计能不能在实践当中得以贯彻落实,又需要实施机构内部诸多方面的治理创新。比如,国家正在推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许多宏观制度设计。但在实践落实上,地区、院校之间的不平衡也比较明显。例如,国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创新的要求,但这个大的制度创新所涉及的具体的合作机构、模式、人员配置、运行方式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很多方面的创新才可能真正落实。而实际状况也确实如此,东部地区和部分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诸多探索,但中西部和大多数高职院校则很难真正落实。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知识成长模式、结构体系、管理模式也事实上是在一直变化的,甚至不少新做法还颇具创新意味。那么,再次提出创新导向、强调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是想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变化不一定就是创新,创新必须能够指向活力提升的改变。可以想见,在治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方面所谓的创新往往只是为了变更曾经实行的做法,或者是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必要的调整。而强调创新导向(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治理创新)想要表达的是,所有的变化必须是具有创新活力的变化,必须是为了激活更大创新性的改变。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中的治理模式创新,最终目标是服务于高水平高职院校在中国特色锻造的成功,其中包括对成功实践的肯定、对失败的宽容以及对规律探索的设计。而且,渗透于方方面面的治理模式创新,其中包含的理解创新、崇尚创新、推动创新、实现创新本身也体现出创新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各方面的创新氛围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高职教育才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恰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最重要的方面。

猜你喜欢

高水平特色体系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医的特色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完美的特色党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