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2020-03-15陈佩云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陈佩云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2016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行动》),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提供了强力支撑。《行动》指出,沿线各国应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共同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响应《行动》的号召,与经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应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厘清现实境况与机遇,并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落实自身责任担当,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到,期望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此为起点,“一带一路”建设至今已近6年,并且势如破竹,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上都已取得显著成效。与沿线国家的“五通”也意味着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诉求愈发强烈、提供给高职院校的资源有所增加、各领域的需求逐渐扩大。但发展往往与矛盾共存,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与之相对的不足之处。

(一)国际化诉求强烈但参与程度不深

究其本质,“一带一路”倡议可被视为沿线各国之间的共同合作与互利共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与深入,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愈发密切,对企业、教育等领域的国际化发展皆提出了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除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之外还具有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交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教育与“一带一路”的发展相挂钩,向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根植于国家系统,并秉承着服务社会职能,其国际化发展所培养出的兼备国际视野与高水平技术技能的人才正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力量。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诉求尤为强烈。

美国国际企业管理学专家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D.Robinson)认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在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的过程中,企业对市场国际化而不是对某一特定的国家市场做出反应。[1]也就是说,企业的国际化即为企业有意识地追逐产品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我国高职院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发展时间并不长,虽得到了政府扶持,但还未完全像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社会还未完全认识到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未能得到国际化发展应有的支持与保障,阻碍了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近年来,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一直在建设与进行之中,高职院校自身却仍存在着缺少相关战略制定、缺乏国际化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国际化联系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国际化的高职院校寥寥无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尽管在有意识追逐“一带一路”及社会发展的流动,但未能完全跟上其流动速度、满足国际化诉求,从总体上来说参与程度不深。

(二)资源供给增加但实际利用率不高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被称为资源。资源供给不足会制约事物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资源供给亦是如此。资源供给不足并不单纯是教育财政不足,更与各利益主体参与不足或协作缺失密不可分,实质是教育职业服务功能薄弱意识下社会相关主体参与不足或主体间协作错位甚至缺失的结果。[2]现如今高职院校所处的形势已逐渐明朗,除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为高职院校提供的机遇外,“一带一路”也为高职院校带来了丰厚优渥的资源。社会相关主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对高职院校的资源供给,由此提供给高职院校的不仅是金融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和外部环境资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为高职院校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教育互助、政策沟通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资源供给增加,是否能将其有效利用并回馈,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考验。审视高职院校的现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还未能将所接受的“一带一路”资源转化为供应给“一带一路”的资源,形成资源“供给-利用-回馈”的闭环结构。换言之,对资源供给的利用率不高。造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缺乏相关认识与系统规划,对“一带一路”资源供给无法有效利用;二是教育具有长期性与滞后性,对“一带一路”资源供给的回馈反应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高职院校对资源供给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能力与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推进。因此,高职院校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亟须得到重视。

(三)多方需求扩大但人才供应力不足

随着“一带一路”朝向纵深化发展,各大跨国项目在各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在产能合作、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需求也正在增长,表现在教育领域最显著的需求即为人才需求。人才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思、建设推进、合作交流的主体。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纳入部分央企“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自2014年起,中交集团开始实施“11711人才计划”,即在5年内培养100名企业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骨干、7000名优秀项目管理人才、10000名骨干专业技术人才、10000名高技能人才。[3]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精准对接企业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契合“一带一路”需要。随着“一带一路”愈发深入推进,对人才的沿线国家语言、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与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掌握程度都提出了要求,这也意味着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在如矿业、能源、材料、铁路、公路等领域存在较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一带一路”对人才需求不仅包括各实施环节的人才需求,还包括各行业领域所需的专门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对高职院校的需求扩大趋势可见一斑。供求理论认为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供求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供给量的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需求量的变化引起的。当然还可能是由于供给量和需求量同时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或者是方向相反或者是方向相同,但程度不同,也都会使供求产生新的不平衡。[4]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对“一带一路”的推进是积极迎合的,跨境合作办学、跨国交流等活动的积极进行都能体现出这一点。高职院校也在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培训服务等方式主动为“一带一路”供应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供应与“一带一路”需求的变化方向相同。但毕竟高职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有限,其内部依然存在着如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源外语水平有限等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结果未能与“一带一路”迅速发展所显露出的人才需求缺口同步,供应与需求的变化程度不同,产生供求不平衡。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多方对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扩大,但高职院校的供应力仍不足。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是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替代性的定位。[5]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角色定位,这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也是高职院校稳固地位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根据现实形势和自身特征进行角色定位,并迅速进入角色并履行角色义务。高职院校要通过“倡始者”角色引领沿线国家进行教育互助合作,通过“助推器”角色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快经济转型发展,通过“连接桥”角色给多元文化传播与先进技术的交流带来便利,通过“通联门”角色保障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一)引领沿线国家进行教育互助合作的“倡始者”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表示,“一带一路”中教育需要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引用了《韩非子·说林上》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表明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也展现出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行动》指出,沿线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将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三方面举措为建议框架,开展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发起国,有义务展现主人姿态引领沿线国家进行教育互助。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教育互助合作除了能够推动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将良性合作扩展延伸到其他领域,并在引领各国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大国风范。高等教育要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其他“四通”重点合作领域铺设“民心之路”,供给“智力之源”,应用“科技之力”,激发“创新之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领域畅通发展。[6]高职院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有义务扮演“倡始者”角色,引领沿线国家进行高职教育的互助合作。

首先,在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上,沿线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以及地域差异和历史文化差异,对教育互助合作的意愿与诉求不同,高职院校要充分进行了解与沟通,使沿线各国积极投入高职教育互助合作之中。其次,在互鉴先进教育经验上,每个国家的高职教育都有不同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要对不同国家的长处与短处进行整合,创造良好环境,使沿线国家将具有普适性的高职教育成功办学经验进行分享,并共同为不足之处出谋划策。最后,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上,高职院校要做好示范,主动分享教育资源,打开沿线国家的分享之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做好“倡始者”的工作,把握教育互助合作态势,引领沿线国家高职教育互助合作朝向共赢发展。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巨型区域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已覆盖全球六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更多国家,未来势必会更加壮大。回首“一带一路”近年来的历程,从“一带一路”整体计划规划到针对各国别的双边文件,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过去5年“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未来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不断有更多相关政策出台,政策的落实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已具备落实政策的条件与实力,也有落实政策的义务,因此要争当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的“助推器”。高职院校需要兼备政策领悟能力与政策实施能力,运用政策领悟能力捕捉并分析“一带一路”相关政策中涉及教育的部分以及高职院校力所能及的部分,制定相适应的方案,再运用政策实践能力对相关政策加以实施,为政策落实做出属于高职院校的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一带一路”能够有效协调和调整我国的经济贸易,整合内外部资源,对我国经济转型起到助推作用。“一带一路”对外来说是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的伟大倡议,对内则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加快也能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反作用于“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所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既联系科研,又联系生产,是促进生产科技含量提升的有力促进者。因此,发挥高职教育助推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十分必要,也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7]助力经济发展转型,高职院校义不容辞。高职院校要明确“助推器”的角色定位,做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工作。

(三)便于多元文化传播与先进技术交流的“连接桥”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要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实现亲诚惠容、民心相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愿景与行动》总体目标和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与教育领域相同,“一带一路”中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亦是旨在促进民心相通。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和传递的功能,正如美国学者珍妮·H·巴兰坦(Jeanne H.Ballantine)所说,文化传递不是一个直截了当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映多元社会中动态变化和不同观点的过程。[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的文化受民族、宗教、环境等影响,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交流上等方面各有不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职院校要在求同存异中发挥文化的选择和传递功能,即在遵循“一带一路”主旨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进行遴选,进而在教育过程以及合作交流中反映多元社会的动态变化和不同观点,为多元文化的传播创造现实土壤,做多元文化传播的“连接桥”。

沿线国家的先进技术交流也应踏上高职院校这架“连接桥”。2018年6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周晓飞在出席德国企业西门子主办的2018“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表示,(中方)竭诚欢迎更多跨国公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研发、联合生产等方式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早在2016年,中天科技与上海电力学院便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了“中天科技班”,以此紧密产学研合作的联系,并于2017年开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高级研修班,邀请了18名来自各国电力能源领域的专家、教授到中天科技参观与技术交流。除此之外,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众多涉及技术的领域都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跨国交流,沿线国家的先进技术交流将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主动履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展开跨国合作,举办技术交流论坛、技术人员参观相关企业等活动,打开先进技术交流的渠道,共同研发贴上“一带一路”标签的产品。

(四)维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引进与输出的“通联门”

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入了经济增长模式,认为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进而获得总体规模收益的增加,这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他们还强调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对外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一带一路”要想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需要重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但更应强调规则制度的“软联通”,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人联通”。[9]在“一带一路”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过程中,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流动速度也在加快并持续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一带一路”人力资本的专业化体现在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两个维度,涵盖沿线各国的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地,除加深国际化发展程度之外,还应扮演“通联门”角色通联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进与输出。

“通联门”并非意味着无条件地任意供人出入,而是要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与保障作用。在人才引进上,高职院校要扩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包容态度迎接来自各个国家各类行业各种身份的人才;健全引进人才考评制度,以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能力考察为主,以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发展规划为辅;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以吸引人才。保障我国引进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现实需要、德才兼备,能够“引进来”也能够“留得住”。高职院校也要提高境外服务能力,在人才输出上,确保输出人才综合素质高质量佳,能经受住引入国家的考验;确保输出人才的专业对口度,能准确服务于与引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为有限,因此高职院校要给输出人才以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助,提高输出人才的积极性。经由此引进与输出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作为留学生、师资,亦或是直接对接企业,都能转化为“一带一路”中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责任担当

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所负担的与自己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行为和社会成员对自己实际所为行为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转变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所应承担的责任呈外延趋势发展。责任担当通过认识责任和履行责任而体现,高职院校应具备责任意识,时刻跟进“一带一路”发展进程,明晰自身的应为行为,通过实践加以履行,多措并举落实责任担当。

(一)优化顶层设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是面对当今世界复杂深刻变化和各国发展问题日益严峻的解决措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如今社会各领域都在积极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服务,高职院校亦是如此。尽管高职院校在尝试从不同角度服务“一带一路”,但现实情况却表明高职院校尚未意识到将“一带一路”元素融入内部顶层设计。最高层次自上而下的统筹全局,使各层次与子系统围绕总体目标运作,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被称之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具有顶层决定性与整体关联性,关系事物的有序发展与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为“一带一路”服务,其顶层设计的优化必不可少。无论在任何时期,一个体现“善治”的宏观制度框架都具备如下特征:在坚守公平底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介入,为基层自主创新、探索、实验提供法律与政策保障,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效率的目标。而在既有制度框架下的基层自主行动与多样化实践,一旦遇到制度瓶颈,会反过来推动宏观层面制度的改进与完善。[10]高职院校围绕“一带一路”进行顶层设计优化应在总体上呈现出“善治”的宏观制度框架。首先,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应分析和整合已有资源,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明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主体的所处层次与职能要求,并兼顾内部各方利益不受损,将与“一带一路”的结合发展上升到制度层面,建立专门的高职院校“一带一路”研究部门。其次,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实施要结合“一带一路”的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相应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与创新,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探索产教融合与沿线国家跨国合作的新模式,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以及技术支持。最后,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保障应定时对实施状况进行检测,不断根据实际实施进程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进行同步调适,使顶层设计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要做到保障却不干涉,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从制定到落地都要与“一带一路”紧密结合。

(二)制定战略规划,密切接轨国际化发展道路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曾经说过:“历史的研究也就是要提供种种比较,帮助理解当前,用过去大学的概念来阐明今天大学的概念,早先几个世纪大学的衰弱和复兴也许可以帮我们了解今天的衰弱和明天大学复兴的可能性”。约在12世纪的某一时期,有些城市的学校在医学或法学或神学等学科教学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于是欧洲各地的学生开始大量从不同地方成群涌进这些学校。这些城市的学校之所以有声誉,要么是拥有更优秀的教师,要么是地理位置优越,它们就是最早的大学。[11]大学自诞生之初便具备国际化雏形,因自身优势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统一使用拉丁语进行教学,这也为如今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提供了发展思路。高职院校要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便利与优势,制定战略规划与国际化发展道路接轨,吸引沿线国家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交流。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简·奈特(J.Knight)提出了高等教育在院校层面国际化6种可能不互相排斥的路径,分别为“过程”与“精神文化”路径,重点关注高等院校的首要职能;“动因”与“成果”路径,在实施活动或战略中更多地与国际化的动机和预期结果相联系;“活动”路径,强调现实中作为国际化努力一部分的项目活动;“海外/跨境”路径,强调与别国的关系,并聚焦跨境教育的流动性。[12]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可以以此为制定战略的路径遵循。高职院校要以提高自身国际化发展水平为动因,以促进“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实施更多跨国项目、结交更多合作伙伴为预期成果,把国际化维度与“一带一路”主旨整合进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沿线国家进行高水平深层次联合科研,为“一带一路”服务。将国际化与“一带一路”阐释为校园文化或校园气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师生对沿线国家的跨文化理解。提高国际学生、国际师资的比例,建立“一带一路”院校联系与网络,通过面授课程或与“互联网+”结合等多种形式对教育进行跨境传输。

(三)深化产教融合,支撑发展“一带一路”相关产业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不论处于任何阶段都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多久,产教融合随之的深化工作就要进行多久。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改善了教育部一元驱动产教融合的局面,正式将产教融合的深化提升至国家制度层面,具有导向性与保障性,同时此举也是对深化产教融合重要性的彰显。尽管如此,产教融合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如“两张皮”等并非一日之寒的问题依然存在,这需要时间以及多方协同解决。近年来,各类产教融合论坛的开展、“双百计划”的实施、丝路国际学院的建设,都发出了一个共同的信号,即产教融合与“一带一路”的结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最早是在欧美国家实践并取得成功,这种模式在世界职教范围已被广泛认可,因此产教融合与“一带一路”结合实施跨国合作战略相比于全新的教育合作模式,沿线国家的接受度更高。“一带一路”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化赋予了新内涵,高职院校除了解决已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应将发展“一带一路”相关产业作为着力点,并兼顾产教融合的广度。“一带一路”涉及的相关产业跨度范围从建筑业、装备制造业到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涵盖面极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覆盖面能与大多数相关产业所适应,因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深化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些产业。研究表明,制造业是推动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是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切入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欧和东欧地区在一些初级产品部门具有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是我国与其合作的主要方向;西亚和独联体地区在资源密集型产品部门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稳定、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13]沿线各国产业的优势和需求各有不同,“一带一路”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计划规划,高职院校也需有针对性的依据引导,以合作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为着力点确定与其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形式并加以深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必须加强人文交流,加强全球技术与高等教育合作,通过合作建立起一个产业先进技术惠及人民的通道,缩短各个国家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建立共同进步的全球化新机制。[14]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支撑“一带一路”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培养机制,精准填补各类人才需求缺口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亟需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的首要职责与使命。面对“一带一路”不断深入发展所扩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提出了“藤蔓计划”,旨在通过汇聚国际留学生人才、对接中关村企业实习培训,让中国科技创新的火种如藤蔓一样在“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延伸生长,为各方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必要的国际人才支撑。河海大学定向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项目,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社会各方都在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做出努力,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能不能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这成为职业教育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15]高职院校应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开始,在能力范围内填补各个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需求缺口。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美国STEM教育战略、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等成功的办学范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高职院校可以将各国成功经验总结并加以本土化,结合“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与相关产业企业订单式培养相关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除必要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与国际化接轨以外,还要考虑“一带一路”所需人才在进行沟通时可能存在的语言问题,根据人才预计所对接的需求国家,适量增加英语或小语种课程的设置。并且还应重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通过隐性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对已有教师加强国际化培训,组织教师进行与沿线国家的学习交流;引进沿线国家高水平人才,提高外国教师的比例;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为学生配备外国“企业师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接人才国际认证标准。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具备前瞻性,把握人才培养的时长因素,精准探测“一带一路”所需人才变化趋势。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跨国合作平台。国家在大力扶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方向与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若高职院校固步自封则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发展需要,长此以往难免与社会脱节、被新生事物所危及。因此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结合并谋求发展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是稳固自身社会地位的必要举措,而实现这种“双赢”的首要任务便是审思自身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