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校党建育人的实践向度
2020-03-15周瑞云
周瑞云
(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因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认识基础和实践经验。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人学学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支点。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和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学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解构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主义史观群众观。上述思想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也为其思想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核和理论支撑。其次,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知和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理念、政治意蕴、文化内涵一直被世人推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再次,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实践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此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观,到改革开放之初的“三个有利于”的论断,再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执政认识,这些宝贵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依据。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把人民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认识、价值和历史主体,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对宗旨意识的强化,对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升华。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践行有着共同的价值内涵。这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主体,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当然,在不同场域下、在各行业领域中有着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具体表现形式。针对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鲜明地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之一,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高校党组织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组织领导保障。探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构建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及其要求,有助于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党建工作的价值理念上正本清源,在党建体系构架、平台搭建中准确定位,在党建措施安排、工作落实上精准施策。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高校党建育人中的实践缺憾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践行,自然有着特定的场域、对象和内容。这就是要强化育人理念,强化师生观念,紧紧围绕着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和贯穿党的建设各环节,系统谋划校、院、支部三级党组织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进一步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党建育人的目的。然而,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建工作中,树牢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实践缺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理念和认知问题。总的来说,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特别是公办本科院校各级党组织、师生党员对创新党建工作思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意义、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普遍认为,在基层党组织中,应该将人民中心理念引入高校党建,从根本上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增强党的组织活力,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但不可否认,还有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未能全面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不能有效确立和执行其工作理念。有的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老生常谈,没啥新意,就是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等老调重弹,不重视新思想丰富内涵的学习,自然就谈不上思想的改造和行动的改变。于是乎,一些党组织还在固化传统党建工作机制、模式和方法,对于改变传统“管”的思维、传统“令”的做法积极性不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计划和设计党内组织生活、思想教育的创新性不足,在基层党组织中“为谁服务”“服务什么”的问题上尚无比较清晰的思考和认识,开展服务工作主动性不强。
2.内容和方法问题。由于对人民中心思想内涵的片面理解,当前高校一些党组织建设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工作方法简单。一是有的党组织和师生简单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搞服务,就等于做好事。缺乏对党建工作落实人民中心思想的系统谋划,缺少对党建育人体系和机制的整体考虑。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党建工作与学校重点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甚至存在脱节,党建与育人相互融合互动和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效果不明显。三是有的党组织组织党员参加活动虽花样翻新,但对于党员师生“想什么”“需要什么”不了解,开展教育严重脱离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现实要求,教育效果差,师生党员认可度低。有的党组织有服务意识,服务工作也不少,但内容和形式单一,多是个体服务、生活服务,较少涉及政治、思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服务,难于满足党员和师生学习、科研、生活、发展等现实需求。四是党组织自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主动发挥高校人才、知识、智力等资源优势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3.工作作风问题。由于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学习研究和思想改造不够,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和践行人民中心出现了作风漂浮、不实等问题。一是有的对落实和践行人民中心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个别基层党组织走形式,摆样子,甚至装模作样,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二是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师生观,满足于常规事务性工作,一些基层党组织对上服务尽心尽力,对下服务敷衍了事,满足于对上负责,热衷于上级的检查和评比,党建工作经不起师生、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三是有些高校党组织有服务的组织和形式,也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缺乏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并没有真正满足服务需求。四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维的长期影响,还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干部和党务工作者管理者思维严重,高高在上,重管理,轻服务,强调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对党员的关怀和服务;党组织领导开会不少,但找党员谈话、交流思想却很少,缺少与普通党员和党外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4.队伍建设问题。从目前高校党组织的设置情况来看,一般模式为校党委—院党委—党支部的三级基层组织设置,组织架构较为合理。从二级学院党组织的设置来看,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基本是以院级教学实体为依托来设置,一般一个教学实体学院成立一个学院党委。在二级学院下一般设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基本是以学生学科专业为设置依据,一般一个专业一个学生党支部,也有部分高校学院部分专业设多个学生党支部。这种党组织机构设置,符合党章的要求,合乎高校实际,基本能够满足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育人的需要。但由于学校编制、经费等条件制约和自身建设的影响,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面临许多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一些学校党组织队伍和管理岗位中,从事党务工作人员数量总体偏少,二级学院一般党委书记、副书记为专职,其他党委委员为兼职,基层党支部书记几乎都是兼职。近年来,组织员队伍建设发展较快,但多数高校配备专职组织员工作还有不少问题,许多高校还是以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方式来配备组织员,专职组织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二是基层党务干部流动快。专职组织员职业生涯的职务、职级、职称晋升通道还不畅通,由此带来了工作不稳定。一些兼职党务干部工作才熟悉,就离开党务工作岗位。一些高校编外组织员也不少,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无法解决,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三是结构不够优化。高校专职党务工作者专业学科背景比较多元,专业化水平还不高,专家型的党务干部还较少。有的高校甚至还有个别上不成课、站不了讲台的教师转岗到党务干部队伍的现象。四是队伍素质和能力还不够强。与新时代新思想对育人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还存在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师生的能力不足、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的知识缺乏、党建育人工作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
5.条件保障问题。目前,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基本都有相应配套条件。大部分高校在校、院办学经费划拨中有党建经费单列,有党建书屋、党员活动室、党建橱窗等党建宣传、组织、活动的阵地,党委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党务干部也按相应职级配备,基层支部书记也有必要的办公条件。但是,当前在部分高校特别是基层院系党组织和党支部工作的条件保障中仍有不少问题。一是一些高校特别是基层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现象,党建经费紧张、党务干部不足、活动阵地缺乏、教育和服务时间难以保障,制约了党组织党建育人的开展。二是各高校普遍推行校内绩效工资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这也体现了学校对育人工作、教学工作的重视,但由此带来了党务干部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待遇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差距的现实存在,即使是同一所高校在各学院的绩效分配上的差距也比较大,有的兼职党组织书记就几乎无对应岗位绩效或就是讲奉献、尽义务。一些党务干部管理、教学工作双肩挑,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职务、职级、职称晋升通道还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三、高校党建育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趋向和着力点
铸牢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师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续推进党建育人,必须把握正确方向,找准着力点和工作重点。
1.前提条件:明确人民中心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提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这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涵。对于高校党组织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应突出三方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回应“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党是人民群众的党,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二是回应“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服务性政党的重要组成元素,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提供真实到位、全心全意的师生服务,在为师生服务中实现育人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三是回应“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把党员和师生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主体和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紧紧依靠和充分调动党员和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
2.思想基础:形成人民中心的理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味着原有工作模式、方法、程序的改变和转变,这必然要求固有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解放。在当前,需要引导党组织和党员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和思维定势,强化人民中心的理念和意识。具体来说,一是要端正角色意识。党组织要强化服务理念,从“重管理”向“强服务”的思想和行为转变,提高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党员要强化主体意识,增强投身学校和党组织建设发展的主动性,实现从服从者向参与者和主人翁的角色转变。二是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利益观。检验党组织践行人民中心思想的成效,最根本的是看师生利益是否得到了实现和维护。高校党组织要强化全心全意为党员和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党员、师生利益无小事的利益观,坚持在推进党建中有效发挥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思想引领、教育培养、权利保障、帮助帮扶等功能和作用,破解学校难题、回应师生关切、满足党员需求。
3.工作基础:健全服务体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必须注重党组织育人功能的发挥。而新时代党内育人方式相对于权力型、命令型的传统育人而言,更加突出育人方式的服务型转向。高校党组织服务育人最根本的服务功能是落实好全心全意为党员和师生服务,其完整涵义是全心全意为党员、师生、发展、社会服务。一是健全服务党员工作体系。党组织的服务转向,应该从党内自身做起,服务党内,服务党员。要以党员的政治发展需求、心理情感需求、工作生活需求为主要服务内容,探索新时代服务党员的新型载体、阵地和机制,构建服务党员工作体系。二是健全服务师生工作体系。以党组织的现有育人平台为基础,对接广大师生的各种合理需要和合法诉求,创新育人模式,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在主动服务中让非党师生服务对象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力量,在有效服务中促进广大教师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三是健全服务学校发展的工作体系。以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建立健全党组织主动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科研、服务管理的制度和机制,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学校建设发展。四是健全服务社会的工作体系。以高校应用型转型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内人才库、信息源等资源优势,以优质的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4.工作重点:搭建育人平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校党建育人,区别于传统管理和服从的思维做法,体现出双向互动的育人理念和体系。这必然要求党组织围绕高校科学发展凝聚人心、围绕育人目标服务师生的定位健全育人机制和平台。为此,一是优化基层组织育人平台。基层党组织要以学科专业、教研单位、研究团队、班级年级、学生社区等为单位,按照有利于党建、有利于服务、有利于育人的原则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选配政治、业务过硬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构建符合规范、适应需要、覆盖广泛、充满活力的基层党的组织体系。二是健全常态化民情沟通平台。校、院两级党组织要切实做到重心下沉,眼光向下,建立和完善师生意见建议、需求要求、矛盾困难收集、办理和反馈制度。如切实落实党委领导班子联系一名教授、挂钩一个班级、联系一个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挂钩一个重点课题研究等制度,通过到基层倾听师生呼声,疏通与广大师生的沟通渠道,为基层和师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切实解决师生具体问题。三是搭建人才发展保障平台。要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内教学、管理、科研人才和教师骨干人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做好教育引导、服务保障工作,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和服务师生机制,组织党员骨干力量,采取“一帮一”“多帮一”形式,开展对党员和师生扶业、济困等服务,建成一批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示范点,确保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四是打造党组织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推进,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活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比教学、比科研、比作风、比业绩活动,在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实现全面发展,助推学校发展。五是健全党内教育培训平台。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党务干部培训班、业余党校、青马工程和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传统和新型平台,持续开展人民中心思想的教育、服务型党组织专题培训和党建队伍专门知识培训,铸牢人民观,强化党员师生宗旨意识和服务育人意识,提高党员师生政治思想素质、学习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5.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激励和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保障机制。高校特别是公办院校在增加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也要确保党建经费投入,按规定向基层党组织下拨党费,结合学校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逐渐增加党建经费,为党组织开展工作和党员参加学习、教育、培训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此外,要选优配齐各级党组织党务干部和专职组织员,为基层党组织开展育人服务创造条件。二是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育人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要表彰宣扬,对个别作风漂浮、服务意识淡薄的要严肃批评,责令整改。把服务育人的效果与党内的民主评议、评先选优结合起来,与学校绩效考核、奖惩、职称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导向,促进党建育人。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从源头治理完善党内规章制度,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及时查处与人民中心思想和党的宗旨意识格格不入的现象和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建设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党对初心和使命的时代遵循。高校党组织要主动顺应社会需求多元化和师生需要多样性的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守初心和使命,坚定党建育人的服务型转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