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国学教育的问题与反思
2020-03-15黄姣华
林 洁,黄姣华,向 燕
(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而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师范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准教师,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对师范生开展国学教育是师范院校的重要课题。
一、师范生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3]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提出传统文化要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4]国学是中华自有价值系统与中国所有学术系统的集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5]对师范生开展国学教育,能有效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师范生的文化自信。
2.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求
2017年9月,部编版教材正式开始在中小学使用,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国学文化元素,并且把国学文化覆盖了各个学段。国学教育进课堂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在国学教育中。中小学生三观正处于萌芽和发展关键阶段,只有根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因此,教师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引导者、传递者和发扬者,需要增强其自身的国学知识涵养,提高国学素养。
3.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功利性强的现象,而削弱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大学生不缺知识,但文化素养却相对不高。而国学教育中,不仅包含着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教育内容,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良好的国学教育也能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良好品质的形成[6],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国学与国学教育
1.国学
“国学”与是“西学”相对的概念,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大师吴宓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7]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既应包括传统的学问、知识,也应该包括传统的道德、礼仪、规范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民族精神”。[8]可见,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涵盖哲学、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武术、剪纸等物质文化和非常物质文化,其核心是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
2.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旨在“传承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9]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国学教育,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10],既能让师范生在诵读和感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也能培养他们的国学教学能力,为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打下基础。
三、师范生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师范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国学的认知不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国学就是文言文,艰涩难懂,学习难度大,且是一些过时的东西,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什么很大的助益,有没有国学、学不学国学都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大多数同学对国学都是敬而远之,除非应试需要,极少愿意认真学习的。
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当前,一些开设有国学课程的师范类专业,国学课程也仅仅是专业通识课程,并非专业核心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并不受到重视。且由于国学课程是新增设的课程,往往没有学科专业非常吻合的专业教师,只能临时从其他学科专业进行调配。有的专业会抽调来自文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师长期从事《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虽然对国学课程的内容有所涉及,但并非他们所擅长的。有的专业则是从教育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中进行调配,这些教师对国学知识知之不多,对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完全不熟悉,只能边学边教,摸着石头过河。还有一些专业甚至只能外聘教师进行教学,这些外聘教师有的是在读硕士,有的是一些中小学教师,要么教学能力欠佳,要么学科背景较弱。总之,当前师范类专业的国学课程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课程体系专业契合度不高
国学教育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对培养师范生的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将国学课程纳入师范生的课程体系还在起步阶段,仅有少数学校或专业开设了国学相关课程。从课程的性质来说,属于通识课程,并非专业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都无法真正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从开设时间来看,一般是大一开设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由于国学内容涉及面广,难度相对较大,短时间的学习难以真正实现国学教育的目的。从课程内容来看,有的是笼统的国学,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简介和了解,有的是较为浅显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内容既不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国学的精髓,也无法让学生获得未来职业需要的国学知识与能力。如何从专业特点出发,合理开设国学课程,筛选课程内容,是当前师范生国学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难题。
4.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国学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传统文学经典,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在开展这类课程的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解、注释,学生再朗读、记忆,背诵一些经典句篇,这样的教学只重视文字的机械记忆,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国学的博大精深,也不能让国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会让学生认为“国学是过时的、无用的”,进而更加排斥国学。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用的也仍然是传统的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情况,对于国学教育最重要的人格培养目标根本没有考评。
四、师范生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国学
学生对国学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国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学相关讲座和活动,让学生从多种形式、多种视角去认知国学文化,认识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丰富的知识和精辟的观点,对当前社会生活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深厚的国学文化情感与精神支柱。同时,特别强调,作为师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才能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才能胜任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热情和喜爱,产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与动力。
2.创设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国学、爱上国学。高校要鼓励学生组建一些国学相关的社团,支持这些社团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国学在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学校也可举办一些以国学作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邀请一些极具特色的民间国学机构或团体进行校园,开展一些国学相关活动,丰富自身国学教育经验,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
3.建设专业的国学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的素质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自身国学素养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国学教师团队。首先,要抓好入口关,在招聘过程中,要对教师的国学功底和教学能力要进行深入考察,尽量招聘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其次,针对专业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国学教师针对师范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国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符合专业需求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有定期安排国学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他们了解国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把握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走向,及其对教师国学素养的基本需求,进而更新自己的国学教育理念,调整师范生的国学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总之,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打造一支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德才兼备的国学教师团队。
4.构建合理的国学课程体系
师范院校要想很好地开展国学教育,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学课程体系。首先,要从专业特点出发,与专业充分结合,融国学于专业之中,使国学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服务。其次,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选择他们能够学会、乐意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第三,师范生的国学课程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国学教育教学能力。基于这三点,师范院校在开设国学课程时,应当对当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下课程。一是蒙学经典课程,如《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二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学课程,如《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三是史学经典课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四是诸子百家课程,如《道德经》、《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四是其他传统文化课程,如戏剧、诗词、剪纸、武术等。这样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中小学教学需要的国学内容,为师范生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满足未来教育教学的需要。,
5.创新科学的国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国学教师在开展国学教育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的方式,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需求,不断创新国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具体接受能力与专业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其次,针对不同班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些班级学生国学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多进行一些研讨和互动,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一些班级学生活泼好动,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教育性戏剧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以国学为主题的游戏或戏剧,让他们在设计、游戏和表演中习得国学知识,加深对国学的理解。第三,尝试引进信息化教学方法,如利用微课辅助国学教学,微课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保持原有的声音、光线、色彩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艺术、科技及各类知识等如实地再现出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参与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对国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