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动力机制探析
2020-03-15罗珍妹
罗珍妹,杨 平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党和国家始终寄予其高度的期望和重视。2019年3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持下,我国成功的召开了首次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会上习总书记将学校思政课建设置于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全局中,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任务,并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之下,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思政课改革要实现“八个统一”等要求。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为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且增强了信心。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持久的牵引力
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1]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和持久牵引力就在于人的需要。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素质提升的需要。立德树人是国家和人民以及我们党对学校思政课的目标要求,也自然成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为了落实好这项任务,学校要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的根本问题。这是学校思政课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发展动力,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所需人才,培养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的人才是学校思政课的根本立足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这不仅表明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明确强调了其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首先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只有靠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才会使它有足够的动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其次“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学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要严格将立德树人作为安身之本,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同时,思政课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其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的教育,这对于学校思政课建设来说立德树人的任务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为此,学校思政课建设只有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其作为最持久的牵引力,才不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方向,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办学方向、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成效,最终培养出优秀的栋梁之才。
二、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力
党始终是我们最坚强的领导力量和坚实后盾,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政课离不开党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引领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办好学校思政课就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圆满完成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各项目标。
1.党的指导思想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
学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特殊课程,必须坚定信仰听党话、跟党走,才能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导向。此外,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问题,一贯将其置于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足够的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保障了思政课建设发展过程中正确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思想性。尤其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更加重视,期间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颁布了多项重要文件,在这些会议和文件中就学校思政课建设问题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作了全面的指导。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等,不仅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
2.党的高度重视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学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党中央充分肯定了学校思政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我国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就应该要符合我们党的阶级属性、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而学校思政课恰恰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最能突出中国特色的核心课程,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据此得到了我们党的长期关注和重视。其次,党中央明确指出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目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对其发展建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意见,指出要抓住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要从政治、情怀、思维等六点要求入手,指明了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对其涉及的关键性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突出了党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中的强大引领力和保障力。最后,党细致落实了各级党委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工作任务。强调各级党委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和支持保障上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要求学校党委要注重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相结合,努力建强教师队伍,带头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通过全党全员全社会的相互配合使学校思政课建设拥有更强劲的驱动力。总之,我们党以坚强的领导力和可靠的保障力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坚实的物质保障,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
三、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内驱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教师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不论是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2]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来打头阵。作为学校思政课建设中不竭的内驱力,从政治、专业和人品上都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学校思政课建设铸牢基础,具有乐为之心、敢为之胆、有为之志的教师队伍能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增添力量。
1.“可信、可敬、可靠”的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建设铸牢了基础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思政课建设扎稳脚跟、迈开步伐的关键。只有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各项素质,才能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因此,想要发挥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性作用,首要任务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这是基础动力也是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的政治素养影响着学校思政课的办学方向。只有坚定了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才会更加突出,学科的政治属性才会更加鲜明。“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5]思政课教师要摆正自己的政治立场,在面对大是大非之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进而才能将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效的传递给广大的学生,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在多种思潮涌动之中学会辨别良莠。对此,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有一颗爱党、爱国之心,始终保持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切实关注国家大事、实时了解政治动态。只有这样才能铸牢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信仰,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培育时代新人的民族大任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每堂思政课之中,让学校思政课建设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中稳步推进。
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校思政课的成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6]学校思政课建设若想取得良好成效,除了坚定教师的政治信仰之外,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也尤为关键。尤其是在新时代,面对不同学生就要以更高的专业水准、更强的业务能力、更好的教学方法去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努力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把握,对其发展历程和教学规律的掌握程度都会影响着思政课建设的成效。因而,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知识素材储备,使其在教授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真正做到“可信、可靠”,让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成效更为显著。
最后,教师的人品素养决定着学校思政课的影响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态度体现在校风校纪上、体现在师风师德上。对于学校思政课建设来说,拥有一批品德高尚的“好老师”是成功办学的助推器。一个严守师德师风、严格修身自律,塑造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势必会成为学生喜欢、学校骄傲、社会放心的合格人民教师。因而,为进一步端正学校思政课的办学态度,思政课教师就要注重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道”[5],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化学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建设增强了力量
只有使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足够敬业、足够担当,学校思政课建设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向前迈步。学校思政课的向前发展是靠广大的教师队伍乐意奉献、敢于担当和有所作为而推动的,这样可贵的品质和精神始终是建设好学校思政课的关键动力。因此要努力打造出一支“乐为、敢为、可为”的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的“乐为”之心加强了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圣神的使命”[5]。教师认真对待、乐而为之的态度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授文化知识,更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感情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让教师的“乐为”变为学生的“乐学”。把乐于奉献的精神付诸于实践、付诸于课堂之时,才能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饱满情绪和积极能量,让我们有充足的信心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
其次,教师的“敢为”之胆加强了思政课建设的力量。学校思政课建设具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导向需要一支有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的教师队伍去坚守和践行。一是责任意识,要将党交给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牢记于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二是视野要广,要不断的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面对学生提出的复杂问题能够应对自如。三是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表明态度,敢于发声,对于错误的言论和观点要及时纠正和讲清。只有这样,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动力才会更加充沛,效果才会更为明显。
最后,教师的“有为”之志加强了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教师坚定的教育信仰和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政课建设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有所作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才会有所建树。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具有“有为”之志,并为之奋斗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力量。第一是要努力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善于用五大思维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让自己的业务水准不断精湛、教学能力逐渐提升、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高素质教师。第二要善于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独具一格的教育风格。最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形式、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博得学生的喜爱,将其不竭的内驱力充分发挥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中。
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唯有创新才能发展。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推动其发展的有效动力,是其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但同时思政课的“守正”也尤为关键,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宝贵的经验遵循,是创新的首要前提。所以要坚守好正确的政治导向,学习和吸收好“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2],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改革创新变为有效动力,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稳步前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自身建设赋予了活力与动力,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的创新都给学校思政课带来了极强的感召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1.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创新增强了思政课的感召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事实上教育内容的创新就是对理论的创新,这是增强思政课说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国家持续的发展壮大和社会的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内涵也随之丰富和创新,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和拓展具有的重要价值”[8],善于将其思想观点融入教学实践中,使理论跟上时代进入课堂,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富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素材。同时,以教学内容的创新去引领学生深刻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时代发展大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教学知识体系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拓宽眼界和视野,掌握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去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实现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相统一,以强大的感召力促进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
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创新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
“好的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内容,还可以激起兴趣、提高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容的落实以及教学的成效。”[9]教学形式的创新是加强学校思政课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变革影响着众多学生的思维方式或学习习惯,许多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再受到学生的青睐。在新时代想要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深入探索更多积极有效的教育形式。譬如借助网络、自媒体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手段和模式,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充分利用好各类纪念日、文化馆场等平台创建“第二课堂”,“深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打造智慧课堂、共享课堂、互动课堂、线上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等,使学生学习和生活无处不课堂、无时不课堂。”[10]因此,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能够有效地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发展。
3.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学校思政课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除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之外教育方法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时代,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已然成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手段。其中灌输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政课最主要的方法,它是我们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期沿用的方法,这是我们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但同时进入新时代面对的学生更加复杂多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加明显,所以在依靠灌输教育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启发教育,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相统一,这是我们加强学校思政课时效性和亲和力的有效方式。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从而使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自信力不断增强。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思政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解释力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通过对“三大”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在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形成了富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精华,也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是增强学校思政课自信心的思想根基,也是理直气壮说服教育学生的理论武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片面化、极端化的知识或观点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树立,面对当前这一现实问题,除了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和课程改革创新等举措外,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去进行阐释和纠正,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了解我们党的艰难奋斗史,真正做到用历史证明理论、用理论说服学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和成功经验增强了思政课的现实说服力
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11]这一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以及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就是党交给人民最好的答卷,也是我们思政课教育教学最好的现实素材,这些切切实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便是我们学校思政课建设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支撑。因此,把握和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学会用理论的思想武器给学生讲道理,用真实的历史经历和现实素材给学生摆事实是我们学校思政课建设要努力的方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增强了思政课的文化影响力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12]教育与文化始终是共融共生的两个主体,文化的精神内涵、历史底蕴都能帮助教育增强其感染力和阐释力,同样教育也是传承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和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本国独有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特性,坚实的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优秀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了天然的精神支撑。总言之,本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推动思政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给学校思政课带来了深厚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