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阈下民族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依托优秀文化输出克服文化虚无

2020-03-15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灌输民族文化

周 璇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组织结构愈加复杂,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精神性表达和需求日益多元化,致使当前意识性表达涌现出多样且多变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等。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表达的挑战

(一)社会结构复杂化对意识形态表达的挑战

随着改革纵深化推进,我国社会组成体系愈加复杂,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群体也更加多样。随着民主进程日益深入推进,人们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传统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和灌输途径的强烈政治性,以及政治性意识形态的非趣味性等,使得在世俗化、功利化和实用性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政治性表达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积极,从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使意识形态工作从内容到权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削弱。

经济发展对政治意识表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政治世俗化对人精神的解放”[1]325-326,使人们不再盲目地被单向性意识形态灌输所引导,且一定程度上能够辨别出意识形态灌输的内容和途径。同时,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意识形态的传播,导致政治理念、文化产品和审美价值等意识形态表达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迷失。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意识形态表达的新要求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力量发挥的重要方式,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途径之一,而决定性意义的经济基础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内容组成和灌输工作的开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惊艳全球,经济实力有了极大提升,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现实问题不断冲击着整个经济基础,现实不平衡的经济状态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相应的不平衡,导致全社会范围内意识形态灌输工作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三)全球化进程下文化虚无主义对意识形态表达的冲击

当今世界的政治对比和意识形态格局仍然是以西方为主导,而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通过各种渗透方式进行全球扩张。西方社会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向我们输送承载着其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娱乐方式和生活理念等,内化为以精英群体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的文化虚无主义形式,并通过最新信息传播方式实现消费引导、审美价值影响以及指向性生活方式的展示等,进而控制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摧毁我们的价值观体系。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经济、科技的交织更加密切,经济手段和科技成果改变了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和灌输方式。由于历史、国际环境等因素,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与社会发展进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步,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意识形态话语的非对称”[1]325-326,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处于‘失语化’的状态”[1]325-326。所以,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无法避免地会遇到以“自由、民主”为幌子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造成的思想信仰和民族凝聚危机。

二、传统文化视阈下对抗文化虚无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民族意识贯穿于社会结构变化始终,但又独立于社会结构之外,贯穿使得社会组织和更新必须尊重其历史前提和民族惯性,而相对独立性就注定了以民族艺术和民族审美为表现的民族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不同步。不同步恰恰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武器,他们通过对现实和历史的目的性解读否定民族文化、歪曲民族历史,使民族精神陷入虚无,又通过片面解构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以逆向的自由诉求和怀疑颓废贬损传统精神和现实精神,使全社会陷入价值怀疑、思想迷茫和信仰危机,进而实现其意识形态的替代。

(一)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一部分

相对抽离于社会结构组织的民族意识,及其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态度是我们完善社会结构过程中绕不开的价值评判基础。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去。”[2]39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民族底蕴就是我们拖带的世界,在全球不断同质化的今天,我们要从我们所拖带的民族历史中去寻找独特的民族意识,从我们的世界找到更好接纳百川、融汇中外的话语表达途径,将民族伦理融于历史进程,将民族信念融入社会建设和个人追求,变易无形的极端解构被结构所取代,虚无被逻辑所取代,盲目的无意识崇拜便消散于无形。

(二)独特民族意识形态是民族归属的基础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逃离旧世界的过程中发掘了民族性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内容的本质和现实意义,其本质是对民族性审美的本能认可,而其现实意义就是“归属”。归属感是任何物质堆积都无法代替的,是使一个民族传承不竭仍能继续前进的内在凝聚动力;归属感是刻在血液里无法被抹去的,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们在看到民族性符号时自发产生的国家认同和向往;归属感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不竭精神动力,是谋求民族更大发展的内在精神引领。

南方土楼孕育了平等的人格意识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使得该地区从历史到近现代,走出了大量领导华夏民族走进新历程的革命者,走出了大批时代前沿的实业家,而其传承的崇宗敬祖意识使得那些漂泊海外的华人华侨在成功后一直用回报表达自己的归属。56 个民族组成的庞大中华民族经历过被侵略、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历史,我们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职责,有保持国家主权独立的义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以深厚、宽广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发挥民族意识的凝聚力和归属力,实现以民族意识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引领,为每个人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保驾护航。

(三)民族符号的忽视是文化虚无渗透的缝隙

就目前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资源的重视程度已落后于欧美地区对我们民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迪士尼早已根据我们的《木兰辞》做出了风靡全球的《花木兰》动画片,现如今更是拍成了真人版电影;中国的扇子至今仍风靡于西方国家,并对扇子的生产工艺以及生活礼仪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是,现在我们要对着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中展出中国传统羽扇来赞叹中国扇子精致绝伦的美;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甚至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但是,现在我们要从日本的茶道艺术中找寻我们曾经的茶道痕迹,从欧美护肤品牌中找寻中国茶的身影。

尽管文化产品的产量逐年倍数增长,但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原因有生产的不充分,也有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了解现实的真正需要。优秀文化产品产出不畅给文化虚无主义先锋人士以缝隙,使其通过引经据典的点评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用有观点、有力量的煽动性内容等表达似是而非的消极观点,将其政治意图通过欺骗性文字隐蔽地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腐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优秀民族符号挖掘不及时带来的文化空隙,全社会范围内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的空隙,极大地影响了以民族独特性为基础的政治意识形态灌输效果的实现。

三、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民族意识形态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使人类从原始的无意识状态中被解放出来,并指导人类将实物放到广大的社会中、历史中进行理解和内化,人们一旦明白社会现实关系的本质之后,意识形态的灌输就会融化于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会以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被正常接纳。

(一)保持对西方意识形态新形式的警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逻辑、物的异化和控制性消费等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并试图颠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新型思想武器,文化虚无主义的根本论调和本质就是西方以商品为主导的全世界范围内消费形式、人格物化意识形态灌输的继续,其追逐和推崇的是西方文化普及、是西方模式在国内的复制,我们要明辨看似深刻解读民族和历史的文化虚无意识形态传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对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保持警惕,并进行持续的批判。

1.消费引导是虚无意识灌输的途径。鲍德里亚认为,当前的消费从商品价值的交换转变为了商品符号的交换,“从处于一般等价规律支配下物质产品的抽象交换,向处于符码规律支配之下交换运行的转换,通过这种转变走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3]3这个方向使所有价值都被控制在结构和权力的同质性之下,这是比剥削形式更加微妙的极权主义。人们消费的本质已然不是纯粹的物体景观,而是其深层的符号含义,消费不再是物品价值的转移,而是带有意识形态内涵的物的体系的流转。在消费过程中,物的使用价值被忽略,消费的目的是以物为表现的消费主体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的消费,这种消费过程中的“消费主体不再是理性的自律体,而是由符号组织起来的主体 ”[4]38,消费主体的社会地位被重新界定,消费品被赋予了彰显身份的符号功能,消费行为成为消费主体社会阶层的展示,而消费主体的存在以及主体的所有组成部分,也随之变成了被重新组合的符号,变成了新的消费对象。消费的本质就是人格物化的新方式,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消费理念的传达和消费品传播进行意识灌输的控制。

2.物质崇拜是虚无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文化虚无主义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泛化、细化和社交网络、软件的普及打破传统沟通壁垒,将西方世界的生活有目的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持续不断地“晒生活”——晒消费品的丰富、晒生活方式的精致、晒看世界的洒脱、晒物质堆砌的奢华,引导一波又一波的观众去追求被赋予了阶层和地位象征的物质,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路可走的极端失望,这种以物品的表象掩盖其意识形态本质的文化解构是物质崇拜的新方式,是代替了指向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下非暴力意识形态灌输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施。

在文化虚无倡导的物质崇拜下,人们在与其所向往的晒出式生活的单向互动中被引诱进物化了的意识体系内,以为买到同款商品就相当于买到了同款的和对应的阶层状态。对通过商品等表现出来的生活、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崇拜而有了新意义的商品崇拜是文化虚无主导下西方意识形态灌输的高潮,展示了意识形态最真实的本质,即对现在、对真实状态、对人的理性的否定和再奴役,是对人类本质属性和交往形式的持续异化,使得人类在物品世界中被进一步异化,异化为物的一部分。

(二)意识形态灌输模式的反向使用

尽管以文化虚无为代表的新意识形态灌输对生活和自我存在认知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通过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意识进行剖析和批判,可以为中国多维度意识形态内容的充实和传播提供多层次的借鉴和指导,通过反向利用被批判的消费意识、商品崇拜意识等来有效引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能量的发挥。

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复归

追求真正的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社会状态异化的克服,是对真实理性的生活本质的复归,“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及各种关系回归于人本身”[5]46,“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务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6]926对消费、商品等异化的克服就是要放弃对物质、对商品的依赖,从而杜绝每一个人对各种形式的物的依赖和屈服。共产主义就是这种克服的理想状态,它提供一种新的生活、实践和交往形式,是人的一切关系的解放和充分延伸,是使人能够能成为纯粹的人,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复归。共产主义不仅是生活理想,也是对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性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们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是将哲学变为现实批判工具,并利用哲学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意识武装。不论何时,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不能忘,共产主义信念不能丢弃。

2.消费引导的反向利用

作为消费者而言,消费下的交换不再是对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是需要抽离了使用价值后无本质内容的虚空符号,是欲望。“意象系统把欲望当作自己的目标,其构成的超绝之处在于,它的实体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激起欲望的是名而不是物,卖的不是梦想而是梦想的意义。”[4]74(1)以独特民族性为源泉的文化产品提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文化产品不断屈从于生产过程和市场逻辑,浮夸、粗俗的“大众文化”成为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这种“大众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热度和流量变现,既无法满足人们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无法抵御更优质文化的扩张,从而走向大众需求的反面,将大众需求让给其他意识形态产品,造成了社会生活无奈地被安排和低俗性同质。对抗伪大众文化和文化歪曲,首先要充分挖掘自己的优秀民族资源,生产出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和历史的优质文化产品,再借助独特的民族共情和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优质文化产品的覆盖和真正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从而确保意识形态载体质量的切实提升,实现意识形态灌输的理想效果。电视剧《延禧攻略》引发全民观剧热潮,该电视剧集中展示了大量中国传统技艺的繁复和精致,人们得以直观地看到真实手工技艺的精美,极其精妙的制造过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给我们展示了见证民族智慧、民族工艺和艺术造诣的历史文物的精妙绝伦,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了解和认知;电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再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维护和平、保家卫国英勇和坚强,用电影讲述了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的现实和深情,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正引领和民族精神正向传达。我们不是不能创造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价值理念的文化作品,只是在商品崇拜、物的异化中迷失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的动力和方向,在文化虚无的庸俗和恶趣味中迷失了对文化价值的真正判断。所以,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保持警惕、对其灌输方式进行批判的同时,利用其灌输控制途径,创造出更多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来满足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才是当务之急。(2)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审美价值培养。立足本民族深厚传统文化和美的展示的文化产品和意识符号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各个景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用仿木头瓷砖和做旧的油漆对传统古建筑进行拙劣的模仿、机印的化工布料也无法复印出一针一线的灵动秀美、个别民族符号的简单堆叠也无法展现真正的民族内涵,以纯粹经济利益为追求,对文化产品和民族符号进行粗暴拼凑、解构是哗众取宠、缘木求鱼,也给我们的文化产品输出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国际上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美的误解。广受好评的《上新了,故宫》,通过发掘一件件文物本身的生产工艺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审美,对该文物进行原有审美同质的再创作,创造了融合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的实用产品,这种创造是在尊重传统审美表达、切实知晓现代美学价值体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深入了解传统美的内涵和本质而创造的文化创新。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保留其精髓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作,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真正的美无须过多言语修饰,它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启迪,民族性审美的培养和普及是引导人们价值选择和信仰追求的隐形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精神共鸣的重要方式。(3)综合利用国内外先进资源。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愿意接受中国色彩,也愿意去了解、理解中国特色,这是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展示中华民族形象和实力的绝好时机,民族性特色产品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是我们提升国际地位、巩固对外话语权的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意识形态以民族精神为内核,内化在民族审美和特色民族文化产品中,在产品的流动过程中实现多维意识形态传播、灌输和输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版本是我们优质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典型之一,该曲内容和旋律是民族的,表达方式是西方的,却能深深打动各国的听众,传播中华民族内涵。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宏大的舞台和精细的技术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和源远流长,展示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和前沿科技的完美碰撞,给国内外观众奉献了一场美的盛宴和心灵的震撼,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潮里表达出了独立的民族骄傲和民族自豪。(4)国家政策性鼓励和支持。今天,中国电影票房产量领跑全球、文艺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绽开、民族性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在东西方思想交融、碰撞的当下,中华民族文化正在以昂扬姿态走上世界舞台,并自信地展现出深厚的民族内涵价值和独特的民族魅力,实现了我们对外话语表达的优化。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民族性文化产品的产出输出不是随意妄为,不是徒有其表的欺骗,其重点在质,然后才是量。首先,从政策上来说,需要我们的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严格文化体系评判标准,重内容、轻流程,简化文化产品审批流程,强化文化产品内容审查,鼓励民族文化的深刻发掘和有效利用,严格把控好民族性产品的产出质量和输出方式,这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先进方向的政治性保障,也是保证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约束红线。其次,从媒体专业来看,新媒体的便捷,短视频的流行等有利于意识形态产品渗透进社会生活的角落和点滴,单纯的强力围堵或是非对立的强烈批判并不能阻止消极意识的渗透,在尊重传媒行业发展的前提下,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和运营方式,用完善的立法和灵活的监管保证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用积极言论渗透式引导及有序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帮助人们规范网络行为,提升辨别能力,从而保证社会思想整体方向的积极向上。最后,从市场角度来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应以真实的需要为导向,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市场的考验,被真实市场磨砺过的文化产品才能担负起以产品质量和内涵价值优势驱逐消极文化,引导社会积极因素的意识形态任务。

结 语

民族性意识形态是在异常繁复的架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得以持续存在且不断传承的内在凝聚力,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结构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整体意识形态实现价值认同和理想认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7]127-129+160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说过,“光明、启蒙、共同意识、高贵的自豪心,这些都不能由其他民族来创造,而只能由民族自身来创造,正如其他民族自古以来那样。”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只能依靠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我们来传承和创造。在经济发展推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质的提高的同时,以古建筑、传统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展示和述说合理民族意识和民族性价值表达既可以通过作用于精神和意识,为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复兴的实现发挥良性正反馈作用;也可以通过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自觉对抗文化虚无主义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曲解、对革命文化的质疑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消解;更可以对全面回答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精神、传播中华民族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一时代命题的提供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

猜你喜欢

灌输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谁远谁近?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