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与景观特色研究

2020-03-15王明星郭丽冰

关键词:波罗神庙文化景观

赵 鑫,王明星,郭丽冰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文化景观是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和文化综合体及文化发展的四个基本过程)之一。水神祠庙文化景观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码,也是城市文化个性与品位的生动体现。[1]1964 年5 月,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制定《威尼斯宪章》,该宪章是国际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第一个宪章,其中强调了真实性和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这两点重要思想,推进了全世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我国于1982 年制定《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开始施行,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于1986 年将《威尼斯宪章》翻译成中文并发表在《世界建筑》杂志上,对加强文物建筑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南海神庙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物建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但其文化景观如何构成和拥有怎样的文化景观特色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阐述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作为传统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祠庙”,在新时代发生了价值重构。其功能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祭祀这个层面,而成为集情感寄托、旅游观光和公共服务等现代功能于一体,多元化发展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据调查,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在历史上还被称为海庙、南海庙、南海祠和南海神祠等,庙址位于今天的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占地面积3 万平方米,是古代帝王祭祀南海神而专门设立的祠庙。相传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四年(594 年),经过多次修缮最终呈现出由头门、仪门、复廊、礼亭、大殿、后殿组成的雄伟壮丽的古建筑群。[2]南海神庙旅游景区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建设,政府首先修复了祠庙古建筑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后进行了“南海神庙周边地区旅游景观环境整治规划”,分成神庙建筑区,以及东、西、南、北共五个区域,在新世纪致力于打造成 5A 级的旅游景区。[3]笔者在分析南海神庙文化景观构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其景观特色,这将有助于统筹规划祠庙的景观格局,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二)祠庙与文化景观的概念

由于祠庙建筑的复杂性和祭祀对象的多样性,导致现代人们对“祠庙”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且常常与寺庙、道观相混淆,出现名称混用的现象。在古代,“祠”与“庙”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和祭祀空间,后因其都有崇神、祭祖的意思而被互称,“庙”侧重于祭祀神灵,而“祠”侧重于祭祀贤人。[4]“祠”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春祭,与夏祭、冬祭和秋祭并称“祠尝”,在此基础上引申为动词祭祀;二是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而“庙”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宗庙,即祭祖的地方;二是祭神的地方。[5]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景观是文化的表征”[6]。20 世纪90 年代,“文化景观”的概念开始普遍应用,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 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文化景观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静态文化景观”和“动态文化景观”,其中静态文化景观是有形的,包括现实中存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具体事务;动态文化景观是无形的,包括民俗、传说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给人以抽象的感觉。[6]

二、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

世界遗产委员会(1992)指出文化景观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类设计行为和创造类文化景观,包括从美学角度建造的园林等;二是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包括残存或者化石类景观和持续性景观;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强调历史和文化物证为表现主体。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构成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之说,笔者在此节中将按照文化景观的“三分法”原则,从自然要素系统、人为构造系统和文化精神系统三个层面对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行研究。

(一)自然要素系统

1.选址

南海神庙建于“扶胥之口、黄木之湾”。扶胥是古代广州著名的港口城镇,这里有闻名中外的扶胥港,往来中外的商船须经过扶胥港进行登记,相当于今日的海关;黄木是南海神庙前的大港湾,又称溺水湾和珠池,前面的狮子洋宽2.5 千米,状如葫芦。苏东坡曾作诗描述黄木湾:“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南海神庙所在的村子古斗村(庙头村的前身)周围的大笠山、螺壳山、铜鼓山、飞龙岗和将军山共五条龙脉汇聚古斗,风水极好。晋代《广州记》中记载:“广州东百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冥淼无际。”南海神庙周边的戙旗岗和章丘岗,被称为“左旗右印”,北面有龙头山、东面有将军山、西面有黄杨山、南面有莲花山以及大虎、小虎守住海门,让扶胥港成为天然的良港。[7]如今的黄木湾沿岸被泥沙冲击形成大片陆地,昔日的扶胥港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距离扶胥港十余里以外的黄埔港成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商贸往来频繁,一如当年的扶胥港。近年来,在南海神庙区域挖掘出了明代和清代码头遗址,与屹立在庙前的扶胥古埗牌坊都是扶胥港辉煌历史的鉴证。

2.山水

南海神庙古建筑群的西侧有一小山丘,名曰章丘,高十余米。宋代时期,章丘岗三面临水,有阶梯108 级,苏东坡曾登上章丘岗观赏海上的日出,写出《南海浴日亭》的优美诗篇。如今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阶梯只剩72 级,神庙四周皆被建筑和水田环绕,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扶胥浴日”也不复存在。[8]章丘岗周围有一组石刻的人物和动物雕像,姿态万千。神庙的北部和南部有两大水体,其中北部的水体称为北湖,南部的称为庙头人工湖,两大水体都可顺河道南下直达珠江水系。由于历史地理的变迁,庙头码头如今地形狭窄,作为渡船码头的功能逐渐削弱。近年来,政府正积极构建珠江水上游的登岸码头,规划建设亲水娱乐区,开发水上娱乐的项目。发挥水陆交通发达的优势,使小型游船可沿河道通过,将南海神庙旅游景区与珠江水上游览联系起来。

3.植物

南海神庙内种有大量岭南乡土植物,其中以木棉(Bombacaceae)、海 红 豆(Leguminosae)、山 牡 荆(Verbenaceae)三种树木最为著名。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在园林植物修剪和配置方面较多采用西方规则式园林的形式,但同时又兼具东方园林的自然风景观,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美学与宗教的双重联系。景区内部种花植树、摆放盆景,形成了独具特色植物景观,是其植物应用的一个典型特征。盆景具有随意摆放和自由挪动的便利性,配以山石和树木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园林中增添绿意的有效方法。广州第一批1~8 号的名木古树也在南海神庙内,其中古建筑群头门之前的两棵波罗树呈左右对称种植,中庭附近的两棵木棉树又叫英雄树、攀枝花,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古树和古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增加了祠庙建筑的空间层次感。

(二)人为构造系统

1.建筑

南海神庙的主体建筑分两种类型:一是经历代修缮而保存至今的古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二是古建筑完全损毁,近年来国家仿照传统建筑风格而复原的建筑。头门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顶,博古屋脊,一门四塾的春秋建筑型制,左右两边有顺风耳和千里眼神像,被称为南海神庙古建筑的“活化石”。仪门为古代的礼仪之门,王公贵族才能从中间的大门进入,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仪门的左边有观音堂,供奉观音,右边供奉金花娘娘和达奚司空神像。现存大殿为1989 年重修时的复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共有24 根红色巨柱,明代单檐绿琉璃瓦歇山顶,岭南厅堂形式的梁架。大殿内供奉有3.8 米高的南海神像,整体风格气势恢宏。后殿(昭灵宫)为南海神夫人的寝宫,传说南海神夫人为广东顺德人士,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蚕桑女神。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关帝庙位于后殿(昭灵宫)的旁边,是供奉武神关帝的庙。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材选材均是情文并茂的经典佳作,涉及人文、社会和情操培养等方方面面与人格培养相关的内容。通过挖掘课文的启发警示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景观小品

“南海神庙牌坊”为四柱三间二楼,石质粗犷、古朴典雅。“扶胥古埗牌坊”为二柱一间,此地在古代也称“扶胥镇”,埗同“埠”,码头的意思。“海不扬波牌坊”为四柱三间二楼,是典型的清代遗风建筑。神庙内仅在建筑顶部有少量装饰,在头门、大殿以及后殿顶部各有两条飞龙争夺宝珠,礼亭的顶部则为倒立的鳌鱼一对,头门的前面有两个华表,类似西方的罗马柱,上面雕刻龙以及其它吉祥图案,是皇家、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华表的旁边有两对石狮子,一雌一雄,专门负责守护神庙的大门。浴日亭始建于唐朝,位于章丘岗上,站在浴日亭内可观赏日出和海景,因此“扶胥浴日”成为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首,现存的浴日亭为清代所建,并于1986 年重修,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中的礼亭(拜亭)是古人摆放南海神贡品和拜祭的地方。头门的右边还有御碑亭,为双层八角攒尖式,金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盖面。神庙内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被誉为“南方碑林”。经过20 世纪80 年代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的维护,目前有碑刻四十五方,包括唐碑一、宋碑二、元碑一、明碑十七、清碑四,复原宋至清古碑十块,现代歌颂南海神庙碑十方。

3.空间布局

南海神庙的宗教建筑空间规模宏大,中间有一条主轴线,主要建筑沿主轴线依次排列,次要建筑分布在左右两边呈对称式布局,显示出神庙建筑的庄严与肃穆。建筑风格古朴素雅,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工艺见长。建筑体量通常较小,布置等级森严、泾渭分明,有一系列的等级制度作为限制。由于神庙所在地为平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祠庙的轴线相对高原山区来说更为规矩整齐。神庙内的道路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游憩小路,都布置的疏密有致,将古建筑群、浴日亭、波罗树林景点等用道路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起到联系景点、引导交通和划分空间的功能。波罗树林里也有连廊分布,连廊丰富了空间层次变化,增加了园林意境和情趣。

(三)文化精神系统

1.庙会文化

南海神庙的波罗诞庙会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来参加的人不分性别、国籍、职业、地位,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前来参加。关于波罗诞庙会的最早记录是在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即事》一诗中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诗中记载了南海神诞的热闹景象。还有诗人杨万里在《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一诗中记载:“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描述了为去参加波罗诞庙会而早起的情景,更说明了在那时候波罗诞庙会就定在二月十三日了。古代的波罗诞庙会从二月初开始至二月中旬结束,为期半月。白天集市人潮涌动,卖香的、卖波罗鸡的、卖波罗粽的,岸边停靠的船只数不胜数。晚上点燃烟火,有各式各样的人在吹拉弹唱,宛如篝火晚会一般。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正诞,工作人员会摆放百余张桌台,放置香炉、烛台、拜席等,以供人们进行祭拜。庙会上有舞龙舞狮、粤剧以及歌舞表演等,特别是神功戏的表演非常精彩。平日的人们很少有娱乐活动,所以神功戏一是表演给南海神观看,二是表演给人们观看,吸引人们的同时又成为人们与南海神沟通的手段。20 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到“破四旧、立四新”风气的影响,南海神庙受到破坏,波罗诞被认定为封建迷信而被迫停止。直到2005 年,停办了近半个世纪的波罗诞庙会得以复兴。

2.祭祀文化

3.民俗文化

南海神庙的民俗活动包括“游波罗,娶老婆”、花朝节、售卖波罗鸡和波罗粽等。南海神庙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游波罗”就是在波罗诞庙会期间,人们到波罗庙拜神、游览、娱乐等。“娶老婆”不是指结婚,而是指古代新婚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许多亲友前来道贺,男士们趁此机会观望围观的女眷;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花神节等,“花朝”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著作《风土记》中记载:“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南海神庙花朝节在农历的二月十四、十五日举办,因古代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的传说,所以人们特别崇拜花神。波罗鸡是用元宝纸、鸡毛、泥土、稻秆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近40 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打造,是“游波罗”的吉祥物。包波罗粽则是该地区沿袭多年的风俗,包粽子的同时增加了欢快热闹的氛围。

三、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特色

(一)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是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合一。儒教、释教(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三大宗教,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民间有许多地方将祠庙、道观和寺庙混作一谈,基本概念界定不明晰。南海神庙建筑布局受到儒家礼制思想制约,并有三教神灵共处一室的现象,如南海神虽为道教神,但其祠庙内也供奉佛教的观音、道教的关羽;二是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的互动。南海神庙所在地为广府片区,但建筑中经常融入客家、潮汕的元素,在翼角处理上,常常表现的十分夸张,运用反翘等手法,营造出升腾向上的景观效果。三大文化的交流对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推动了祠庙景观与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地域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三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南海神庙内广泛运用西方文化的元素,如大量运用的盆栽、树木为对称布置,整齐排列具有西方园林的风格。这些中西结合的手法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它既见证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变迁,也将西方先进的建筑艺术带入中国。经过历史的验证,渐渐融入该地区的地域性景观建筑中,成为地域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浑然一体的景观环境特色

一是祠庙景观环境浑然一体。南海神庙建在城镇近郊的山水形胜处,背靠山峰,面向大江,山形水势融为一体。山水环境中建造的祠庙更加注重对周围环境的借景,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突出祠庙的地位;二是宗教建筑空间主次分明。南海神庙受中国古代礼制思想的制约,建筑通常具有明确的殿堂布局要求,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特点,经过设计师的精心布置最终形成以中央院落为核心,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建筑群体。宗教建筑空间为合院形式,通过院落来分隔空间,实现不同空间的过渡。三是祠庙附属园林充满生气。“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南海神庙附属园林内较多使用榕树(Moraceae),榕树具有美观、好寓意和寿命长的特点。此外,木棉(Bombacaceae)、菩提(Moraceae)、樟树(Lauraceae)、鸡蛋花(Apocynaceae)等常绿植物也多有种植,种植形式包括孤植、对植、列植和群植多种,以此来丰富祠庙园林的层次感和秩序感,营造祠庙庄严肃穆的气氛。此外,还利用植物来柔化建筑轮廓,利用植物色彩调和建筑物,使建筑物在植物的遮盖下若隐若现,充满生气。

(三)精美通透的宗教建筑特色

一是建筑色彩质朴、高雅。南海神庙与北方祠庙的高大恢弘形成对比,富有文化内涵和意境,呈现出精美别致的特点。除部分主体建筑采用红色墙体配以黄、绿色的琉璃瓦以外,大部分建筑整体颜色淡雅,色调偏灰浊,以灰麻石条勒脚,灰白色青砖墙面,配以灰瓦屋面,给人以素雅、复古、沉稳、和谐的美感;二是建筑装饰精美、华丽。南海神庙的建筑不但能经受日晒雨淋,还能抵御雨水,使人赏心悦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青砖、鳌鱼装饰丰富了建筑的外观,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三是建筑格局通透、实用。南海神庙的建筑通透性体现在建筑整体注重通风采光,因岭南地区天气闷热、日照时间长,气候潮湿,所以人们需要通透的建筑空间来获得舒适感,“南北对流”为最佳的建筑布局。

(四)人神同乐的民俗文化特色

一是神诞庙会以“祀神”。“祀神”是祠庙最基本的功能,珠三角地区的庙会起源于祭祀仪式,仪式包括烧香、祈祷和巡游等,通过这些仪式来加强与神灵的沟通,达到神灵庇佑的目的。当地著名的庙会有波罗诞、北帝诞、龙母诞、华光大帝诞、观音诞等,后来庙会中出现了很多小贩进行买卖,庙会上百货云集,逐渐演变成庙市,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民俗活动以“娱人”。南海神庙不仅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还同样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成为人神同乐的复合型文化空间。神庙内的各类民俗表演,让观众在百忙之中获得了轻松感、愉悦感,达到“娱神又娱人”的目的。这些民俗活动受地区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影响,是本区域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活动、流行风尚和社会习俗。

四、结论

珠三角地区优越的地形、气候和水文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南海神庙文化景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南海神庙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山水形胜处,靠近江河,水路交通便利。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为该地区水神祠庙文化景观的代表。神庙内的古建筑以中轴对称形式排列,园林布局多采用中西结合的手法,山水与植物相互配合,自然式与规则式相互搭配,整体结构更为新颖。其所包含的庙会文化、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所展现出的文化意象,让南海神庙文化景观在今天焕发出更多的生命活力。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南海神庙文化景观表现出以下四个特色: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浑然一体的景观环境特色;精美通透的宗教建筑特色;人神同乐的民俗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波罗神庙文化景观
书之帕特农神庙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神庙剧场演进的动因分析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牛河梁神庙漫议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神圣的古埃及卡纳克神庙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