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2020-03-15宋杨余展洪
宋杨,余展洪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1]。随着信息化时代纵深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回应时代呼唤的问题日益突出。“融媒体”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名词,指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全面整合不同媒体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内容、宣传与利益共融互通,既是一种工作模式,又是一种技术手段,其核心要义在于“掌握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2]。 当前,随着网络媒介形态已从单一走向融合,不断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能否掌握新媒体技术运用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融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机遇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媒体融合”发表过多次重要论述,也多次强调熟练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对于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迎来了改革创新的良机。
1.1 融媒体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丰富多元的素材
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素材大多来自各主流媒体,主要以文字案例的形式呈现,其中的素材难免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性,经典的案例虽有说服力,但许多“95后”“00后”大学生则会认为是过时的东西,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把各大媒体从各方整合到了一个平台,每隔几秒就有新的社会事件发布,“新鲜”素材可谓数不胜数,加上一些新媒体平台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不少素材可以直接下载使用,提高老师的备课效率,也让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数量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
1.2 结合融媒体技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更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自带“新潮”标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巧妙结合,首先在“包装”上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包装”是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建立思政课与学生亲和力的有力手段,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基础。同时,也会让大学生认为自己喜爱的事物得到了认同、认为我们的思政课老师“很会玩”“很年轻”。例如,在实践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抖音上的视频、在哔哩哔哩上与学生互加好友,讨论和分享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等,有利于改善学生以往对于思政课“枯燥”的刻板印象,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1.3 运用融媒体技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时空的无限延展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使用的载体主要有语言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以及传媒载体,主要的形式是课堂展示、外出参观学习等。今年疫情期间,虽然广大教师都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却为实践教学开展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外出参观。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挖掘现有载体中新的、特色的元素,重新组合运用,继而打破现有实践教学的限制、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虚拟仿真技术等的运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了无限延伸的虚拟时空,这个时空呈现无限魅力。一方面,通过网络延伸教学,老师更容易获取“新鲜出炉”的教学资源,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理论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场所的空间转换,推动线上实践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例如,今年清明节恰处在疫情期间,我校与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清明“云祭扫”实践及征文活动,利用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在微信小程序中通过答题闯关、向烈士献花等形式,追思革命先烈。
2 融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挑战
2.1 对思政课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带来更多考验
“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只有过好网络关,才能过好时代关。”[3]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早已突破了课堂、学校和知识的传统边界,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是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手段,而思政课教师就在其中充当了“耦合剂”的重要角色。没有思政课教师正确、巧妙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就无法发挥作用,但又无疑是对思政课教师“手艺”、实践教学“工艺”的考验,其中既包含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又包含了对教师使用新媒体技能的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勇于进行自我革新。
2.2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
融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奇、感性、通俗特点的信息,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陈旧、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显然不符合要求,但一味迎合高职学生的偏好,就容易出现实践教学内容碎片化、娱乐化等问题。因此,发挥融媒体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的最大作用,要求思政课教师学会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和打磨教学设计,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前、课中环节,而忽视了课后的巩固深化与反馈。
2.3 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个别学校会采用第三方企业评价,而融媒体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无疑为实践教学的考评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途径,也让实践教学的考评更加灵活。例如,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作品在新媒体平台获得的评价、点赞数量等来折算成绩,借助新媒体技术监测手段,动态检测学生的实践过程等。但是,这样的做法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一是看似客观,实则难以为实践教学的考评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标准;二是对教师所在部门的技术支持是巨大的考验,技术操作上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教师不易上手;三是由于缺乏考评标准,无法让学生信服,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
3 融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融媒体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既是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又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完善考评体系的保障。融媒体提供的是技术手段、工作方式或工作思路,有利于让思政课教师的“手艺”更加高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艺”更加精湛、“包装”更加新潮 ;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的是思想、内容和实践质量和方向上的正确指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配方”变得更加新颖的同时,始终保持原有的“醇香”味道。
3.1 研发“配方”:打好新媒体“组合拳”,提供“一站式”资源
研发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配方”,既要考虑“95后”“00后”学生的“口味”,投其所好,又不能丢失原有的经典“味道”。
其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新媒体阵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教学场所、形态还是元素等如何与理论课有差异,政治性都是其首要属性和灵魂,价值引领是其首要功能[4]。尤其是在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今天,新媒体难免为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传播便利,例如,一些西方媒体无视客观事实,利用中国疫情大做文章,落井下石,这对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形成冲击,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扮演好“指路人”的角色,必须牢牢占领新媒体阵地,开通账号主动介入,在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学习资源的同时,必须及时关注其思想动态,回应和解答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疑惑,加强对互联网上多元价值取向的正确评析和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高职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和发展。
其二,就地取材,老菜新做。思政课实践教学“配方”的新,在于教学素材多样、鲜活生动、与时俱进。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喜好与特点,因势利导,利用融媒体全媒介、一体化、互融性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一站式”资源,即学生通过思政课,能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媒体平台中与教学相关的主流、权威信息。例如,在抖音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主流部门和媒体的账号,利用平台自有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充分掌握教学主导权,吸引学生关注平常自己不感兴趣但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鼓励学生使用“学习强国”,拓展视野、巩固实践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选实践主题,自行安排或由老师统一带队前往校外学习基地,采用当下流行的“vlog”或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并择优推荐优秀的作品参赛、进行媒体宣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3.2 打磨“工艺”:明道精术,提升本领
媒体融合时代,打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工艺”的过程,就是要实现“明道”与“精术”的融合,不断更新观念、提升理论和实操能力,最终实现教材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化。
“明道”,是要明确每一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什么:实践什么?教什么?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应该以“内容为王”。从共性上看,这个“道”,“是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以及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5],这三方面构成了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精术”则是指老师用以提升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也就是“技术为辅”。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不断地为自己“赋能”,例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方式,提升自己对融媒体的认知、新媒体的使用技能。
3.3 设计“包装”:转变话语方式,善用新技术
其一,用暖心的语言包装“高冷”的理论。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说,学生在听 “死理论” 时,没有温度 、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6]。应当看到,“95后”“00后”大学生在话语表达上有着鲜明特征,例如,他们把顺其自然的心态称为“佛系”、 把追星叫做“粉爱豆”等。因此,媒体融合时代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多尝试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开展教学,在不削弱政治性的前提下,用“接地气”的话语包装“高冷”的理论性话语,例如,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她的教学话语温暖,深受学生喜爱;可钢可柔的外交部发言人,话语霸气也幽默,还有和蔼可亲的习近平主席,他曾在新年贺词中使用了 “点赞”“朋友圈”等网络流行语,收获了网友“接地气”“萌萌哒”的评价。可见,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变,与党中央精神亲民传播方式、与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方式是一致的。
其二,运用新技术开展虚拟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VR)等信息技术,在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种客观活动。”[7]思政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网络空间开展虚拟实践教学,实现了实践教学从现实到虚拟场域的构建,即“现实维度—虚拟维度—虚拟现实维度”。
一是打造“教学共同体”,开展远程直播式实践教学。利用远程直播技术,高职院校不仅可以与本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资源进行思政课远程实践教学,还可以跨区域,与全国各地的基地进行合作,共享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共同体”,例如,我校“概论”课实践教学中,老师远程连线几百公里以外的韶山毛泽东故居的讲解员,为我校学生直播参观并介绍毛泽东儿时住过的地方、打补丁的衣服等,可谓新鲜感十足,抬头率“暴增”。
二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根据实践任务,在虚拟目标空间中进行参观访问,可以是现有共享的网络资源,如 “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等,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参观;也可以邀请专业公司定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用VR资源,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库,例如:在“思修”课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的实践教学中,我校马院教师组织学生体验“习近平知青岁月”VR资源,真实感受习近平在青年时代的勤奋刻苦精神和爱民亲民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显然,借助新媒体平台资源和网络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问题,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变革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是一味求多,而应该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更加注重挖掘特色元素,例如,学校自建的实践教学场地、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故居遗址、博物馆等。
3.4 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要让融媒体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运用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化操作,则必须将融媒体使用效果纳入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成为一种保障机制。一是协同学校负责教学督管部门制定实践教学专用考评表,将教师使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效果以及学生通过教师使用新媒体手段收获的效果纳入其中。如,我校督导办实行的“种子计划”,制定了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的“教师教学自评量表”,将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二是基于对学生实践作品考评定量和定性的考虑,教师应指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使用新媒体平台,并根据新媒体平台的类型、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分标准。例如,学习强国平台主要是以积分形式反映学习效果,而抖音等平台则主要是以评论、点赞的形式呈现作品的发布效果。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融媒体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和思路的参考,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潮流,让新媒体新技术为高职思政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