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2020-03-15山东任平凡房茂军
◇ 山东 任平凡 房茂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是非常必要的,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的深度、梯度、广度等都没有达到标准.课堂教学结束后,依然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也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看似全程参与教学,实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思考、探究.本文以“氯气”的教学过程为例,探讨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意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1 为激发学生兴趣,问题要有“深度”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过难、过易和怪异的问题都无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一定的“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当然,“深度”并不是指一味地设置深奥的问题,而是要具有一定的张力,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氯元素是卤族元素的代表性元素,在生产、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毒”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奠定了氯元素的重要地位.在讲解Cl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Cl-的检验等知识时,教师所设问题要结合实例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展开.在课堂导入时,可设置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何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氯原子的结构特点,推测Cl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并说明原因.以上设置的问题难度不大,有的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有的是可以根据已学知识推导出来的,既能建立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点明了本节课的重点.然后再提出一个需要学生学习本节课后才能完整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Cl2性质的兴趣.
2 为激发思维冲突,问题要有“梯度”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对有些问题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不必细致地分析,对学生的提问也多以“大问题”展开,认为这样才更能为学生的发挥提供空间.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大问题”确实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向回答问题.大多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因此可能导致整节课下来不仅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也很模糊,呈现“懵”的状态.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体、形象,要有“梯度”,保障学生逐步向“结论”靠近.此外,有“梯度”的化学问题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都认为自己的结论是经过层层剖析得出的,肯定更加科学合理,“不服输”“占理”的思想使得他们渴望与人争论,这样学生的知识便会得到不断深化.
“氯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Cl2的化学性质,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氢原子、氧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分析,氯气溶于水后得到的产物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猜测;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判断Cl2与H2O 反应除了生成HCl外,还有没有其他产物;向Cl2与H2O 反应的产物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石蕊溶液,现象是否有区别等.
以上所设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由简单的问题开始,不断加深探究难度,逐步完成对Cl2的化学性质的认知,无形中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复习时对卤族元素的知识构建也会得心应手.
3 为提升化学能力,问题要有“广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还要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我们可统称为化学能力.前文我们已经探讨过,“大问题”是不可取的,教师要设置有“广度”的问题,以便与其他学科及生产、生活实际相关联,也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在探究次氯酸的消毒功能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氯水是常见的自来水消毒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期间“84”消毒液是人们常用的消毒剂.氯水和“84”消毒液中都含有氯元素,那么,是哪种物质起消毒作用呢? 如何验证? 在使用这两种消毒剂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次氯酸的性质,可以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设置问题要注意“深度”“梯度”和“广度”,要认真筛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都有所收获,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