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0-03-15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杜新儿
文/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杜新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重点是“全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物质得到满足,温饱得到解决时可能会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关注心理和行为问题。中职学生以前的行为和学习的习惯可能不太好,造成人们对中职学生产生认识的偏差,认同感较低,人们容易放大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停留在低级的管理阶段。
但是换一种角度,中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积极潜能的人,一个有目标和有希望的人。他们渴望在中职学校能改变自己的不足,能学会一技之长,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能更开心幸福地生活。这符合积极心理学对人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中职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必选课,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突出预防性,代替补救性,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德能双高”型人才。这就要求《心理健康》课必须坚持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用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体验活动的设计,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开拓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增加体验性活动,代替问题——分析——解决的形式。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中职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精选,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知识;悦纳自我,健康成长;和谐关系,快乐生活;学会学习,有效学习;积极职业心理素质等五大方面的积极知识。以“专题+实践”的形式来建设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积极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结合最新的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建设幸福课堂;最后注重多元化评价学生,突出全方位育人。所以,本文重点介绍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Seligman 等在1998年1月的艾库马尔(Akumal)会议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Seligman,1998)。所以,我们在心理健康课程上重点通过这三方面来建设学生积极的心理系统,打造幸福的课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在心理健康课程上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不仅仅是指愉快和快乐的特性或者是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其操作定义是能激发人产生积极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 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以培养或增进个体的心理享受为核心。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我们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享受和心理幸福感,采用活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自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组分享等教学,引入心理剧、心理漫画、心理故事、心理微电影、艺术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要相信学生有积极的潜能,通过课堂和课后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活动的过程,享受通过这些活动去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与环境相适应和相协调的方式。就好比心理剧和心理漫画的创作,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心理冲突,以学生自己的心理冲突为原型,进行构思和创作,再把作品进行展现,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体验,在思考,在感受和在成长。心理健康的课堂上,教师尽量避免对学生做出道德评价,避免对学生做出是非评价,而是立足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享受课堂为主要方式。
二、在心理健康课程上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的人格特质最终形成六种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Paterson & Seligman,2004)。倘若能够促进这六种美德的良好发展,也就实现了积极心理学在积极人格这一领域内的最终目标。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我们时刻关注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把课堂打造成学生成长的平台,让学生健康积极成长。比如人际关系中的同伴关系这一课中,设计一项“我的赞美心”活动,让同学之间相互送“赞美心”;还有亲子沟通这一课中,设计亲情演讲和感恩卡片制作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培养仁爱之心。另外,在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品质这一专题中,设计了“时装表演”活动、“才华展示”活动;设计了“挑战不可能”的活动,还设计了“名言名句大比拼”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勇气、正义、卓越等优秀品质。并且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时刻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心理健康课堂打造成幸福课堂。
三、在心理健康课程上建设学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上的实践就是在课堂上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建设学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首先优选相关的内容。包括积极的师生关系、积极的亲子沟通、积极的同学关系、积极的异性交往和积极的网络交友等内容,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多种课堂体验活动,为学生建设积极的支持系统。比如各种人际交往的情境扮演;各种人际交往的故事创作;各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剧创作,甚至可以通过漫画、歌曲等艺术形式,充分提高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只要学生学会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心理能量就能流动起来,随着建构起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比如“积极的同学关系”这一个内容,我们就开展了一个“最美宿舍,最美舍友”录制活动,通过学生课后拍摄和课堂展示,建设学生的同伴支持系统,让学生学会与舍友愉快相处;在“积极的亲子沟通”中,我们还采用了真人图书的方法,挑选一些和父母沟通良好的学生榜样,担任真人图书,开展真人图书分享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四、把心理健康课堂建设成幸福的课堂,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建设幸福课堂,只有着力建设中职学生的幸福课堂,才能谈中职学生品质的提升。要把心理健康课堂建成幸福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幸福,提高教师的同理心,提高师生的幸福感,一位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一位积极的教师才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给学生积极的言传与身教。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积极的思维习惯,积极看待学生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能行、能做,把正面管教和教练技术等积极的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富有活力、合作共享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千奇百怪思维的儿童。而如果我们以此为教学的契机,好好地把握它,并对它加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就能使之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创设出无法预设的精彩,让教学充满无比的活力和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课堂必须是由幸福的老师和快乐的学生合作创造的精彩课堂。只有借助幸福的心理健康课堂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
1.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提升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互联网+教育被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中职教师要接纳中职学生离不开网络的事实,利用网络来建设中职的幸福课堂。所以,我们学习和建设“慕课”“微课”,开始进行“翻转课堂”,开始结合学习通、云班课等APP进行教学尝试。改变传统的灌输和填鸭的压抑式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课堂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知识和信息结合教材进行自学,把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当一个个体产生内在动力和学习效能感的时候,他才能体会到幸福,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才能提升。
2.以积极教育为主要理念,提升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幸福的课堂要从“积极教育”的观点出发。所以幸福课堂要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愿望,相信学生有积极的潜能,对学生的积极面给予充分的关注。中职学生虽然处于人生重要的“青春期”,有许多特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但他们也存在很多积极的特质。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用自己对教育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生活的激情,相信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最美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3.以教学实践为重点,提升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目标明确,一进入职业学校,心中就定下要学“一技之长”的目标,而目前很多职业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倘若中职教学能符合学生的愿望和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幸福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要以职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心理健康课程也不例外,多增加学生实践课,探索专业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融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