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师德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15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思政

文/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赵 聪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在当前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的师德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师德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培训脱离教师实际需要

师德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还停留在听讲座、开会等传统的形式,这些本质上突出“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脱离了教师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脱离了真实的教育场景。因此,讲座报告式的师德培训不足以引起教师内心的共鸣。当前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师发展中心师德培训,理应真正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突出教师的职业角色,从教师这个职业的实际立场出发,回归教育的本真。

(二)师德培训内在动力不足

师德培训是一种兼具德育实践活动与教师培训活动的继续教育学习。师德培训是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培训,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教师职业行为的知识和能力、以德育人的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师德师风的培训,从而触发内心的那一份初心、情怀、责任与使命,为人师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师德培训缺乏系统性

课程思政背景下,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仅仅通过一次或者几次报告、讲座就能达到目标的,师德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逐步养成。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不同,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也不同,教师的师德培训内容应该结合教学有侧重点,不同类型的教师对于培训需求是有差异的。但是当前的师德培训缺乏专业的指导,最终导致师德培训的持续性、关联性和系统性不强。

(四)师德培训缺乏透彻性

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训效果应该润物无声、深入人心,否则,将会因为缺乏透彻性而失去意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师德培训,不仅要传递文件政策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修养内容,更要注重提高师德培训的实际效果。如果教师参加了师德培训,只是了解了国家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未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那这样的师德培训既不够透彻,也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应将师德培训与培训过程中的真实案例、热点话题、实际生活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渗透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追求培训的透彻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精细化、系统化的师德培训体系

(一)校内师德培训主导,校外师德培训辅助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或组织各级各类培训,融入契合教师教学实际的师德培训内容,丰富师德培训的形式。校外通过与国培、省培基地或高校、企业合作,为教师量身定制校外的师德培训项目,以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阶段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和能力素质。师德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师德培训的课程化培训项目,需要了解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需求,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机制。

(二)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相得益彰

职业院校构建师德培训内容,需要明确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契合点。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依托校企合作的项目和企业的社会环境,而企业实践也是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一个必要环节。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在校、企间双向流通,教师到企业开展业务观摩学习、生产加工、技能实操、实地演练、过程管理、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等,在学习行业产业新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传承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精神,熟悉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用人标准,主动将专业教学标准、教师职业道德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师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的能力,进而培养为区域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的道德品质高尚、本领过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

课程思政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应开发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德育功能。高职院校的师德培训需要把握参训教师教学课程和内容的特点与优势,进行量身定制,设计特色鲜明的师德培训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师德培训是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实践,必须要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师德行为相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

高职院校师德培训应该完善教师师德师风自我提升的途径。课程思政视域下,师德应体现在所有课程所有教学中,师德的培养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当着眼于教师成长过程中道德修养和师德师风完善的需要,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切合教师工作生活实际的学习培训形式,并在培训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创新性作用,释放师德的感染力。师德培训形式和内容更加重视教师在参训过程中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增加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个人情感升华、个人的特长发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德培训应通过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强化教师内心的师德理念,进一步使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高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师德力量,并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完善师德培训的制度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高职院校开展师德培训,应当通过师德培训档案的建立形成规范化的师德培训。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统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师德培训在高职院校成为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放管服以后,岗前培训下放到各高校,高职院校对新入职的教职员工,必须严格培训和考核,考核达标后才能上岗。岗位培训不仅要覆盖年青教师,还要覆盖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除专业相关培训外,还可以邀请思政工作室名师作师德方面的分享交流。

(五)强化师德培训的体验感,提升培训质量

体验式培训的概念最早来自于1941年建立的海上训练学校。体验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在具体活动中由学员亲身体验,它所强调的是培训回顾与反思。开展体验感强的师德培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师德培训的目标,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进而组织开展适合的培训活动,在培训师资或培训团队的引导下,逐渐进入模拟情境,参与现场互动,从而产生情感的真实体验。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员分享和交流,掌握实践性道德知识,提升道德境界。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它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标追求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其内容是:对己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规范”。这样的师德培训过程,能使得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得亲临其境的体验感。情境的主要作用是感染参训人员的情绪,参与体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感悟产生情感体验,这些对高职教师的师德形成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为“道德的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证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师德培训需要实现从抽象化师德向实践性师德转换,将师德植根于教师从事的复杂性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之中,将师德培训立足于满足教师实践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师德培训的效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