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退休人员健康体检中心电图的分析
2020-03-15李健民
李健民
(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广东 韶关)
0 前言
目前,心电图已经成为临床中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常用方式,本身具有无创性特征,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具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在年龄不断提升中,心脏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和血管收缩功能和其他脏器以及全身功能的减退,都会危害心脏,因此对于老年人群老说心电图检查十分关键。本文将针对 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体检的288例数据进行研究,以心电图检查情况来预防病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2018.8至2019.9阶段,前来体检人群288例。其中男性192例,女性96例。所有人群体检前均未自行进行诊断。
1.2 方法
288例受检人员保持平卧位,采用心电图机,在安静状态下进行12个导联心电图,其中走纸速度25mm/s准电压10mV,心电图由1名人员测定分析,心电图异常情况,则予以辅助检查明确病因。
1.3 观察标准
288例退休人员心电图诊断均依据《临床心电学》诊断标准处理[1]。
1.4 统计学分析
288例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计算,心电图检出率,心电图异常类型的检出率用率(%)形式处理,行卡方检验,组间P<0.05判定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异常心电图检出率
288例体检人员中,心电图异常63例(21.87%),其中男性异常42例(21.87%),女性异常21例(21.88%),性别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p=1.0000)。在年龄分段上,在年龄不断增大中,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就越高,详情见表1。
表1 异常心电图检出率
2.2 心电图异常类型的检出率
男性异常检出率最高为ST-T变化,比率高达50.00%,而后为室内传导阻滞以及早搏,分别为19.05%。女性异常检出率最高为ST-T变化和早搏,其次为室内传导阻滞和窦缓。每一组年龄段均发生异常心电图,具体见表2。
表2 心电图异常类型的检出率
2.3 基础疾病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
表3可知,心电图异常患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均高于心电图正常人群,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基础疾病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
3 讨论
在临床中,无论是体检还是看病,最常用的都是心电图。心电图一般对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进行反应,所以在各种心脏病症中具有显著诊断效果[2]。截止到目前,临床并没有出现能够完全取代心电图作用的检查形式,另外心电图检查经济效果佳,又具有无创特征,因此安全性极高[3]。心电图上所记录下来的点位变化主要是表示出平面向量在导联轴上的投影。所以在健康体检时心电图具有十分关键的效果[4],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更加实用。但是临床也需要注意心电图异常诊断,同时也要根据异常诊断情况来结合医师具体诊断进行判别[5]。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脑部和全身组织出现的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病症,目前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不明确,多发生于年龄>50岁的中老年人群,预后效果较差,同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危害生命安全。目前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心电图诊断能够对心脏电生理活动进行检查,在医疗领域内不断应用为医生诊断提供方向,这也证实了老年人群体检中,心电图的应用意义。
在本文研究中证实,288例体检人员中,心电图异常63例(21.87%),其中男性 异常42例(21.87%),女 性异常21例(21.88%),性别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岁中,男性异常检出3例,女性异常检出1例;61-70岁中,男性异常检出12例,女性异常检出6例;71-80岁中,男性异常18例,女性异常8例;>80岁中,男性异常9例,女性异常6例。上述数据出现的因素是,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在年龄不断增加中,其心血管疾病风险率有所提升[6],这主要是因为年龄增加中,老年人群的心肌出现程度不同的缺血,纤维化,退行性变化情况,从而造成心肌兴奋程度,应激程度,传导程度等产生变化[7]。另外通过本次研究数据认为,男性发生异常率要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在生活 过程中,生活习惯不良,喝酒,吸烟,熬夜甚至工作负荷较大,因此心脏异常发生率要高于女性人群。同时本次研究中,心电图异常患者冠心病50.79%,高血压47.61%,糖尿病28.57%,高脂血症31.71%,肥胖46.03%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率34.92%均高于心电图正常人群(8.89%、9.33%、2.56%、15.56%、23.11%、8.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异常患者患有基础疾病较多,基础疾病影响机体,因此在心电图检查中存在异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建议这一类老年人群强化平时运动,饮食健康,每一年进行一次心电图调整,从而关注健康问题。
同时对本文数据分析,每一组年龄段均发生异常心电图。其中在<60岁年龄段中,ST-T变化共2例、窦缓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61-70岁年龄段中,ST-T变化9例、早搏7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室肥厚1例;71-80岁年龄段中,ST-T变化12例、7例室内传导阻滞、5例早搏、1例房颤、1例房室传导阻滞;>80岁年龄段中,ST-T变化6例、室内传导阻滞3例、早搏4例、窦缓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异常检出率最高为ST-T变化,比率高达50.00%,而后为室内传导阻滞以及早搏,分别为19.05%。女性异常检出率最高为ST-T变化和早搏,其次为室内传导阻滞和窦缓[8]。这也说明这几种疾病是老年人较为多见的类型,这主要是因为ST-T变化最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衡,电解质不稳定以及心肌缺血和缺氧。临床以往认为老年患者ST-T变化主要由冠心病引起,但是在冠脉造影的不断开展中,单独的持续性ST-T变化,其冠状动脉狭窄>50.00的患者其ST-T变化仅仅在10.9%左右。因此在对体检心电图报告检查时,应联合临床综合判定,以此避免给体检人员带来心理负担。另外室内传导阻滞以及早搏发生率高,其中低年龄段发生率要高于老年。研究认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变较为弥漫。
综合上述结论,对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应结合具体诊断处理。及早体检,心电图结果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病率,从而提升老年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