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疑途中兴趣浓,教学过程妙趣生
2020-03-15深圳外国语学校
摘 要: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学生靠自学几乎就可以达到把握美术作品及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目的。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教,才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起师生间的共同话题,达到师与生、生与生主动热情交流的良好状态——是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所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那么,什么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最佳教学方法呢?那就是通过教学,不仅能了解作品的内容及深层次含义,还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美术文化”的再造、以启迪智慧、悟出某种道理的问题切入教学法。
关键词:问题切入教学法;高中美术
在实践中摸索出的问题切入教学法,从备课到课堂交流的诸多环节中,都注重了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交流的中心话题是问题,即看作品——找问题——解问题——想问题——谈问题。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是组织教学的主线索。问题切入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找问题——解问题”是问题切入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发现问题的多少与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及对作品理解的深度成正比,其效果如下图(2)
图表非常清晰地表明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提出问题及思考问题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设计如何寻找、发现问题 ,如何思考、对待问题,并依此来组织教学。便成了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它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找问题及如何处理问题上。以下是问题切入教学法操作过程的简要阐述:
一、看作品
它是问题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提供有一定鉴赏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在让学生欣赏时,应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情景,譬如,播放或讲解一段与作品有关的录象或故事;一些启发性的提示;或有意将两幅具有可比性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等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也要求教学中必须有大而图象鲜明、清晰集中的画面。欣赏这样的作品,所有人都密切关注同一个形象,其效果比整体学生分散欣赏书本上的图像好。离开了这样一个条件,问题教学法可能很难进行或教学效果甚微。
二、找问题
现代教育实践证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难。问题教学法的问题不是老师给定的,而是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自己发现并提出的。这是问题教学法真正价值的所在,其问题的提出方法有多种,大体总结如下:
1.比较法:
对于风格或题材相近的作品,通过并置排列对比欣赏,其相异性会变得较为明显,很容易“发现问题”的作品欣赏。譬如,把同属于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作品与凡高的作品进行比较。学生有可能发现如下疑问:
A、通过对比从表层可以感受出:“凡高的作品富有动感,塞尚的作品崇尚宁静”,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流派相同风格迥异的现象?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成师生交互学习的目的。
B、学生还可以发现两位艺术大师在绘画技法上的不同——凡高作品有明显弯曲流畅的笔触,塞尚的笔触则不十分明朗,通过查找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阅历,创作理念,绘画风格等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2 讨论法:
有些作品本身内含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靠直觉可以发现。如有条件,教师也可以播放与作品相关的媒体剪辑,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如在欣赏浪漫主义绘画大师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作品时,教师从以下角度切入教学:
让学生观看十八世纪法国资料片《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并与《梅杜萨之筏》进行比较,在讨论中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可能发现如下疑问:
(1)这些人在干什么?
(2)船为什么会遇难?
(3)为什么用底边不水平的三角形进行构图?
(4)这种风格的画为什么冠之以“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5)画中人物的组合,是画家如实描写的,还是艺术组合的?
(6)这起沉船事件与当时社会背景有何联系?
(7)浪漫主义绘画作品与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8)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意义何在?
3. 启发式:
有些作品从表象看,似乎很“和谐”,难以让学生发现可思考的“问题”,因而往往只能做浅层次的欣赏,但只要经教师简单启发,就可以找出大量疑点的一类作品。例如现实主义大师米勒的《拾穗》,教師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1)画中主人公在做什么?(拣麦穗)
(2)地上有没有画麦穗?画与不画效果有何不同?
(3)右边那位佝偻着身体的妇女在做什么?(休息)为什么没画成仰天扭腰的姿势而是画成屈膝低头的姿势?两种姿势表达的语言有何不同?
(4)介绍18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5)思考:为什么进步的人说米勒的《拾穗》是反对贫困的起诉书?平静的气氛下含有不平静的情绪?
(6)为什么这种风格会称为“现实主义绘画”? 《梅杜萨之筏》则不是?
4.引导法:
有些作品即使让学生讨论也得不出可思考的正确“问题”,但通过教师引导性的提示,便会豁然开朗。譬如对故宫大门的文化探秘,看是看不出来,教师必须加以引导。
(1)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大门?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大门?
(2)颜色不同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
(3)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居易《伤宅》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
◆《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3. 解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作品的理解上产生困惑,即问题之后,便会萌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此阶段,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仔细分析作品的形式与形象,或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得出问题的最初结论(答案),此时,每位同学对问题的认识及领悟的程度有深浅之别,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形式或补充适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以便使学生自己确定问题的最终答案。
一般的组织形式有:针对同一作品多个问题的,教师把不同问题分配到各小组,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评;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评,也有全班或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再点评的。讲课时用哪一种方法,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
找问题与解问题,在欣赏一幅作品中可交替重复进行,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4. 想问题:在前两个阶段反复进行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已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此时,教师应适时进行更深入的引导,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更侧重于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此步是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环节,教师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相关学科解决美术问题的思维方法。
5. 谈问题:美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完善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因此,在理解作品时学生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照,从中悟出某种道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问题教学法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需要调动各门相关学科的深层次欣赏问题教学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附:问题切入教学法教学片段。
看作品:
学生欣赏同时观看十八世纪法国资料片
《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
《梅杜萨之筏》美术作品
三、找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或师生互动,找出了下列问题:
(1)这些人在干什么?
(2)船为什么会遇难?
(3)为什么用底边不水平的三角形进行构图?
(4)这种风格的画为什么冠之以“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5)画中人物的组合,是画家如实描写的,还是艺术组合的?
(6)这起沉船事件与当时社会背景有何联系?
(7)浪漫主义绘画作品与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8)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意义何在?
三、解问题:
1. 教师把收集到的问题分配到各小组进行讨论,较难的问题全班讨论,最后教师点评。
2. 介绍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
四、想问题:
由教师或同学,对解问题阶段的所有问题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产生新的问题。
1. 浪漫一词带有超前及创新之意吗?
2. 《泰坦尼克号》与《梅杜萨之筏》的船长人格魅力有何不同?
3. 《梅杜萨之筏》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何种反响?
4. 籍里柯创作此画的用意何在?
五、谈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畅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明白一些道理,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第3页《视觉文化时代与高中美术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大根
[2]《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美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薛俊强(1971年12月5日),男,籍貫:山西省万荣县,深圳外国语学校中教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曾出版专著《中学生素描入门与精通》,合著长篇小说《风中的栀子树》,主要从事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