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化、共生与本土管理
——“管理学在中国”2019年会(第12届)述评

2020-03-14梁朝高

管理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管理

梁朝高 张 聪 葛 京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如今是转型与创新的时代,组织内外部不确定性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纷纷思考和寻找增长的“第二曲线”;商业实践前沿从移动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政策焦点从传统基建走向“新基建”(5G、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旧生产要素共存并持续演化,如何把握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的新型管理实践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由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管理专业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主办并承办,管理学报杂志社协办的“管理学在中国”2019年会议围绕“新时代管理:演化与共生”这一主题,从当前中国管理实践的新情境出发,对有关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和探索。

1 “管理学在中国”实践探索

本届“管理学在中国”年会的实践探索环节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问题出发,邀请来自商业实践前沿的企业家和经理人,以及长期对企业进行跟踪分析的学者分享有关管理经历与研究体验,以此激发管理学界对当下管理实践问题的思考。阿里巴巴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陈威如分享了数字化智能时代“组织与管理平台化”的最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洞见。陈威如指出,商业实践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从数字化、互联化发展到智能化,平台也从以连接、交易为主的商业模式演化成了数字化管理,变成消费端加产业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场景、全链路”模式,阿里巴巴最新打造的“商业操作系统”模式就是结合了新零售、数字化分销、数字化营销、数字供应链、数据驱动产品创新、新制造的新型平台,从过去赋能电商销售到未来的帮助企业实现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新型平台需要新型的领导力与管理,陈威如认为,数字化智能时代的领导力需要同时向升维(认知升维、战略升维、文化升维)与微粒化(员工行为流程、产品旅程闭环、用户旅程闭环)两个方向发展,平台化管理则需要从关系多样化(平等开放、赋能共担、共情共享),能力数字化(赋能的领导力、微粒管理的能力、快速迭代的变革力、资源聚散的能力、产业领导力),绩效颗粒化(公平、实时、系统、多元),结构柔性化(分立又统合、敏捷又稳健、科技又情感),以及文化利他化(利他、赋能、通透、共赢)5个方面着手。

关于大企业如何赋能创新创业的问题,海创汇合伙人王文江以海创汇为例分享了大企业生态资源的“共享与赋能”。王文江指出,创业存在资源、团队、市场和管理四大困境,而海创汇依托海尔集团的产业资源打造创业平台,通过开放的生态资源为中小企业加速赋能,打造“大企业共享及赋能的创业模式”——开放共享海尔构建的产业资源生态“热带雨林生态”,实现全产业资源加速的“有根创业”,锻造创投家的“企业家精神”。创业平台连接创业者、创业资源组织者和资源拥有者,构建一个共生、互生、再生的生态云,为创业者提供线下的物理空间和资源链接社群、线上的共享创业云平台(如财务、法务和人事管理等)以及产业生态基金,探索总结出五大创业孵化模式:转型创业(内部员工创业,如雷神电脑);万众创业(大众资源共享,如车小微物流);资源共创(连接其他孵化企业共创生态,如优品车);跨境孵化(跨境合作,如中以跨境创业生态联盟)以及生态投资(海创汇直接投资,如易冲无线)。

华南理工大学张振刚分享了其追踪多年的格力公司研究成果,将其总结成可以传承、示范和传播的“格力模式”:五大基因组合、20项管理原则和58种管理方法。模式基因分解成管理原则,管理原则进一步衍生出管理方法。五大基因包括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制度(用科学的制度严格要求)、队伍(用优秀的队伍通力合作)、创新(用持续的创新赢得优势)和组织(用健全的组织保障发展)。相应地,在理念基因中包括“坚持自主发展,重视开放合作”等4项原则,其下包括“实施精品战略”等10种方法;在制度基因中包括“遵循‘三公三讲’原则,制度建设讲求科学性”等两项原则,其下包括“制度建设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路径,既要科学决策,又要民主参与”等6种方法;在队伍基因中包括“打造学习型组织,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等4项原则,其下包括“搭建知识库,健全学习机制,提供平台和制度保障”等12种方法;在创新基因中包括“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等7项原则,其下包括“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搭建知识产权平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产权环境”等19种方法;在组织基因中包括“以全面信息化实现企业管理的及时、精准和高效”等3项原则,其下包括“打造客户协同平台,深度挖掘消费者数据,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11种方法。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世科”)朱红祥分享了环保企业战略规划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对当前由低维到高维的生态管理的认可。他指出,尽管博世科的全产业链环保业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仍然面临许多传统的管理问题,包括政策、竞争、资产负债率、项目营运、管理、技术创新与保持领先、人才短缺与季节性等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并总结了其在实务中面临的10个战略管理问题: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领导兢兢业业、员工任劳任怨,但是企业就是停滞不前;对公司战略的判断仅仅依靠领导者和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导致资源分散、管理混乱;企业上下对未来发展方向没有达成共识,内部存在较大分歧;战略制定没有在组织内部充分沟通和交流,导致既定战略缺乏组织内部的理解和支持;战略目标没有进行充分分解,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无法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成为空中楼阁;缺乏有效的战略执行手段和保障措施,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政策等方面与战略脱节。最后,朱红祥总结的两点值得深思:①商业世界很多的机遇和案例是没有可复制性的;②博世科已经做到一个小的领头羊的位置,应该思考如何从生态的角度去寻找更多资源、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出路。

2 “管理学在中国”理论研究

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同时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本届会议中来自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8名学者分享了自己对“管理学在中国”的理论探索,从本土理论与方法、新方法与创业研究、本土企业传承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了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与理论。

2.1 本土理论与方法

深圳大学韩巍回顾了和谐管理理论的探索历程并作出反思。具体如下:①早期通过引入一种系统观建立了和谐管理的“解题”思路,今天要摒弃早期的狭义“科学主义”范式,因为管理研究的分析单位与理论解释不可能做到无限的“还原”;②构建从“元理论”到“经验理论”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③和谐管理视角的“组织”是基于“(自主-让渡)选择”的再社会化过程;④和谐管理视角的“领导”的实质是支配权,而且应当放在嵌入历史文化、社会化的“领导-下属”互动的过程中来理解;⑤和谐管理理论在财政补贴、医患关系等应用性研究中获得实用性的检验。和谐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3点问题:一是传播学障碍,在理论命名上引发多重诠释甚至敌意;二是错误的时机,学界的国际化热潮,对中国人生产的理论有距离感;三是有可能挑战了正统的学术制度训练出来的学术共同体。最后,韩巍分享了大量西方顶级期刊中对“科学”范式的反思,既包括对实证管理研究 “低重复性”方面的量化证据,也包括对其哲学基础的深刻批判;同时,还包括“叙事”等范式的示范性研究,再次呼吁管理研究的多元范式与“诚意”。

西北大学刘文瑞从历史与文化视角探讨了和谐管理中的“和谐耦合”概念。刘文瑞从“冲突”概念入手,指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和而不同”,孔子是“君子和而不同”,老子是“相反相成”,而对和同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概括得最典范的是张载的“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通过对“耦合”相关的几个汉字从字源语义上进行梳理,可发现“耦”的本意是合二为一,耦即匹配,是两体之匹配,“构”是紧张之匹配,“仇”是相求之匹配,“雠”是相类之匹配,“敌”是相当之匹配。刘文瑞进一步指出,哲学意义上冲突比合一更本质,差异产生生机,冲突带来活力,因此,“相敌而共存”应该是和谐理论的应有之义。鉴于此,和谐管理中的“耦合”既要重视内在融合,又要重视外在相敌,因为现实中的决策大多来自观念的挤压和利益的冲突。刘文瑞还以古代地方政府“吏胥幕随”(书吏、衙役、幕宾、长随)的相敌制约、中央政府皇权支配下的相权分化、战国时期多主体的纵横捭阖为例论证了其“相敌而共存”的管理思想,从历史中吸取管理研究的养分。

北京大学周长辉分享了一种适合本土管理研究的“非系统性案例”研究方法。周长辉简要回顾了学界目前对管理研究的反思,指出当下的主流研究过于技术性,强调技巧而非方法论;过于精致,形式好看但不够“大气”;以及过于眼下寻针和琐碎。尽管有的时候研究者能识别很好的问题,但由于要遵从现有的范式,以致于难以接近韩巍所说的“洞见”。主流研究过于追求系统性,但实际上很多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恰恰是在意外、偶然、随意中寻求。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种“非系统性案例”的研究范式,提倡“大历史观、大社会观、大文化观”,试图找到更广大的叙事联系与引申映射。以回答“企业家信心是如何失去的”为例,周长辉从自我与他者的经历,以及《1942》《正阳门下小女人》《大宅门》等影视作品中的“非系统性案例”出发,试图从百年的历史视野中找到一些线索,超越现有研究的理解,而这需要唤醒一些“集体记忆”。企业家的“信心”——关于研发、转型/高质量发展、国际化等方面的选择——是“经验、知识、能力”“品味、精神、自我期许”和“社会认可、合法性、社会嵌入”3个维度的结合,非系统性案例研究为理解这些维度的丧失提供了新的洞见。

2.2 新方法与创业研究

大数据时代为管理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张江分析了企业中的规模法则与应用,指出企业作为当今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并非孤立存在,企业内部则是通过各个部门和组织架构支撑,因此,可以将整个企业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为企业研究贡献了系统动力学、多主体仿真、复杂网络等方法论,而规模法则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两个特点:①利用大数据,使得所有研究都有实证数据支持;②用最简单的方程去描述所研究的系统。规模法则是一套分析框架,可以应用在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各个系统中去。具体到企业研究,可针对系统中的若干个宏观变量(如员工数、销售额)建立规模法则,即建立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使用幂率方程,得到行业的生长曲线,根据对生长曲线的分析预测企业的发展情况。例如,通过分析成立20~40年的企业在总销售、销售成本、长期债务等多个财务标度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企业老化现象;通过具体企业位置与行业生长曲线的离差分析,可以扣除规模效应和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特性、进行企业诊断。将规模法则应用在经济系统中,为不同市场构建不同生长曲线,可以为企业各阶段的发展做评估,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市场生态位。

清华大学罗家德分享了大数据时代计算社会科学的新方法论,这种新方法论已经从过去的因果模型、化约思维、静态/比较静态研究、常态系统和线性因果转向了系统模型、复杂思维、动态研究、系统转型和涌现现象,是“数据挖掘”“理论发展、定性访谈、定量调查”和“预测模型(网络动态模型)”三者互动的新研究范式。依靠大数据可以建立自组织和自适应现象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演化便可以针对问题预测节点;同时,结合各学科理论分析因果、分析模型的黑箱,从而给出真正的建议,做出更精准的预测模型。罗家德以组织内“圈子”现象为例展示了个体行为过程与大数据的结合研究,认为研究个体行为加总如何涌现出整个集体的新现象是带动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上海大学于晓宇研究了中国企业家如何应对创业失败的“污名化(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问题。于晓宇指出,企业失败的成本很高,而经历失败的中国企业家则是很宝贵的资源,创业失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失败以后、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态度很积极地去面对生活。过往的研究从经济学、心理学、制度视角和学习视角等提出了很多见解,但缺乏社会化过程视角,缺少考虑各类利益相关者、社会受众在不断互动过程中如何形成积极性建构,进而影响企业家随后的选择。企业家创业失败后面对社会“污名”可能会采取隐瞒真相、积极定义、推卸责任、承担责任和沉默寡言5种印象管理策略。结合自我验证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于晓宇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创业者会形成不同的“自我观”,进而选择了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最后展望了神经创业学、集体学习、从他人失败中学习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2.3 本土企业传承与未来发展方向

商业环境日新月异,传统老字号品牌如何传承发展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华东理工大学郭毅指出,时下国内外主流品牌理论都是一种“职能化理论”,即是一种品牌战略官观点。然而,研究中国老字号品牌需要不同的路径。通过对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郭毅提出了“文化资源-组织文化-核心能力-强势地位-有所作为-为所欲为”的老字号品牌研究主线。老字号是一种可以利用和发展的文化资源,老字号的拥有者和经营者具有对这种文化资源的“生产性、规训性”权力,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组织文化,可以为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地位提供坚实后盾。老字号的组织文化在于老字号的技艺仪式性,即一个老手工艺人的制作过程变成一个作坊的行为,一个作坊的行为变成一个企业的行为。要使老字号基业长青,一是要认识到老字号品牌文化源于本土、发展于本土,具有稀缺性和传承性,当然需要进行现代意义的品牌化,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二是要发展和完善“师徒制”人才发展模式,打造适应老字号的现代人才队伍。

对于本土企业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赵向阳探究了德日模式的深层逻辑及其对中国管理的启发。赵向阳回顾了其《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从以英美为师,转向与德日同行》一文的广泛传播过程,总结了社会各界对该文的9个类型的评价:德日根本不值得学,应该学英美;德日无法学,与中国多方面差异很大,要学美国等大国;德日的重视实业、精益制造、工匠精神、隐性冠军和长寿企业等都值得中国学习;不仅仅要学德日的表面优点,更要学其深层文化和价值观;过去40年里只学习了美国的表面,没有学习到美国的文化和制度的精髓,应该继续深入地学习英美;从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出发德日值得学习;拿来主义,任何好的东西都要学习;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赵向阳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评价,但同时认为“集锦大拼盘”是痴人说梦。英美仍然是学习的榜样,但要警惕其中的弊端;而与德日同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阶段;中国不可能全盘地德日化或英美化,而要深度地理解别人,学到骨子里;要基于中国的资源、现实条件,以及未来的全球化的新走向、新技术,考虑怎么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性。最后,赵向阳以“工匠精神”为例剖析了德日模式的历史演化逻辑、文化信仰逻辑、家庭-教育逻辑、组织制度逻辑以及产业经济逻辑,认为其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这五大深层逻辑的自然结果。

3 “管理学在中国”分论坛交流

“管理学在中国”坚持关注本土管理、讲述中国故事。以下从本土理论建构、组织创新、产业转型升级3个方面对分论坛的代表性论文进行简要评述。

3.1 本土理论建构

知识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实践中建构新的理论体系是本土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徐晋等基于当前实践基础,从理论起点、逻辑范式和基本方法论等方面阐述了其提出的“理性管理学派”。理性管理学派将当前实践背景归结为泛政治化、泛社会化与泛生产化,它吸纳诞生于数字经济的后古典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稀缺二元性、制度价值论),提出了“数字理性、条件理性、有限理性覆盖、理性剥削、理性奴役”等理性测度概念,形成了由“离散主义、分布效用分析、深度博弈论”构成的方法论体系,构建出“制度心理学”作为理性活动的基本原理。总体上,理性管理学派试图在新经济与技术条件下,“通过对社会、组织与个体的量化理性进行全面解构、条件化管理与深度博弈,进行理性分工与理性协作,从而提高理性活动效率、实现管理目标”。

在中国特色的复杂环境下,本土企业家的价值观、管理理念和方式展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苏勇等以格力集团领导者董明珠为研究对象,经过扎根研究发现其刚柔相济的管理理念、家长式的领导风格以及阴阳平衡的管理策略,并从组织悖论视角进一步分析了董明珠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忠诚与才能、物质与文化、权力与制度)、战略管理悖论(多元化与专一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组织管理悖论(集权与分权、竞争与合作、契约与人情)3个方面的管理智慧和领导风格。

3.2 组织创新

新一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雇佣模式和管理模式,组织创新成为新时代的常态要求。邵芳等对个性化交易与员工创新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维度的个性化交易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发展型个性化交易对员工创新动机、建言行为与创新实践3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效应,而时间表灵活型个性化交易仅与员工创新动机正相关;在作用机制方面,情感性组织支持在发展型个性化交易与员工创新的3个维度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而工具性组织支持仅在时间表灵活型个性化交易与员工创新动机间起到中介作用。刘静岩等实证检验了“顾客参与-知识转移-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在旅游电商平台情境下依然成立,并证伪了“感知利益”对“顾客参与”与“知识转移”间的调节作用。李竹波等结合信号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探讨了上市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发现相较于民营企业,上市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推动效应更加显著;相比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在国内上市的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幅度更大;在上市前,专利产出的时间越靠后,其创新质量越高。

3.3 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转型升级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识,探寻成功的转型升级之道迫在眉睫。黄蕊等指出,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与消费引领是实现产业效率变革的必经之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文化+制造、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全新模式对产业发展的效率解锁与效率变革有深刻影响。他们还以“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为例,通过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技术创新拉动、文化消费需求推动和制度管制放松显著提升了两大产业的效率水平,表明产业融合是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王欣亮等采用2005~2016年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文明城市评选活动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下简称“创文”)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体地,“创文”通过增加环境规制的强度倒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然而,“创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4 结语

“管理学在中国”年会始终坚持从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出发探索适用的理论、模式与工具,促进本土理论的创立、发展与传播,推动本土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步。自2008年以来,“管理学在中国”年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会议主题从“管理学在中国”的概念与研究意义[1],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2],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构建、中国学者原创的管理理论[3],管理学:百年回眸与世纪展望[4],到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5],本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6],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新挑战[7],新常态下的管理新挑战[8],新竞争环境下的管理理论创新[9],本土管理研究从争论到理论创新、UACC时代的管理智慧[10],再到如今的新时代管理:演化与共生,对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深入。本届会议既抓住了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实践前沿,加深了与会者对平台演化、平台化领导力与管理、创业平台生态、转型升级与创业失败等领域的理解,推广了规模法则、大数据建模等新方法的应用;又坚持本土理论建构与反思,加深了与会者对和谐管理、圈子等理论的理解,引入了“非系统性案例”的本土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