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索
2020-03-14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文/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赵 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职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探索中,教师们也面临着困惑,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我们应该向学生们传授什么?通过哪些途径传授?等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确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这些文化的精髓对中职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仅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促进他们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升其核心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教学中,我们注意不能乱贴标签,也不牵强附会,而是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在教材或教辅读本中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职业道德等思想加以提炼,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索
(一)立足课堂,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读结合,辅以课外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诵读自己熟悉的诗歌。因此,我们以品味名家诵读为引,学生个人朗诵为主,让学生体味名家声音优美,情感真挚的作品带来的情感享受,激发学生积极的诵读兴趣。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雨霖铃》等作品,在名家的演绎下,呈现给我们的或是雄浑豪迈、或是激情奔放、或是缠绵悱恻的情感解读,学生对比自己读来毫无感觉的现状,他们希望有所改变。在名家诵读视频、教师情感解析、早读集体训练的结合下,学生激发了诵读的兴趣,自发成立课外朗诵社团,以教材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为主,每周定期训练。随着朗诵水平的提升,社团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也开始参加各类朗诵比赛,文艺表演等,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如今,不仅在课堂上能听到学生响亮的诵读声,在早读、午休或晚修时间,也能听到校园里传来的朗朗书声。
2.唱诵感悟,加以诗意应用
《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是说心中生发的情感要用语言来表达,如果用语言表达还感觉不够就会感叹,感叹也不足以表达这种情感的时候就会以吟咏唱歌的方式表达。这说明,用唱诵的方式读诗,可能更利于情感表达。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这个流行歌曲风靡大街小巷的时代,学生们歌曲的储备量更胜于诗词,唱歌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基于此,我们发现有很多古典诗歌被改编为歌曲,或者直接谱曲吟唱。我们将这些歌曲引入课堂,如《采薇》《将进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蒹葭》等,在从读到唱,再到轻松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诗词的感悟不知不觉地加深,渐渐地像喜欢流行歌曲一样喜欢诗词。同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进行创作,写一段心情感悟,写两句广告语或者写一首简单的小诗等等,也有学生将诗意的创作应用在专业作品中,让诗意流动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3.故事引导,形成情感共鸣
故事教学法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课堂教学内容,这种寓教于乐,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也颇受中职学生的欢迎。不管是艰涩的古文,还是字句讲究的诗歌,或者是知识性强的现代文,对学生来讲,都没有故事吸引人。当然,我们所说的故事不是随便选取,在课堂上敷衍了事的。而是包括文章中蕴含的故事,如《好雪片片》中禅宗的故事;也包括引发作者创作的本事,如《周南·关雎》中男子暗恋一个女子,为之辗转反侧的故事;还包括作者的个人经历,如《琵琶行》中作者的创作背景,《将进酒》中李白的人生经历等。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分析作品的情感变化,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正如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互动,也要教学内容形成情感共鸣。而达到这种情感共鸣,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教学意境。
4.古今融合,构建诗情画意的课堂
宋代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意趣何在?当见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构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来说,是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教学智慧的修炼。这需要有诗意般的语言美,有诗画般的情境美,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也收获学生人格修养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发展,人生智慧的启发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
构建诗情画意的课堂,在古诗文教学中比较容易实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等,都很容易实现语言美、音韵美和情境美的体悟。而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实现诗情画意的构建。如《画里阴晴》,我们可以通过名家画作的欣赏分析,感悟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洋油画的区别。也可以通过题画诗体味微雨中的诗意,并通过同类古诗词来创造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可以精致如苏州园林,或曲径通幽,或小桥流水,或柳暗花明;也可以细腻如江南春雨,是润物无声,是暗香轻飘,是沾衣欲湿……不管怎样,都显得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诗情画意不仅浸润了课堂教学,更滋养了学生的成长。
(二)课外延伸,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培养高涨的学习热情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既能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也能举一反三,加以创造生成。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将教育延伸到课外,如开展相关社团活动,校内外拓展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热情。例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发组建了朗诵社团、汉服社团、书法社团、民族舞蹈社团等,他们将课堂内所学知识拓展到社团训练中,并保持高涨的热情。在这股热情的驱动下,他们自发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如朗诵社团,为了达到朗诵效果,学生从最基础的普通话发音练起,进而练习相关朗诵与演讲的技巧。汉服社团的学生不仅普及汉服文化知识,也研究服装配饰的文化内涵,甚至在原有服饰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等等。社团除了内部的学习与活动,也逐渐发展社团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为了给学生创作与展示的机会,学校每学年都开展社团文艺汇演,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其中,他们也更喜欢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通过社团的学习与活动锻炼,学生不但更加阳光自信,也更乐于深入学习,积极进取。
(三)结合专业,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挖掘持久的学习动力
持久的学习动力是促使学生不断追求进步的源泉,是他们主动上进的阶梯。在教学中,我们也根据专业的不同,渗透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服装专业以渗透服饰文化为主,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穿插了传统影视中的服饰分析,让学生课下参观校内民族服饰博物馆等,也拓展到服饰礼仪与《红楼梦》的文学交流会等,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如电商专业以诗意写作、礼仪文化为主,在口语表达学习中的电话交谈、演讲、即席发言等,侧重礼仪文化的渗透,在写作中如广告语、商品描述等,侧重诗意写作。这样学生不会觉得语文学习与专业无关,对工作无用,而是发现他们在语文课堂所学,正是专业成长所需。在兴趣与需求的双重驱使下,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充足,更持久。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在服装部学生的毕业作品发布会上,他们的作品不仅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就连活动策划书与主持词都文笔流畅,诗意盎然。而电商专业学生的诗意写作更是得到企业的好评,被认为是走心的创作。
(四)搭建平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针对中职生自卑、厌学等特点,我们认为培养自信、激发潜能、立德树人是工作之重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要,培养自信和勇气的同时,也激发他们不断进步。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在课堂举办课内活动,如传统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游园会、诗词接龙、汉字擂台赛等活动,也联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全校范围内举行千人经典诵读大赛,包括个人赛与班级团体赛,在校内刮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在语文教师的推荐下,学校还购进大批国学经典书籍,在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里经常可见优秀的国学经典或文学论著,教师读书会、学生读书会也在校园内悄然展开。同时,我们积极辅导学生参加省市级的各类比赛,如书法大赛、国学经典知识竞赛、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我们发现,当初在课堂上搭建的小平台已经逐渐拓展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推动学生走向更大的舞台。而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校园文化建设也悄然发生变化,学生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他们更有礼貌,更懂得尊重与感恩,更懂得珍惜与努力,正展现着青少年应有的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风采。传统文化教育的种子在这片沃土落地生根,正在逐渐茁壮成长,文化育人功能也日益彰显出来。
在国家自上而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大势所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中职语文教学,不断思考与实践,创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结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传统文化与专业发展结合,在注重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教育,引导学生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