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0-03-14李伯聪,贾玉树

关键词:现代科技院士哲学

“工程科学与工程创新”专刊

主持人语

现代工程塑造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并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它不同于传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现代科技的高度依赖性,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现代工程。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工程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同时衍生出一系列具有新面貌、新特征的现代工程;另一方面,现代工程的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以至于没有现代科技的优先发展,现代工程寸步难行。工程科学作为服务于工程的科学,作为现代科学中一个独特和全新的研究领域,作为现代工程联系现代科技的桥梁和纽带,正是适应这样一种情况应运而生的。

“工程科学”是钱学森先生早在20世纪前半叶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钱学森先生对应用力学发展历史的一种概括和总结,也是他对未来工程与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理性预期,有着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内涵,对于现代工程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和指导意义。一般说来,基础自然科学以天然自然为研究对象,而工程科学以人工自然为研究对象。至于这两种不同科学的本质、特征、研究方法、基本内容,二者间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科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还有待于科技界、工程界、哲学界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从跨学科的视野阐释,“工程科学”这个由“工程”与“科学”这样两个不同概念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新概念,不仅需要从工程与科学两个方面加以把握,而且还应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辨与分析,以便对工程与科学两大领域产生新的认识和影响。随着当代中国从工程大国到工程强国的转向,工程实践对工程科学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同时工程科学也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反过来成为工程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尤其现代工程领域中形形色色核心技术的发展把工程科学推向前台,要求它独立并且优先发展。

2019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首届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路甬祥院士高度关注工程科学发展,专门为论坛写了贺信,他表示,“中国不仅是一个工程大国,而且正阔步走在建设工程强国的道路上”,希望工程科学“一系列相关概念和理论以更加清晰的轮廓、更为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李树深院士与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院士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李树深院士指出,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有关工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胡文瑞院士表示,发展工程科学是破解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两张皮”难题的有力武器,具有战略意义。

在论坛主题报告部分,李家春院士详细介绍了工程科学概念的来龙去脉,指出工程科学可以加速科学革命、技术飞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希望未来工程科学从自然科学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殷瑞钰院士在冶金学领域拓展了工程科学概念,认为冶金学属于研究人工物的工程科学、技术科学范畴,并从微观、介观、宏观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冶金工程科技体系及其在钢铁制造流程领域的应用。王安院士从工程哲学高度分别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制约和影响工程创新的各种因素,提出“系统思考、整体推进、主客观最佳结合”的工程创新方法论原理,希望进一步完善工程科学体系建设,以工程哲学的视野引领工程创新发展。周琪院士在生物学领域拓展了工程科学概念,认为关于人工物的工程科学与关于天然物的自然科学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科学为工程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工程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检验手段与新经验。李伯聪教授从“卡脖子技术之痛”和“钱学森之问”说起,全面论述了工程科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檀润华教授介绍了自己建立的一种面向企业产品开发需求的工程创新方法。戴兰宏教授结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工程科学创新实践,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建院理念与学科建设总体思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于工程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持续推进工程科学的繁荣发展,论坛结束以后,本刊编辑部一方面专门整理了首届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各位院士和专家的主题报告,另一方面补充征集了工程科学相关文章,推出“工程科学与工程创新”专刊。其中,蔚文杰、王楠、赵正松以塔科马海峡大桥事故为例,考察了工程失败对工程科学发展的意义,谢晓峰、孙奕韬、柯磊总结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中工艺施工环节的技术与管理等方法创新,张志会对激波管爆轰驱动新方法开创者俞鸿儒院士的工程科学探索进行了案例分析。

“工程科学与工程创新”这组文章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涉及工程科学的各个侧面,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工程科学概念及其在工程创新中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工程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思考,共同推进新时期工程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主持人简介

李伯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和工程史研究。著作有《人工论提纲》(1988)、《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1990)、《工程哲学引论》(2002)、《工程哲学》(合著,2007)、《选择与建构》(2008)、《工程演化论》(合著,2011)、《工程哲学和工程研究之路》(2013)、《工程方法论》(合著,2017)、《工程社会学导论》(第一作者,2010)、《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第一作者,2017)。

贾玉树,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授、装备学院研究员、航天工程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军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军事技术哲学、军事装备哲学研究,著有《和谐的宇宙》(1999)、《科学理论的属性》(2009)、《现代军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2009),《军事技术哲学研究》(2014)、《河北科技哲学30年》(2014),译著《科学哲学》(2007)等。

10.3724/SP.J.1224.2020.00427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院士哲学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菱的哲学
院士速递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现代科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