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探讨
2020-03-14张晓霞
张 晓 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极其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课堂,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说服教育为主,大部分采用老师主讲的理论灌输模式,缺乏打动内心的深层次沟通,很难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提出要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做好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各教育环节、各课程都要发挥作用。
文学既具有审美功能又具有教育功能,文学课教师应发挥文学独特的学科优势,为“立德树人”作出努力。“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毛诗序》称文学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之用,近代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强调文学的政治鼓舞作用。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文学课教学中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属于“潜移默化”式教育。心理实验证明,假如灌输性或诱导性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制。反之,那种无意识的,非硬性的教育,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文学课教学恰有这种优势。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特点,利用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文学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是其他学科取代不了的,文学教育应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与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文学(以下简称“现代文学”)离当代人最近,作品里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与当代人更相通,现代文学里饱含着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人生思考等思想精神资源。现代文学课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挖掘现代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结合文学课程的具体特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培养出有担当、有情怀、有追求的新一代大学生发挥作用。
一、现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与思政教育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爱国情怀,近百年来的现代文学也是如此。百年前的中国,国门被帝国的炮火轰开,民众生活困苦,民族饱受欺凌。知识分子从与西方的对比中感受到了中国的落后,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希望祖国强大。他们宣传民主思想,抨击封建文化,举起五四文学革命的大旗,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其文学创作体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鲁迅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开创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系列创作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药》等都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体现着鲁迅对民族国家命运深沉的思考。“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鲁迅为民族前途战斗到底的精神写照;文学研究会作家们以“为人生而艺术”作为创作宗旨,关注民生疾苦,作品充满着忧患意识;乡土作家们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力透纸背,表达对国民性改造的思考;郁达夫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文坛,看似书写自我的背后,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希望祖国强大的愿望;郭沫若的《女神》诗集传递出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在《炉中煤》中,他将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借此表达浓烈的爱国情怀;闻一多的《红烛》《死水》诗集呈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深沉、激越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茅盾立足现实,关注当下,参与时代思考;沈从文在文学中经营人情人性美,思考和探索重塑民族品德的途径,这些现代作家作品处处闪耀着爱国主义情怀。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忧患、担当、探索等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当代中国仍然需要这些精神。广大青年学子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爱国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文学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探索精神,引导大学生在阅读故事、品味经典中感受爱国情怀,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现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思政教育
“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当下,“人文精神”不可忽略。正如萨顿的新人文主义观念所宣示的那样,人文精神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宗教、哲学、艺术的某些特性的人文主义”[1],人文就是要审视人生,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生命运、人生价值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观照,进行终极意义的追寻。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追求、批判的精神。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当今的大学,存在重理轻文,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培养了不少“精致的实用主义者”。当下,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培养既有专业技术本领又具人文情怀的当代大学生。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诗艺术是心灵的普遍艺术。”[3]刘熙载在《游艺言》中提出:“文,心学也。”[4]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不是文学的目的,而是借助对社会生活的描写来反映人性心理。文学是人学,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人类审视、反思、总结的结晶,是对生命的自我关照,是在传达着一种生命体验,是对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在出海捕鱼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勇气、坚韧、探索、冒险的精神,是全人类需要的精神;《安娜·卡列妮娜》安娜对理想爱情的寻找,对爱情的真诚和大胆体现现代人对爱情的理想;《荷马史诗》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刻画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刻画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英雄,其中的阿喀琉斯勇敢、自私、重友情而又残忍,充分展现出人性的复杂,阿喀琉斯也由此成为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歌德《浮士德》成为经典,是因为主人公的不懈追求的精神,主人公追求知识、爱情、政治、艺术、社会理想,最终在追求的呐喊中倒地而死,这种为理想而呐喊的精神突显了人性的崇高和伟大;柳宗元的《江雪》之所以成为经典传诵,不仅因为它对雪景的描写,更是因为景物中蕴藏着诗人的寂寞高旷。历代文学家们无不注重以文学来传递思想和情操,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大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煅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与情操。
与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资源更丰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在“民主”和“科学”的引导下发生、发展的。现代文学作家有不少是理工科出身,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他们崇尚民主和科学,以文学的形式传播、弘扬现代精神。他们既是现代作家,更是思想者和人道主义者,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感知体验和理性认识,由此而创作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独立和科学精神的心灵情感体现,体现了人性和科学精神的双重觉醒。《狂人日记》的成就,不仅在于独特的日记体,更在于“从来如此,便对吗”所呈现出的强烈叛逆质疑精神;《雷雨》历演不衰,不仅在于透过主人公蘩漪表达出了新女性对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更在于全篇所呈现出的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不幸人生的悲悯情怀;《围城》能打动人,不仅在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群像,更在于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人生万事都像一座围城”。
现代文学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激发文学课的人文活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艺术特色外,还应引导学生理解作家作品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体认和理解生命意识、悲悯意识、人文关怀。课堂教学要强化现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价值的讲授,要强化现代作家作品人物积极性人格力量的精神感染,要将教学的重心从讲授文史知识转向张扬现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三、现代文学中的人生思考与思政教育
价值取向反映一个人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态度。在日益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当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在心里年龄上尚未成熟,需要得到帮助引导从而建立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青年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强调:“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文学以其情感性和审美性决定了它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学是更生动有效的能直抵人心的价值观教育的渠道。高校现代文学课教师要树立育人意识,让文学教育渗透价值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更使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使作家作品传递出的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鲁迅的《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所揭示的阿Q 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病态,将跨越时代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的精神病容。在文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阿Q,了解“精神胜利法”,还要引导大学生思考当下的人生,如“结合当下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对阿Q 精神胜利法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经典带来的启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有许多的领悟:要正视现实和认清自我;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要与时俱进,不能得过且过;要有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要帮助能帮助的人,给他人和社会带去温暖和力量。
老舍的《骆驼祥子》写出了一个强者沉沦的悲剧。刚到城市的祥子浑身充满着青春的力量,祥子善良、健壮、有理想,但数次的失败与打击逐渐击垮了他的意志,祥子走向堕落成了“末路鬼”。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介绍祥子的奋斗直至失败堕落的故事和分析其悲剧原因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祥子的悲剧谈谈怎么追求理想,实现人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人生理想时,学生都会有所触动与反思:如有的学生说在人生的奋斗路上一定会遇到风雨挫折,要把它当作人生必经的部分,迎难而上;有的学生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坚守初心,要守住善良、道德、正义;有的学生说在人生路上要学会辨别和选择,选择对的人、做对的事。
《金锁记》中曹七巧是悲剧的主角。曹七巧为追求金钱,牺牲了青春、锁住了爱欲,熬到“夫死公亡”,分得大笔遗产。但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人,七巧一生没有得到幸福,也使她的儿子和女儿受到牵连。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感受作品的独特风格外,还可引导学生结合作品谈谈给自己人生的启示,带领学生感悟人生:有钱不一定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要学会抵制诱惑和欲望;由此,把文学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结合起来。
《青春之歌》是一部青春的赞歌。青年大学生卢嘉川关注社会民生和民族前途,坚定走革命的道路;革命者林红经受了敌人一次次的严刑拷打,哪怕在失去丈夫之后,在监狱中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刻苦认真地学习,最后大义凛然走向刑场;林道静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在重重打击挫折面前,从未放弃前行,经受住了“暴风雨”洗礼考验,在追求理想中使自己得到更大进步,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青春之歌》有激情、有血泪,更有将个人奋斗与民族解放融为一体的勇气与豪情。这些精神对当今的大学生们仍是一笔无价的财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只有跟上了时代的节拍,才能无愧于青春,无悔于这个时代。
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其作品传递价值理念、人生思考,挖掘这些作家作品的价值理念和人生思考并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以及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文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立人”作用。
四、结语
关于现代文学教学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思考对于其他的文学类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都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途径。文学尤其是文学经典所描述的生活与人性,往往是超越于时代的生活与人性,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明白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体现人生的意义。高校文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学中的精神思想元素并渗透到教学中,用文学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唤醒和激励青年学生,使他们在新的时代里不懈努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