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2020-03-14韩明秀
韩明秀
摘 要: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教学质量,依据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本文分析小学语文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人文素养和发展综合能力,情感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情感进行综合设计,全面推动情感教育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丰富了情感世界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情感教育的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引导小学生更好的观察和体验生活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入情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情感教育是语文这类人文类学科的独特性所在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感性色彩,强调教师的情感教育必须以尊重、引导和人文的观点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情感因子的积极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基本内容深入到情感激发和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深度挖掘教材情感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设计和准备工作,发挥以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
例如,小学生处于一个思维塑造和情感激发的黄金阶段,语文教师必须精确把握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联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像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荔枝》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设计如下:同学们通过阅读全文对“母亲”这一形象有何看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和展示,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教学可以提升个人素养获得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开阔情感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语文生活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属于人的心理体科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语文作文一门语言学科不仅仅具有内容丰富生活化的特征,还要求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深入生活学习实际进行体验和感受,鼓励小学生利用个性化的思维和多元的表达技巧来传达真实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资源有计划进行生活化教学,在熟悉的教学氛围中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优化语文课堂。
例如,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情感的培养目标。像在小学语文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通俗的语言概括核心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光着脚丫被冻死在路上,借助飘落的雪、寒冷的天气进行烘托渲染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提出倡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乞丐、需要帮助的人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得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充满温情突出情感教学价值。
三、找准语文文章情感要素,启发学生思维唤起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都经过专家的反复推敲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所在进行有效教学,找到情感抒发的切入点启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发挥思维引导作用,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情感共鸣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学习体验。合理安排语文教学内容需要挑选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应用情感教育指导理念,不断丰富和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融入真、善、美内容引发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情感教学方式打造趣味人文高效课堂。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阅读文本是传递情感和启发思维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需要加强研究在备课环节进行问题设计和科学教學,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感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像在小学语文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形象直观化的教学中小学生会明白故事的寓意是:要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困难时必须忍耐、追求和不惧怕失败,加强小学生情感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经过了实践检验,真正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5):61.
[2] 田蓉.浅谈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学,201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