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2020-03-14顾峰
顾峰
摘 要:信息技术是时代变革的新产物,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教学新面貌,而将其应用到教学领域,能在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创造更具个性化的教学氛围,并使学生更快的投入到知识的汲取中,从生理和心理上全面接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化繁为简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学界越来越关注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结合在一起,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调动起来,让原本索然无味的课堂环境变得精彩纷呈,但是面对新的教学工具,也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将其价值发挥出来,让数学课堂不仅好玩有趣,更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巧用信息技术,吸引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兴趣——快乐学习心态的产生取决于课程模式的开展,单单靠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课堂互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而计算机集声音、视频、画面、色彩为一体,能够给予学生新的学习体验,所以一堂充满趣味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数学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除对课堂的紧张感。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垂线与平行线》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不同形式的线,如斑马线、车灯照射的光线、笔直的公路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线都是什么线?是直线?还是线段?还是射线呢?当学生回答出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叫做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并用多媒体迅速地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学生快速分辨。最后,分别给出不同的线,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生活场景的画面展示,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吸引过来,而且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能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清晰明了的展示出来。
二、妙用信息技术,化繁为简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数学学习相比较其他科目也就更显枯燥了,小学生本身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就有莫名的排斥,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拓宽了课堂容量,缩短了空间、时间差,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面对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通过课件来展示,能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对数学的认知,开拓思维,获得新的思考方法。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并让学生计算该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动画的形式将该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此時,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整个课堂陷入沉思中,面对学生疑惑,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平行四边形的左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到剩下的梯形的右边,这样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学生看到这样的动画展示,会惊叹数学的神奇,学习兴趣也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
将多媒体运用到数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中,将课堂知识由难变易,由浅到深,层层渗透,层层递进,逐项突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善用信息技术,化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空洞,而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显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他们应该通过更加愉快的方式在良好的心情状态下获得知识,并且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发现时,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会变得更敏捷,对数学认识更加灵敏,使课堂真正实现“乐学”。
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首先,多媒体上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小旗,看一看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之后,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长方形”。这时,教师若有所思地说:“大家再想一想,会不会是其他图形呢?”只见,多媒体中的小红旗快速的旋转起来,这时便会有学生惊奇地说“还可以是圆柱形的”。此时课堂的氛围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被调动起来,答案引出后,教师进一步展示其他圆柱形物品,让学生看一看哪些是圆柱形状的,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柱形的物品,并拿来实体的圆柱体和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感觉一下,圆柱的面和长方体的面有什么不一样?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讨论表达的欲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这样会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心理,逐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帮助课堂更加积极的开展探究活动。
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枯燥授课方式来说,可以让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融入学习情景中,以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来丰富自己。同时将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且还要将其教育价值发挥出来,引领数学课堂质量的发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田丽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68-69.
[2]袁荣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