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2020-03-14詹仰
詹仰
摘 要: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的全新的力量。他们的电影作品屡屡获奖,其影片更多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讲述那些有追求有情感却迷失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本文首先对六代导演“平民化”审美风格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特质进行探索,最后就“平民化”的审美风格及对纪实美学的新突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贾樟柯;第六代导演;“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表现手法,也不关乎沉重的历史故事,他们站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视角,表现现实生活,朴素的表达人文主义情怀,沉着的表现小人物的快乐和坚韧的生活态度,体现一种与现实对话的纪实美学,记录现实是六代导演作品的准则,总结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的特点,分析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和平民风格,探索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规律,能够有效的把握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丰富电影纪实美学的内容,弘扬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第六代导演“平民化”审美风格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成因
首先是第六代导演所处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给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达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改革红利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再为了温饱而伤神,并逐渐开始寻求精神层次的消费,种种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娱乐事业的飞速发展,其中就包括了电影行业,電影行业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改革开放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群体。改革开放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的变革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眼花缭乱,更多人面对社会的变革惊慌失措,他们即将要退出时代的舞台,为了不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他们顶住强烈的失落感涌入城市,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寻找梦想,一部分人快速的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脚步,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但是更多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只能在城市里过着底层的生活,为了生活而自食其力,成为在城市的边缘顽强生存的弱势群体。虽说这些都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但也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电影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伟大的艺术,不正是要反映这些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平凡普通的面貌吗?
最后,第五代导演在电影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给六代导演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寻找不一样的素材融入到电影当中。第五代导演在摒弃传统变革求新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表现形式的电影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抒情刻画强烈沉重的人文理念,对中国电影带来了前所未见的震撼和变革,他们渴望实现自身的突破,让自己的电影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表现历史、展现社会风貌的过程中努力与世界接轨。在这样的情况下,第六代导演挖掘和塑造社会底层的平民故事,在关注现实和民生问题的环境中迎合了新时期的电影市场和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他们顶住五代导演带来的巨大压力,最终在电影行业脱颖而出,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更加贴近生活的电影作品[1]。
二、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特质
第六代导演的思想成长到成熟在八九十年代,他们有着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更多的从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其一,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导致了更多成长中的困惑,他们处在文化思想转型时期,更多地表现为迷惘和躁动的青春,他们在踏上电影之路之前已经对生活有了自己的体验,这就为他们的电影理念突破五代导演的束缚奠定了基础,他们更多的关注,像自己一样的县城少年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银幕上,去追求梦想和理想的生活,他们更倾向于表现自己和身边的故事,讲述平民化的艺术,于是第六代导演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走上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其二,命运多舛的拍摄过程让六代导演顽强生长。相对于五代导演的生逢其时,六代导演则只能在没有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野蛮生长,这也造就了六代导演的短片拍摄经历,例如导演贾樟柯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整部短片中演员和制作人员都是自己的同学,而其后续的作品《小武》,拍摄成本低,制作规模小,在讲述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偷经历的友情、亲情、爱情的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北方小县城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其镜头,我们能够感受到第六代导演寒酸和落魄的环境和条件,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纪实的风格来表现个体的行为,甚至由于电影所表现的现实风格,涉及到一些非主流的文化道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封杀,他们导演制片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但更是这样才体现出了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2]。
三、对纪实美学的新突破——“平民化”审美风格
第六代导演在创作初期更多的是变现自己的生活体验,电影作品更多的将是身边的故事。从90年代开始,他们将视角转向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例如《小山回家》《小武》和《十七岁的单车》等影片开始表现社会的现状,关注的更多是为生存而忙碌奔波的个体,表现出平民化的审美倾向。以平民的视角审视主角身边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真实的人生,记载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记录当代中国的变革和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边缘群体,倡导朴素的人文精神,塑造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努力生存却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的“小人物”形象,从真诚的写实手法到极端的现实主义表现,往往给人内心的触碰和感染,让人们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冷酷的纪实风格中感受温情和一颗对待生活火热的心,对普通人表达的最高的敬意,折射出当代社会最普遍的社会群体的生活,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实现了纪实美学的新突破[3]。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摒弃了浮躁和功利,更多的表现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生活,他们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朝气,带领我们在影片中寻找那些珍贵的的、久违的美好,让我们感受精神上的共鸣,获得温暖而真实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李玟, 牛绿林.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艺术实践[J]. 东南传播, 2018, 000(006):46-47.
[2]陈旭光. “新力量”导演与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兼及“新力量”导演走向世界的思考[J]. 电影艺术, 2019, 386(03):65-71.
[3]梁瑾. 论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以《三峡好人》为例[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 000(006):P.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