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有条南京路

2020-03-13徐礼媛

商业文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租界商业上海

徐礼媛

上海,南京路,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来自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游客或者商人第一次到上海后,最不会错过的地方就是这里了。从上海开埠,到改革开放,百多年来,南京路一直都被称作“中华第一商街”,此处凝结了中国商业的精华,尽显中外商事的魅力。

路分东西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它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横跨静安、黄浦两区,全长5.5公里,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1945年,国民政府从列强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后将南京路改名南京东路,静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故广义的南京路包括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中的两个:南京东路与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包括南京路步行街)主要是平价商业区和旅游区;而南京西路(包括静安寺地区)则是中国商铺租金最高也是全上海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以奢侈品和高端个性消费为主。狭义的南京路即1945年以前的南京路则专指今天的南京东路。

南京西路则是今天的上海最顶级的商业街区。老上海南京路的四大百货公司创亚洲百货业无数先河:最早在百货公司使用自动扶梯,最早在百货公司使用空调系统最早开具收据,最早服务人员著统一制服,最早将百货公司与其他餐饮 影院、赌场、杂耍场等业态融为一体等待。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里是万商云集的宝地,是上海对外开放窗口 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

两侧商厦鳞次栉比,繁华异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介福商厦、华联商厦、广电大厦、轻工大厦、上海商城、锦沧文华大酒店等,现代化的大型、高层建筑使南京路更加绮丽繁华。《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京东路东起外滩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599米。其中河南中路以西部分为步行街。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素有“十里南京路,一个步行街”的称号,路旁遍布着各种上海老字号商店及商城。每到节假日这里总是人头攒动,一片热闹繁华之景。南京东路可以直到著名的景点外滩,可以看黄浦江外滩全景,钟楼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环球金融中心等。

南京西路名起于静安寺,原名静安寺路,始建于1860年代。1862年租界政府为了方便军队抵达太平军前线 以越界筑路的方式,将花园弄(即如今的南京东路)向西延伸,穿过泥城浜(当时租界边界,现西藏中路),直通静安寺,与同为越界筑路的徐家汇路(后称梅格路,现华山路)接通。这段新开辟的道路以静安寺前著名的涌泉,取名涌泉路,又名静安寺路。

南京西路大部分路段至今仍然基本保持租界时代大约20米的路幅,绿化良好,只有西康路和铜仁路间的一小段在1954年修建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馆)时拓宽,这一段铺设彩色人行道板。该路仍是上海绿化较好的马路之一,东端是由跑马厅改建的人民公园,西端是由万国公墓改建的静安公园。虽然南侧建成了延安高架路,该路仍是上海东西交通干道之一,有20余条公交线路途经该路,两侧各种机构众多,同时也是文化当中的一部分。

如今的上海南京西路是被称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的西半部,跨黄浦、静安两区。精华段都集中于静安区,东起成都北路,西迄延安西路,全长2933米,穿越静安寺闹市地区,横贯静安全境。拥有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龙镇所形成的“金三角”与会德丰广场、越洋广场、嘉里二期等组成的“金五星”交相辉映;同时还坐落着众多名特商店,汇全区商业之精华。静安南京西路商圈所聚集的知名品牌高达1200多个,国际品牌就有750多个,而且90%以上的顶级品牌都在这里开有旗舰店或专卖店,因而南京西路是当今沪上最高档的购物场所。

光辉岁月

100多年以前,南京路还是一条小路,后来殖民者为了扩大租界范围修建跑马场,强占了80多亩地皮,建成了内是花园,外是跑马场的娱乐场所。南京路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国人也称“花园弄堂”,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1862年再次向西延伸至西藏路。1865年后,殖民者在扩建该路的同时正式命名为南京路,以后南京路由东向西不断延伸扩展,马路两旁的商业街也随之不断兴建,商业就此开始繁荣起来。1908年3月,通行有轨电车。1945年南京路更名为南京东路。1953年南京东路拆除原有轨电车而铺设的路面,改铺混凝土路面,并保留部分无轨电车作为观光车使用。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沿路陆续有英资开设福利公司、惠罗公司、泰兴公司(今连卡佛)和汇司公司,合称为前四大公司或老四大公司;而侨资开设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则合称后四大公司。此外还有宝大祥、老介福、亨达利钟表、恒源祥、张小泉、老凤祥等专业特色店铺进驻。这里是万商云集的寸金宝地 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因此有了“十里洋场”这一美称。

大型绸布商店有“老介福”,开设于1860年,久享盛誉,还有“协大祥”、“宝大祥”、“富丽”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名店。金店有著名的“老凤祥”; 钟表店有“亨得利”;眼镜商店有“吴良材”;剪刀店有“张小泉”;“国华”和“景德镇”两家瓷器商店经营各地名瓷上千种;中艺绣品商店以经营苏、湘、粤、蜀、瓯五大名绣为主。此外,南京路上还有“摩士达”、“真维斯”、“凯瑟琳”、“马狮龙”、“第一八佰伴”、名店广场等专营或兼营进口服装的商店。“开开公司”堪称“羊毛衫总汇”;“中华”、“华东”、“蓝棠”等名店,亦都是上海皮鞋行业的佼佼者。

南京路作为上海最著名的商业街,解放前曾为全球三大顶级商业街。其中的四大环球百货:永安公司、先施公司(上海时装公司)、新新公司(第一食品商店)、大新公司(市百一店)共同创下亚洲百货业无数先河。包括第一个使用自动扶梯;第一个在百货公司设空中花园;第一个将杂耍场、魔术表演、赌场、咖啡厅 顶级餐厅、茶室甚至于酒店和服务式公寓和百货公司融为一体的业态 是第一个使用空调系统、第一个售货人员采用统一制服、第一个开据发票、第一个开始展开质量保证期制度等售后服务。由于新兴商业的激烈竞争,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南京路商业街调整商品经营策略,定位为中高档商业街,消费客源以外地游客与本地中老年人为主,与本地时尚年轻人喜爱的淮海路商业街形成互补。

五光十色的商品和流派纷呈的文化,交织出南京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京路的繁荣是商业和文化娱乐活动相互促进的结果。早期的跑马场、抛球场都是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每至春秋赛马,观者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厥状如狂”,尤其青年士女“看者如堵”。

19世纪60年代,南京路新花园旁开设一洞天茶楼,三层杰阁,是观看“宝马香车”和欣赏“笙歌夜谱霓裳曲”的好去处。清末民初,在租界繁华之处,有不少歌舞娱乐场所。舞厅内有歌星伴唱,以舞为主,南京路、西藏路北侧的黑猫舞场是上海第一个有中国舞女的营业性舞厅;另有一类茶楼里的演唱,如-乐天茶馆有唱曲者挂牌演唱,属清唱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民国以来南京路上大量兴办各类游乐场。1914年,在新新舞台屋顶创办上海第一家游乐场“楼外楼”,有说书、杂耍、滩簧等节目,还举办兰花会、菊花山、梅花集等花展。

1917年初,先施公司在屋顶开设先施花园,演唱戏曲和歌曲,因游客踊跃,又将四楼北部及以上部分增辟为游乐场,真正做到了“集衣、食住、玩、消费为一楼”。1918年永安公司开设游乐场,以后又增设溜冰场、影剧院、舞厅等。同年,新世界在原址对面创办北部游乐场,设大剧场、说书场、布篷献艺场、自由厅和跑驴场。1927年,新新公司也开办屋顶花园游乐场,并在五楼创建全国第一个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凯旋电台”,播出新闻、广告、商情、音乐等。电台四周用玻璃装饰,玲珑剔透,俗称“玻璃电台”,大做广告,促进销售。1936年,大新公司在四楼开设书画部,展览名家作品。五搂设舞厅。从六楼至十楼及屋顶为游乐场,内有戏马台、银河桥、垂虹径、万花棚等景点,号称天台十六景;还设有剧场8个,座位2000馀个,每日游客近万人。不久,新世界游乐场在三楼开办高乐歌场,集群芳会唱、京剧彩排和时代歌曲于一炉。南京路上的各家游乐场还经常举办花卉、盆景、书画、灯彩等展览。1933年,大光明电影院改建竣工,设施豪华,号为远东第一。时人有诗形容:锦绣丹青终不如,霓虹绝胜上河图。人潮十里南京路,正是华灯月上初。

沪上往事

南京路成长为“中华第一商街”的过程当由上海城市商业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开埠以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兴起和租界物质文明的进步对当时上海新商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上海开埠前后的二三十年里,城市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县城南北两端,当时的上海县已有南北两市之称。其中南市是指西安城城廓的大东门、小东门至大南门附近。这里的商业活动以埠际贸易为主,按行业分类集中在同一条街上,主要交易豆麦合土产杂货。由于众多同行业店铺聚集,所以街道往往以行业名称来命名,如豆市街、或瓜弄、菜市街、竹行弄、火腿弄、面筋弄等等,这些街名至今仍在沿用。

虽则店多成市,但市面并不兴旺,当时人描述说:“ 南市各业交 易以上半日为限,至午后则无所事事矣……偶自午后过南市一带,但见各行虚坐一二学徒照应店面。” 这是因为當时商家交易的货物大多由民船转运,需候潮水开船,货主往往上午成交,下午装船,晚间再候潮水出港,而一般日常用品的销售主要局限在县城内,以后逐渐发 展到东南城外,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各业因见有利可图,纷纷以余地出租,造 屋及肆,逐至城中几无隙地”。南市的城市商业才具有一定的规模,出现陆上百货山积、车马如织、人声喧哗,江中桅杆如林、舟揖繁忙的热闹景象,当时中外贸易的进 出口货物也有不少在这里转运。

旧时上海县之北市在苏州河南岸老闸到新闸一带,往来于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船舶大多在此停泊,因而兴起集市、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当时有“老闸市”和“ 新闸市”之分,后人合称为北市 , 北市的繁荣程度最初不如南市,后来逐渐有超出之势 。南北两市商业活动上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 ,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正的民族风格 。

西方殖民者在县城北面建立了租界后,近代新式商业在租界内悄然兴起,位于租界中心地带的南京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式商业比较集中的所在。而在租界建立以前,上海县城北面除了部分是农田以外,“余则界湿之地,溪涧纵横”,黄浦江畔的外滩 只有一条泥泞的纤道,江潮上涨时则完全没入水中,夏日的傍晚外国侨民能在滩地上乘牛车兜风已是难得的乐事。然而开埠后仅仅二十余年,县城北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侨民们在东方的田园风光中建筑了许多西洋建筑群,在吁陌之间开辟了宽敞的道路。依照清政府《屯上海土地章程》,租界当局最初修筑了从黄浦江边自东向西的通江大道 (即今北京东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 ), 宽度都在二丈到二丈五尺之间,从苏州河到洋径洪南北之间也筑成了道路,宽度虽然狭窄了一些,但道路的数量更 多,这些道路或是取昔日的曲径改直拓宽,或是填旧洪而成新路。租界内的道路与县城中狭小曲折的街巷相比,在当时可称得上坦途了。

1865年,租界工部局对其内道路统一规划命名,凡东西向者多取中国大城市之名,南北向者多取中华省份之名,形成了一个二十余条易识易行的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络,而位于租界中心的南京路成为这个交通网中最重要的主干道。据当时记载:“自小东门吊桥外,北而西,延襄十余里……洋楼耸崎,高入云宵……其中衙街弄巷,纵横交错,久于其地者,亦易迷所向,街路甚宽广,可容三四马车并行,地上碎石铺平,虽 久雨无泥捉之患。”

如此一来,上海县城北面宛如出现了一座新的城镇 , 有人论及当时租界的繁荣时说:“租界内康庄如砒,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耸立,烟突如林。人夜则灯火辉煌,明日白昼。”随着旧中国日益倒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租界日盛,南市日衰”的趋势更加明显,原来作为东南重镇的上海县城已是局促一隅、形势凋敝,与租界相比,“城内灯火几同黑暗世界,明晦悬殊,未免相形见细也”。以致“稍挟资本之商贾皆舍而弗顾也”。至清末民初,上海县城已是“仓无积谷,库无储金,富至巨商,皆在城外”。

租界与县城之间的近代物质文明发展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地商业的发展,而城市商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周边人口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上的不匀衡,又反过来更进一步加剧了两地商业发展程度上的距离。上海租界里外国侨民的人数始终有限。1845年外国侨民仅五百人,1865 年上升到三千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到抗日战争前夕也不过五万余人,尽管他们大多数属于富有阶层,但毕竟人口不多,购买力有限,因此租界商业繁荣还是依靠大量的华人支持。

众所周知,近代上海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在世界城市人口发展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1845年上海开埠以前县城人口仅二十余万,1915年上升到二百万,1930年再 次突破三百万,1937年初达到了三百八十五万,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已突破了四百万大关。从租界方面来看,1865年上海道台允许华人入居租界,华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而形成了华洋杂居。当年英租界人口上升到二万余人,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1865年公共租界人口增加到十万,清末则达到五十万,1830年更突破了一百万,加上法租界共为“百五十余万,相当于上海人口总数的一半又多”。公共租界经扩大后 的面积为22.6平方公里,法租界为10.29平方公里,两租界合计为32.89平方公里,19 30年租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南京路所处的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十万人,是上海全市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同时,租界以其特殊地位在频繁的战乱年代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战乱地区有不少富有者避入租界,更促使社会财富向上海集中,形成所谓全国财富集于东南,东南财富系于上海的财富高度集中的状况,据估计在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全国流通货币约有六分之一集中在上海,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为城市商业所吸引的。

商业博兴

南京路商业街的发展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中叶到八十年代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商店以洋行和京广杂货店为主。早期的洋行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兼营普通商业 。

上海开埠后,广 州通货进口量减少,洋行转向上海发展。1843年上海洋行仅11家,1854 年上升到20家,1860年就超过了200家,比较著名的有:英商怡和、仁记、老 宝顺、泰和、义记、老沙逊、公平、元芳等;美商旗晶、丰裕、协隆等;法商百司、永兴;德商瑞记、鲁麟、美最时等以及瑞士商华嘉、荷兰商好时、意大利商安和等等。这些洋行最初大多开设在黄浦江边,也有一些开设在南京路上或在那里设立了分店,此外也有一些广东商人随洋行之后来到上海,在南京路宝善街一带开设零售店,经营进出口洋货和广东手工艺品,当时称为广货店,不久专营本地手工业品和苏杭产品 的京货店也在南京路上纷纷设立,并兼营进口洋货。广货店和京货店经营的洋货有洋布、洋油、洋灯、洋皂、洋袜、洋火、洋线和洋伞等数十种。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南京路上比较有名的广货店有老悅生、乾亨、有彰、有隆等字号、京货店有德同徉、同春祥、兴昌祥、金昌盛、恒昌等商号。以后商店销售的洋货品 种扩大到洋酒、罐头、玻璃器皿、呢绒、自鸣钟等高档商品,这类商店被称为洋广杂货店或洋杂货店,实际上已是近代百货商业的雏形。洋广杂货店和华洋杂货店在南京路、界路 (今河南中路) 、棋盘街、广东路一带尤为集中,如著名的“何家铺子”在南 京路上就开设了何瑞丰、何保丰、保兆丰、何丰等数家。洋行也在南京路上开设了各种专业商店,其中最著名的是亨达利,“专售时辰寒暑风雨各式钟表、箫鼓丝弦、八 音琴、显微镜、救命肚带及一切要货,名目繁多”。在众多的洋货中,以洋布、洋酒、洋烛、洋皂、洋火等“五洋”商品的销量为最大,由此衍生出专业经营的清洋布店和烟杂店。1860年南京路上的清洋布店已有恒大、大丰、增泰、萃昌顺、成德丰等数 家,至七十年代后逐渐增多,而且营业获利甚丰。到八十年代初,清洋布店和杂货店 已各有数十家。在这些商店发展的基础上,南京路具有了商业街的雏形。

随着日用工业品逐步进入市场,南京路商业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商店如雨 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一些原来开设在别处的商店也纷纷迁入南京路或在南京路上开设 了分店。由于顾客的消费层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京路上的商店特别注重销售商品的档次和质量,逐渐兴起了一批上海最有名的特色店和名店,如专门经营绸缎布匹的老介福、协大祥、宝大祥 (后两家和南市的信大祥合称为上海“三大祥”) , 最早专营女代眼装的朋街、鸿翔,专营鞋帽的中华、天禄、盛锡福、小花园等,专营钟表的亨 达利、亨得利、大光明等,专营眼镜的吴良材、茂昌,专营景德镇瓷器的国华陶瓷店 , 专营南北干货的三阳、邵万生、天福等,此外还有一批独家经营的名店,如张小泉刀剪店、王星记扇庄和前店后工场的南洋衫袜店、乐源昌铜锡五金店和老凤祥、袭天宝银楼等等。名店云集,南京路成了一条荟萃上海商业精华的繁荣商街。

民国成立到抗战前夕,上海的商业发展更加迅速,南京路商业街进入了以环球百货业和厂设门市部发展为主的第三阶段。上海的百货行业首先是外国侨民开创,最初洋商在南京路上设立了惠罗、泰兴、福利等较大的百货商场,这些商店集吃、穿、用各种商品于一店,按类别设专门的部门或柜台销售,在西方国家被称为“部门商店” (Depart store)商业史上被称为“第一次零售商业革命”。这种经营方式最早始于法国,十九世纪后期风行于欧美,随后也随外商资本进入上海南京路。继外商在南京路开设百货店后,华商也陆续投资百货行业,到二十世纪初,百货业已经成为上海商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华商经营的特大型百货商店以先施公司为翘楚,以后又有永安、丽华、新世界、新新、大新、中国国货公司等先后开业。其中犹以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四家规模最大,并称上海四大公司。集百货、餐饮、娱乐等业于一处,一直在老上海市民中有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部分生产名牌国货商品的工厂也陆续在南京路上开设了门市部和发行所,直接销售本厂产品,如近代著名企业冠生园食品公司、泰康罐头食品公司、三友实业社、家庭工业社、三星棉织厂、无敌香皂厂、勤丰染织厂、新光内衣厂、飞轮线厂等一批国货工厂都先后在南京路上设立了门市部或发行所。据记载,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南京路上共有外国洋行16家、华洋杂货店27家、清洋布店93家、绸缎店20家、呢绒西服店12家、鞋帽店14家、钟表店13家、眼镜店7家、银楼14家、珠宝玉器店6家及其他如药店、客伐、浴池、酒楼、饭店共有数百家之多。

到三十年代初期,南京路作为商业街已经基本定型,其中风格迥异的中外建筑群、五 光十色的橱窗陈列、五彩缤纷的商品广告、流光溢彩的霓红灯使得南京路成为上海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也使上海有了“东方巴黎 ”之称。南京路的繁荣不仅源于租界物质文明的进步,在更大程度上是众多的中国商人积极经营的结果。中国商家在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明的同时,仍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一条在融合中外商业文化基础上开拓民族商业活动的道路。

文化特质

商业文化是构成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上海作为工商业城市来说,历史并不悠久,但是从上海地区来说,文化渊源则相当长远,在古代先是属于吴越文化的范围,后来又淹浸于苏扬文化,至近代又因大量移民的涌入而受到欧风美雨和各地文化的影 响。近代上海的外国侨民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等四十几个国家,国内移民来自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边远地区外,几乎包括全国东西南北十几个省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将各地不同的消费生活习惯和商业文化带进上海,从而使得上海的商业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南京路商业街上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从南京路的商业建筑来看,与上海其地方相比,更体现中外风格的融合,既有典型的欧洲式建筑,又有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西合璧风格或有意逆反西方影响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放后南京路上存留的建筑大多数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建造的,上海在解放前共建成48幢高层建筑,其中有三十多幢座落在南京路及其附近的外滩边,如南京路东端 的沙逊大厦和汇中饭店,中部的惠罗、福利百货公司等以及大陆商场,西端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洋建筑,或是吸收了罗马古典主义建筑特色或是欧洲早期现代派风格,或是美式近代建筑,但在建筑物内部的装饰艺术又分别融进了东方或中国的民族色彩。如先施、永安等百货公司都在建筑物顶部仿照中国传统的庭院式花园布局建造屋顶花园,园中亭台楼阁、花石假山布置得十分精巧,大新公司的书画部也刻意追求中国传统书院的艺术格调,布置成书画室,还特意聘请当时沪上有名的书画家坐堂为顾客当堂挥毫题诗或泼墨作画。

南京路上的其他建筑物如三阳、邵万生、夭福等南货店、广生行、四川商店、汪裕記茶庄等则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往往是以西式格调为主的建筑,再从二楼以上配饰中式的临街长轩和雕花木窗,体现出了中国江南建筑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又如全羽春、五云日升楼茶楼以及一些典当行等则完全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座落在浙江路上的五云日升楼,楼高三层,采用重馆屋顶、飞婚斗拱、明轩环楼,配上木格长窗,廊宇之间以宁波式雕花木格明窗和月洞式挂漏相隔,临街是朱漆木栏杆的斜靠长椅茶客可一边品茗一边倚栏俯视南京孔马车水马龙的街景。整座建筑物除了大门和门兜部分采用西方建筑的格调以外,完全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总体上讲,当时南京路商业建筑在传统的基础上普遍接受了西洋近代建筑的影响。尽管这些商业建筑形式多样,而且是陆陆续续建成的,但它给人以一种十分统一协调的感觉,一种典型的商业街的整体感觉,其特点还在于对门面装瑛非常讲究,比前一阶段更加注重华丽,在表现上更加细腻,强调突出商品陈列,同时在建筑设计的平面布局、细部处理和建筑结构上都运用或部分运用了近代西洋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从而使得南京路的商业建筑显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也许正是体现了近代上海所特有的一种海派风格 。

南京路上的商店在商品陈列等方面也程度不同的吸收了中外商业文化的精华。1918年永安公司落成开业时,仿照外国百货商店在商场大楼的底层沿街设立了大面积的玻璃 橱窗 , 首开上海商店中以大型玻璃橱窗陈列商品的风气。1934 年大新公司开业时,在商场底层三面临街处共设立了十九个大型玻璃窗,成为当时上海大型玻璃橱窗最多的商场。在这些橱窗里分门别类地陈列出公司销售的商品,并且经过艺术性布置,配以不同的图案作背景烘托,使每一个橱窗都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图画,吸引路人驻足观看。这种商品陈列方式缩小了商品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商品宣传的效果,也同时增强了商业街的整体美感和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一些旧式商店在商品陈列上虽然还是采用曲尺型的木柜台把顾客和商品隔开,以防商品受损。为了弥补顾客对商 品直观的不足,商家又在沿街挂起各式店招牌牙边彩旗,上面用苍劲的书法写出店名 或主要经营商品名称,继而演变成兼用中国或西洋绘画技法绘制的商业广告以招徕顾客。以店招和各式彩画为主的商业广告在白天效果非常好,既有醒目引人的画面,又有含义隽永的广告语,而在入夜以后,南京路上则开始演绎“上海是座不夜城”的传奇!各式闪烁不停的霓虹灯组成绚烂耀眼、璀璨夺目的光影世界,成为又一种吸引游人的街头文化景观。

三十年代南京路商店的经营也突破了传统格局,四大公司不仅集吃、穿、用商品于一店,而且还把戏剧、音乐等文化艺术和娱乐游艺引进了商场,如先施公司附设的先施乐园、弹子房、游艺场,永安公司附设的七重天舞厅、天韵楼娱乐场和屋顶花园,新新公司附设的新新第一楼都在沪上名盛一时,以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京剧、沪剧、越剧等地方戏剧、评弹、相声、独角戏等曲艺形式以及电影、魔术、杂技等艺术节目吸引顾客,为商场聚集人气。此外,四大公司还把当时的一些科技和生产内容引进了店堂,如大新公司在商场铺面安装了上海唯一的电动扶梯,在地下商场配置了电动制饼机,每隔七秒钟就能烘制一个冠以吉祥名称的多福饼,这两项装置一时人人称奇,欲一试为快。又如永安公司把工厂里生产牙膏、香皂等小商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引进铺面商场,并把部分产品作为礼品赠送给一旁观看的顾客。

通过商家的不断努力,南京路形成了新颖而又多样的商业文化,不仅是上海最大的购物中心,而且还成了沪上的旅游观光胜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路一直随着时代变迁的脚步而不停发展,新的商厦群体及宾馆拔地而起,大型商厦与百年老店、名店、特色商店交错林立,互为衬托。如今,外滩至河南中路形成以旅馆、休闲及精品物为主的“海上情怀”区,河南中路至西藏中路建成以大众购物为主的“都市时尚”区,西藏中路至成都路构筑文化娱乐为主的“明日之约”区,步行街范围将进一步拓展……据统计,2018年南京路商圈客流量达到1.5亿人次以上,周边商厦群内名品荟萃、琳琅满目。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进口的名牌商品,不下数十万种。

观中华第一商界,我们可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街在某种程度又是城市社会生活和文明进程的缩影,商业文化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南京路,它既不保守,又不断创新,不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不断地以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继往开来,以兼容并蓄的理念推陈出新,因此,南京路的文化特质可以说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是近现代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最具文化特质的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租界商业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欢乐上海迪士尼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