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民族工艺品营销渠道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13魏婷婷
魏婷婷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一、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业态,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还将为实现文化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为此,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了全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激活数量巨大、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存量,有效增强了文化产业活力,[2]推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3]。如何在政策指导下推行和发展好“互联网+民族文化产业”是当前我省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基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典型性考虑,笔者以卡拉村为个案探讨“互联网+民族工艺品”产业营销模式,在充分肯定其成效的基础上,找出“互联网+民族工艺品”产业营销中出现的弊端并提出可行性策略,对于加快该村产业振兴之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卡拉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新媒体宣传渠道增多
互联网的普及衍生了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营造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消费方式,满足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时代需求,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也能“心怀天下”。反观卡拉民族工艺品在众多文化新媒体平台得到不同程度地宣传,如百度、搜狐等科普类站点对该村文化资讯报到较为丰富,另外在相关旅游微信公众平台也有过专题宣传。2019年国庆前夕黔东南微视台对卡拉特色民族工艺品进行了一期专题采访;2020年“5.1”前夕丹寨县主持了贵州省促进旅游消费仪式,为当地节庆宣传做足了准备工作,对卡拉村的民族工艺品营销和旅游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化新媒体在卡拉民族文化推广中表现出非凡的时代强音。
(二)文化辐射提升村落知名度
近年来文化消费逐渐演变为时代消费的先导,消费者在选择游览地、购买纪念品的同时越发重视其文化属性,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追求。众所周知,丹寨县拥有苗族蜡染、石桥古法造纸、“贾理”、苗族服饰等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且知名度高,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首选。卡拉村位于丹寨县境内,区域文化辐射效益明显。卡拉村凭借鸟笼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打造成为区域内知名的民族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工艺品成就了卡拉村民族文化经济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初步发展形态,民族文化经济与旅游业又反哺了当地民族群众。
(三)文旅融合促进产业经济增长
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产力首先在形成新组合,文化生产的价值链和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正在不断更新[4],这一组合形式首先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上。2014年万达集团牵手贵州丹寨首创“企业包县”扶贫模式,打造了一个集全县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为一体、旅游功能齐全的万达小镇。卡拉村临近万达小镇,地缘辐射性强,凭借特色资源优势跻身该县旅游业发展的前列,加之国家扶贫政策的持续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变革,社会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提升了社会消费水平,带动了卡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三、卡拉“互联网+民族工艺品”营销弊端
(一)互联网营销渠道不成熟
互联网营销渠道可以看作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为自身利益而进行有偿交互的介质场所。从经济学视角看卡拉村民族工艺品网络营销投资效益低,民族工艺品成交额度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市场分散性强;从管理学视角看卡拉民族工艺品销售渠道复杂,多种销售渠道并存,互联网营销应用不成体系,产业间存在竞争摩擦,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经调查发现,卡拉鸟笼主要销售渠道为淘宝网,同时有多家店主经营,虽然店铺总体评价偏好,但是在服务态度、描述相符、物流服务上的评分均低于同行业水平,产品质量与价格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产业合力。
(二)网络促销宣传力度不足
“互联网+民族工艺品”营销是以互联网包容性强、时效性快、影响力大等特点为依托,完成从资源到资本的有效转化,其与时俱进的营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新了销售和支付等新功能,是推动卡拉民族文化产业走向新生的关键节点。但纵观卡拉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现阶段其主要靠外界宣传,没有形成强力的宣传动能,在这个“广告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特别是民族文化更应该通过宣传提高自身文化影响力,如果卡拉村不对自身文化进行有效地宣传推广,势必会被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冲击,就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化,更谈不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三)主体文化自觉意识不够
现阶段数字化、网络化为民族文化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方向,在民族文化腾飞的背后,是各级主体部门坚持不懈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特殊性,卡拉村在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发展态势越发向上,尤其是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卡拉村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在其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工艺品营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中低端态势,部分村民的文化自觉性较差,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认识不够。当下该村工艺制作者多为老年群体,许多青壮年人群外出就业而放弃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自觉意识有待提高。
四、开拓“互联网+民族工艺品”营销新路径
(一)促进网销转型升级,提升民族工艺品的营销力
简而言之,网络销售的转型升级就是对营销渠道进行创新设计,它是时代更迭的必然选择,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为之路,时代的变化构筑了卡拉民族工艺品营销渠道创新的雏形,“互联网+民族工艺品”正是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下应运而生,它是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物。促进互联网营销转型升级,对该民族文化产业的影响只能是利大于弊,如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独立公众平台,促进传统营销模式向“互联网+民族工艺品”营销模式转变,可以在民族文化宣传、推介民族工艺品、吸引游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多方营销的销售路径,提升民族工艺品的营销力。
(二)鼓励跨领域合作,扩大民族文化主体的创造力
卡拉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要坚持营销渠道的创新,更要注重思维的创新,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能力,可以与区域内高校如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民族院校协作,创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既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又能有效节约宣传成本,加之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运用能力的要求,能让大学生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有效添加创新元素,扩大民族文化主体的创造力,更能激起消费者的共鸣,最终实现产学双赢的局面。
(三)培养专业型人才,增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力
随着民族工艺品网络营销渠道创新升级和民族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合作,就要求卡拉必须重视未来产业发展,而民族工艺品与普通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工艺制作需要具有一定的手工制作功底,传承的最佳途径是由从小耳濡目染的卡拉青年人群传习,同样的,互联网营销宣传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其最佳方式也是由卡拉本土高知型人才掌握最为合适,其中包括区域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非遗传承人等,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政府要在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协助,共同助力民族工艺的传承,争取早日振兴民族文化产业。
五、结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与民族文化产业营销的内在联系,通过案例分析出卡拉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互联网营销渠道不成熟、网络促销宣传力度不足、主体文化自觉意识不够等问题,结合现实提出了促进网销转型升级,提升民族工艺品的营销力;鼓励跨领域合作,扩大民族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培养专业型人才,增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力等建议。大量例证与分析验证了“互联网+”时代下民族工艺品产业助推民族文化经济升级研究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民族工艺品”营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