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河州地区畜牧业的兴盛

2020-03-13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河州茶马草场

杨 琳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明洪武四年设置河州卫,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拥有大量丰富的草场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经济。明代茶马贸易逐渐的兴盛,当地畜牧业因此发展迅速,对河州地区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一、河州地区草场管理制度

明代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河州地区多优良草场,如积石山县的黄草坪,草坡面积大,草场分布广,植被发育好,地下水丰富,例如夏河县的桑科草原就是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这些草场都为河州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自然条件。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州卫处于汉藏交界地带,因此该地区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等方面比较特殊,明王朝因此也会采取特殊的政策,尤其重视安抚和拉拢当地宗教领袖及部落首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政府给予当地宗教领袖及部落首领许多特权,同时还会赐给他们大量的土地和草场。为拉拢当地首领,明朝政府还对当地土司及宗教首领进行了册封,被册封的这些土司所管辖的区域基本上都是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伴有种植业的农牧交错地区。

对于草场的管理,一般有土司占领草场以及寺院占有草场两种。所谓的土司占领,在赵旭国的《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中认为,这是牧区的“兵马田地”制度。所谓的“兵马田地”制度就是各土司在其辖区内享有草场的所有权,并且将草场划分给那些愿意在辖区内放牧的藏族牧民放牧,这些牧民对于草场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并且必须按时向土司缴纳马、牛、羊、酥油等畜产品和土特产等。

另一种是寺院占有草场。在明清时期,河州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一直享有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并且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河州地区有许多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大都有自己的土地和草场。在《安多藏区史略》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半农半牧区的寺院,则是土地、房屋、水磨、草山、牲畜兼而大批占有,自己不经营,亦租与当地农牧民耕耘或放牧,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畜产品;处于纯牧区的寺院,也占有大量的草山和牲畜,租与牧民,亦按各自规定缴纳畜产品。”在赵旭国的《明清时期甘南藏区农牧业开发研究》中认为,这种寺院占有草场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格尔广吾”制度,该制度是若干个由牧户组成的组织——也就是秋德合组织——所形成的更大的部落组织,其形式较秋德合更大,且各部落有各自明确的草场范围。由于当时的个体牧民基本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因此草场的分配就需要格尔广吾的头人主持,所有牧民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然而,牧民们过的是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做不到对固定草原的管理和保护,而且对于草场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同时由于所划草场和山地的条件不同,牲畜多寡各异,放牧期间无意越界的事情时有发生,而这一切又会导致许多牧民间产生草山纠纷,因此不利于藏区部落间的团结与合作。

除了土司和寺院占有草场之外,当时河州地区还有牧主和豪强强占草场和牧民占有两种形式。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没有政府进行干预的,因此地域分布较为明显,

二、马政对河州地区畜牧业的影响

马政对于畜牧业的影响,则是以当时的官营畜牧业为主。官营畜牧业能够充分利用北方广阔的天然草场建立官方牧场,畜养大量的马匹。所谓官营畜牧业就是明政府在法令中明确规定,禁止私商插手于政府同西番的茶马贸易之中,政府始终保持对茶马贸易的官方垄断。由于政府的垄断,明代开始实行了以金牌信符制为主的强制性的互市,同时推行茶贵马贱的贸易。“初,明太祖起江左,所急惟马”,明朝需马众多,在军队中需要大量的使用马匹,因此,当时对于马匹的牧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明太宗朱棣曾说:“古者掌兵政谓之司马,问国君之富,数以马对。”足以说明统治者马政对于养马的重视,并且还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如“永乐初,设太仆寺于北京,掌顺天、山东、河南。旧设者为南太仆寺,掌应天等六府二州。四年设苑马寺于陕西、甘肃,统六监,监统四苑……”。

无论官牧还是民牧,草场都是最基本的资源,因此草场的存在和发展为马政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河州地区多天然优良草场,在永乐四年,陕西苑马寺设了凤林苑和康乐苑,由国家官方专门养牧战马。凤林苑就是现在的积石山一带,康乐苑在现在的康乐县胭脂川一代,该地从汉代开始就是著名的牧场,康熙《河州志》中有记载:“旧志吕布胭脂马出此”。“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唐朝时期官营互市未定,也只是茶马互市的初步阶段,宋朝开始以茶易马,洪武四年“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朝廷开始对茶叶实行专卖,设立茶马司来以茶易马。“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清因之。于陕、甘易番马。”“司茶之官,初沿明制。”到了清朝,依旧沿袭明朝的茶马贸易以及畜牧业管理制度,并在“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在甘肃设置的太仆寺进行管理。包括明朝的凤林苑、康乐苑依旧为清朝所用,乾隆25年,吴达善言:“甘省茶课向为中马设,今其制已停……”,此时以茶易马制度已经停止,转而以民间自由贸易和朝贡贸易来获得马匹。当时朝廷获得马匹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由当地的中马番族的马赋得来。

对于河州的中马番族,在各类文献中均有记载,据刘永胜的《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研究》中的统计,《明史·食货志》记载河州的中马番族为二十六族,《明会典》卷三七、《经世文编》卷一一五均作二十九族,清代《河州志》中记载中马番族可考者有十九族,即珍珠族、弘化族、灵藏族、癿藏族、沙马族、葱滩族、老鸦族、撒拉族、牙塘族、川撒族、打剌族、古都族、巴咱族、红崖族、端言族、回回族、迭古族、仰化族。以上这些番族对于明清时期的马匹的征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当时朝廷需要大批马匹,对这些番族,朝廷进行了大量的征发,导致当地番族人民大量逃亡,这对于河州畜牧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三、河州以茶马贸易为主的畜牧业商品的流通

茶马贸易时畜牧业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除了政治方面政府采取的一些列政策外,在经济方面同样也会加强控制。明王朝了解西番各族人民日常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利用南方茶叶来与西番地区进行马匹的交换,以此加强对边地的控制,同时还解决了战马缺少的问题。河州在明清时期处于茶马贸易的中心,是明初茶马贸易最大的市场,也是历代学者研究边地茶马贸易的核心地区。

河州地区的茶马贸易从隋唐时期便开始有记载,到了明代,对茶马贸易开始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以至于最终达到顶峰。明朝政府在河州地区设立茶马司来管理当地一切茶马贸易事物,随后也成为了各地茶马司的核心,明朝初年的五十几年中,仅河州地区的征马就已经达到了二十万匹以上,每匹马以五十斤茶叶计算。

河州地区的贸易除了刚才所说的茶马贸易之外,在当地还以集市为主。由于当地民族成分复杂,有很多信奉佛教及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佛教寺院和伊斯兰教堂在河州便得以建立,随之兴起的便是一些以这些寺院或教堂为中心的寺集。“寺集是类同于内地的庙会,是以某一寺院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集市。”由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文化繁荣,因此,河州地区借助许多的佛教寺院以及清真寺所辖地区形成商贸活动频繁的寺集。如河州地区的癿藏寺集,还有清代河州的韩家集,韩家集为今临夏县城,地处老鸦、槐树、土门三关之侧,西临夏河,是当时河州通往青海的重要通道,在临夏西南地区,盛产很多药材,所以韩家集也是当时药材主要的集散市场之一,贸易商品种类丰富,也是当地著名的依寺而建的集市。这些寺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基本上以交换农牧业产品为主,并且普遍存在着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形式。除了以上提到的茶马贸易以及寺集之外,还有朝贡体系以及回族商帮的兴起等形式来促进的商品的流通。

四、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明清时期对于河州畜牧业的发展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央政府稳定边疆社会、加强对西域地区的防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河州地区不同民族间经济往来,加强当地民族间的团结、和平,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但是后期,政府对河州地区进行无限制的开发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这无论对于农业还是畜牧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打击。明清时期,政府在河州盲目大量的开垦荒地,使得农田面积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森林和草地面积的迅速缩小,造成当地水土大量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威胁到当地原生居民的生活,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以及经济问题。现如今我们也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充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要做到在充分认识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坚持开发和保护相协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猜你喜欢

河州茶马草场
祁连草场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古河州的魅力
茶马古道
在河州(外一首)
骑行“茶马古道”
雪峰下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