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与药物应用护理融合教学实践
——以骨折病人护理为例
2020-03-13黄益苗唐言利张翠玉谢伟聪李东风
黄益苗 唐言利 张翠玉 谢伟聪 李东风 英 华
(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外科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1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习者系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培养其从外科的角度来分析解决常见外科疾病的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为进入的临床实习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护理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它是在药理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阐述用药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指导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执行医嘱,准确观察、判断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更好地完成用药护理工作。
1 教学现状
1.1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不论是外科护理,还是药物应用护理,目前,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法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少。在个别章节的病例分析课程中,教师会使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以下称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但仍是纸上谈兵多,临床实例少,教学欠逼真。
1.2 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和缺乏交流融合
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教学内容部分衔接不够紧密、讲授基础课的教师与讲授临床课的教师缺乏交流,均是各讲各科,医学相关知识点联结、渗透少,是现时多数医学课程教学的常态。许多学生学习基础学科时感觉内容抽象难记,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学科的学习中去,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不足,教学效果欠佳。
2 教改目的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教学逼真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外科护理和用药护理要点,本课题组将外科护理与药物应用护理两门课程进行融合,以《骨折病人护理》为例,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实训、见习与病例分析相结合,将药物应用渗入骨折病人护理过程中,以PBL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结合,设计了1堂4学时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增加两学科知识的联结,促使学生对外科护理和药物应用护理两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提高临床应用技能。
3 实施过程
3.1 课前准备
3.1.1 教师准备 两门课程的教师进行跨学科集体备课,通过深入沟通,将外科护理与药物应用护理两门课程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护士执业考试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本课程中能建立联结融合的知识点,讲授“骨折病人的护理”为主,学习具体病人的“医嘱执行及用药护理知识”为辅,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学环节及流程细化。集体备课时,实训带教教师共同参与,对教学中将会遇到的情况进行预估。
3.1.2 教具与场地 与养老院教学设备管理者取得联系,取得养老院教室及实训室的使用权。准备案例资料,完成教学课件设计,探访养老院骨折长者,准备小夹板固定及执行医嘱需要的实训用物,准备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用品。
3.1.3 学生准备 教学对象是2018级护理1班、2班,二年级学生,女生,共99人。两班学生分组为A、B、C、D 4个大组,每个大组25人。每个大组又分5个小组,每小组4~5人。提前3 d,发布预习单和课程流程,通知学生按小组对本章节授课知识预习,提早熟悉教学流程。
3.2 课中实施
学生提前10 min服装整齐到达养老院教室。使用课堂派教学平台考勤,签到,前测。前测题目主要考查骨折的症状、体征内容,对前测的结果进行小结,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简单解答。
3.2.1 第一模块 养老院病房见习。两位外科护理教师分别带A、B、C、D 4个大组学生,分4个批次到养老院病房探访受伤后石膏固定的长者,过程约20 min,让学生对石膏固定病人有直观认识。教师同时为学生讲解石膏固定肢体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为正在行动不便长者提供一些日常生活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与长者沟通的礼仪和方式方法。
3.2.2 第二模块 外科实训课与药物实训课交叉。两位药理教师带A、B两大组学生在养老院教室进行1学时药物应用护理实训。实训内容包括:认识处方和医嘱(教师提前复印养老院真实处方和医嘱),执行医嘱(先教师演示执行医嘱,后学生进行护士角色扮演)。两位外科教师带C、D两大组学生在养老院实训室同时进行1学时外科实训。实训内容包括学习骨折病人的小夹板固定方法、骨折急救固定方法。教学过程使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示教—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练习—学生回示教”方式进行。1学时后,学生组间互换,教学场地互换,教师及教学内容不变。保证两组学生接受同样教学内容。第二模块结束后,课间休息20 min。
3.2.3 第三模块 理论课。全体学生及4名教师同时在养老院教室上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骨折病人的护理。教学过程以PBL教学法串联。展示养老院长者的病例资料,共设置7个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全课[1]。①设置问题一:请学生列表分析石膏、小夹板、牵引固定方法的护理要点?要求各小组写在一卡纸上,让学生将预习的结果展示,最终展示最好的小组答案。②设置问题二:病人手术后主诉伤口疼痛,无法入睡。怎么办?借此引出骨折病人的首优护理问题(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随后,药理教师进行术后镇痛的用药护理知识模块讲解。③设置问题三:术后3 d,病人伤口需要换药,观看操作视频。外科教师在视频播放中解释换药操作要领。药理教师解释换药中各种药物的选择原则。④设置问题四:为了预防切口感染,医嘱:五水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借问题引出骨折病人的潜在护理问题(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随后,药理教师为学生复习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护理。⑤设置问题五:除了上述护理问题,还应当关注骨折病人哪些护理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包括:自理能力缺陷:与躯体活动受限有关。躯体活动障碍:与制动、外固定有关。有便秘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有关。有皮肢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时间卧床、外固定有关。潜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潜在并发症:关节僵硬、废用性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此环节着重训练学生针对具体临床病例提出护理问题的能力。⑥设置问题六:针对以上护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先启发学生思考,后由外科教师讲授各护理措施的实施要点,包括: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压疮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⑦设置问题七:站在养老院护士的角度,如何提升护理质量,做好长者的防跌伤护理?本环节让学生头脑风暴方式提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要求组长记录讨论内容,课后总结提交。最后,学生及教师利用5 min复盘总结、5 min后测,后测题目为小夹板固定注意事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把本课所学的各种知识点用思维导图方式总结并在课堂派平台中提交作业。
3.3 课后评价
教师书写课后记,进行课后自评。听课教师使用学校通用听课评价表对课堂互评、学生利用问卷网填写教师设计的课程评价问卷。该评价问卷从教学模式、反思意识培养、感兴趣程度、信息量度、拓展作业效果等7个方面让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课后评价。
4 教学反思
4.1 基于养老院的跨学科课程融合
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实训、见习与病例分析融合。需要充分的集体备课,能让基础课及临床课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教学把握上,有深层次的交流。将两门课程相关知识点提取并重新整合,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结合,而是在整个内容安排上以及知识点的把握上要有深入交融。主课知识系统化。学生学习临床病例的同时巩固药物应用知识,以“骨折病人的护理”作为主线引导,将辅课知识点如“术后镇痛药的用药护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护理”碎片化间断插入,对接护理岗位工作内容及执业护考核心知识点,利用养老院的有利条件,真场实境体验,让学习情景变得更生动有趣真实。跨学科课程融合教学,为学生搭建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之间的联结,促进系统思维形成,有效加深学生对临床病人整体护理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跨学科集体备课方式为教师提供个体与整体和谐共学的良好平台,教学合作中,促使教师从各角度获取反馈信息,促进反思深入有效地进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4.2 教学效果更高效
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为粤西地区一所重点中职学校,每届学生人数多,理论课多以大班(两个教学单班)授课为主。实训课为单班分班授课,每班各配1名带教教师参与。本次教学实践的时间与人力情况:①本次课程使用时间共为4学时(药物应用护理实训2学时,外科护理2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1个大班6个学时教学内容(药物应用护理实训2学时,外科见习实训2学时,外科护理理论课2学时)。②参与本次课程的教师仍为原来的4位。相比原教学模式,没有增加课时及教师人力安排,反而节省了2学时,实际教学效果相比原教学效果更高效。此教学实践具有成本优势。
4.3 课堂信息丰富及学生评价好
本次课堂信息丰富,教学内容中既有临床见习及实训内容,又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动静结合,学生学习氛围好,课堂活跃度高。听课教师和96.87%学生认为课堂信息能接受。课后评价问卷发放99份,回收96份。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为4.39分。90.63%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69.79%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表示喜欢。94.79%学生认为课后作业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帮助。59.38%学生认为该教学实践值得推广。
4.4 人文素养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
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是奠定在人文素养基础之上的,各门护理专业课教学都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训[2]。本课程选择在校办企业养老院进行,将护士文素养教育与临床学科教育紧密结合,教师与长者沟通的方式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接触患者,通过观察患病长者的生活日常,协助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有所用,更利于学生同情心、关爱患者行为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