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古籍保护研究议题及其比较*
2020-03-13牛迎卜
刘 菡,牛迎卜,周 旖
1 古籍保护国外研究文献
1.1 文献整体情况分析
目前国外古籍保护研究成果并不宏富,对古籍保护研究进行计量分析宜将其扩大为文献保护研究以展开文献调研。课题组通过确定核心概念群,对古籍保护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从文献数量、时间分布、主题分布和领域分布等方面进行归纳阐述,以考察有关古籍保护学科领域当前整体情况及主要研究方向。选择Web of Science(Wo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Full Text (Lista)、 Emerald、 Taylor & Francis、ProQuest(PQDT)等数据库,以“preservation or conservation”分别匹配“library”“archive”“museum”“movable cultural relics”“paper cultural heritage”等词进行主题检索。文献整体数量的检索结果见表1。
表1 国外古籍保护相关领域文献调查状况 (单位:篇)
(1)文献时间分布。选择WoS 数据库,以“(preservation or conservation) + (library or archive or museum)”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和分析,得到相关文献971篇。时间分布上,最早有关文献保护的成果出现于1938年,此后文献数量平稳缓慢增长;2000年后文献数量显著增加,并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详见图1。
图1 古籍保护相关研究外文文献发布时间走势图
(2)以高频关键词为依据考察当前研究热点。选择WoS 数据库,以“(preservation or conservation)+(library or archive or museum or book)”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初步筛选后,得到376 条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其中,高频关键词依次为digital preservation(7.2%),preservation,preventive conservation,conservation,cultural heritage,museum,digitization,restoration,archaeology museum,environment control,documentation,paper,digital archive,storage,heritage,energy efficiency,archives,biodiversity,relics preservation,air curtain system。选择频次排名前40的关键词,去除重复和无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对剩余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外文文献研究主题见表2。国外研究热点主要包括:①文献保存和日常维护;②文献保护技术领域,文献再生性数字化保护技术、修复中的技术应用和科学检测较受学界重视;③文献保护环境领域,对室内空气、室内气候以及整体的空气循环净化研究较多;④文献保护管理领域,主要关注灾难预案、灾后重建的系统化组织和迅速反应,但对修复方法的介绍较少。
表2 外文文献研究主题 (单位:篇)
(3)文献的学科领域分析。在WoS数据库中以“(preservation or conservation)+(library or archive or museum or book)”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对检索获得的文献学科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整体而言,有关文献保护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计算机(Computer Science)和工程(Engineering)领域,研究重点为与文献保护相关的管理、科技、技术;其次是有关人文(Arts Humanities Other Topics)、艺术(Art)、历史(History)等领域的研究,即文献及文献保护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等;再次是有关化学(Chemistry)、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生物(Biology)等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载体材料、字迹等的修复;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考古(Archaeology)、修复工作指南(The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Handbook)、文献保护教育(Preservation Education)等的研究。
图2 古籍保护相关研究外文文献学科分布图
1.2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代表性论文提要
(1)数字化是再生性保护中的重要手段。《数字项目手册:一种保护与获取的管理工具》一书包括文献数字化保护的一系列文章[1]。Astle等对英国20家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进行馆藏数字化与利用的调查,认为数字化产品在文献保护方面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数字化文献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2]。
(2)纸质材料的治理与修复。Kathpalia 的《档案材料的保护与修复》一书对档案破损的原因、修复方法和保管条件进行了系统论述[3]。在纸质文件脱酸研究方面,Kundrot介绍了使用碱性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盐的碱性颗粒气体或溶液进行脱酸的方法[4];Sparks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脱酸工作[5];Porck介绍了批量脱酸技术,并对其原理和优缺点进行系统阐释[6];Potthast等将分散颗粒的脱酸与在潮湿和干燥加速老化条件下均匀溶解碱性化合物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在均匀溶液中脱酸效果更佳的结论[7]。
(3)库房及环境管理。Reilly介绍了有机物保护中动态环境监测的新方法,阐述了存储条件的细微变化对改善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使用寿命的影响,为库房环境管理提供了新思路[8]。Ngulube对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图书馆、档案馆馆藏环境进行调查,认为环境控制和监测是馆藏管理中预防性保存策略的关键[9]。Bankole 回顾了导致纸质材料变质的各种生物制剂的研究情况,提出在热带地区针对这些生物制剂的可行性干预策略[10]。
(4)文献保护管理。Matthews等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灾难管理》一书中评估了世界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灾害管理情况,提出解决相关威胁的建议[11]。Hussein针对战时灾难管理对中东和北非图书馆员和档案管理员进行调查,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图书馆和档案馆缺乏或没有足够的(灾难管理)计划[12]。Todaro 撰书说明图书馆灾难预案及其编制方法[13]。
2 古籍保护国内研究文献
2.1 文献整体情况分析
在CNKI数据库和我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以“古籍保护或古籍修复、档案保护或档案修复、文献保护或文献修复、纸质文献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见表3。
(1)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以“古籍保护或古籍修复、档案保护或档案修复、文献保护或文献修复、纸质文献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为检索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初步筛选后共得到1,832条记录。我国最早有关古籍保护的文献出现于1960年代,1980年代相关研究日渐增多;2000年后文献数量增幅较大并保持波动性增长趋势,尤其是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年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高于之前,见图3。
(2)研究热点。对CNKI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进行主题分析,发现高频关键词包括档案保护(21%)、古籍保护、图书馆、建筑物、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整理、藏书机构、文化机构、藏书建设、文献保护、档案库房、古籍文献、档案馆、古籍普查、档案修复、高校图书馆、民族古籍、纸质文献、古籍善本。选择频次前40 的关键词,去除重复和无实际意义的,对剩余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中文文献研究主题见表4。
(3)学科分布。CNKI 检索所得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见图4。对比国外相关研究的学科领域分布发现,国外文献保护研究的学科交叉属性更明显,而国内研究集中在图情档领域;与传统历史文化研究密切相关,体现在中医、历史、考古、民族等领域,但整体而言内容较少;国内研究中与材料、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不充分,化学、生物、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稀少。
表3 我国古籍保护相关领域文献调查状况 (单位:篇)
图3 古籍保护相关研究中文文献发表时间走势图
图4 古籍保护相关研究中文文献学科分布图
表4 中文文献研究主题
2.2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代表性文献提要
现有关于文献保护的论著主要分为3类:(1)图书馆学领域。部分古籍文献修复师在1980年代已经意识到修复技艺传承与研讨的重要性,纷纷出版论著。《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14]《古籍修复技艺》[15]聚焦于古籍的修复装订,《古籍修复与装帧》[16]阐述了修复方法、古籍破损的成因与装帧技术。此外,高校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17]论述了文献保护与修复两方面的内容。(2)在档案保护中主要论及以档案为主体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该领域1990年代以来出版了一批有关文献档案保护理论与技术方法的论著,已形成较完善的档案管理与保护的理论体系。其中,既有综合性的论述,如周耀林等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研究》[18]《档案文献遗产保护》[19];也有论述特殊档案保护与修复的,如刘强[20]和华林[21]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档案修复保护相关技术与方法的论著;还有专门针对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如《新档案保护技术实用手册》[22]《中国档案修裱技术》[23]《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24]。(3)在书画装裱类著作中有关文献修复的内容。比如,《装裱艺术》[25]《中国书画装裱大全》[26]中关于字画的修复,《书画装潢学》[27]中关于古籍重装等方法的介绍。
重要期刊论文主要涉及4个方面:
(1)修复用纸及字迹修复材料研究。①修复用纸标准化及管理研究。姚伯岳等受开化纸启发,针对古籍用纸提出收集古今文献中的相关文字记载、规范古纸著录方法、规范中国传统纸张的鉴定实验方法、建设对社会开放的网络型数据库、规范手工纸制作工艺、对全国传统手工造纸业进行普查登记等构想[28]。翟建雄主张为避免未来文献因纸张酸化而破损,应从立法、行政和经济等层面采取措施,推广无酸纸的生产和使用[29]。张美芳介绍了韩国修复用纸的选择,包括建立韩纸信息备案库,以韩纸性能测定和样本分析为依据确定选择类型、进行定制生产,形成档案部门与厂家供需的良性循环[30]。此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也运用到纸张材料的研究中,万群等在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纸张研究信息系统逐步建立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古籍保护纸张信息数字化系统的构建思路[31]。②记录媒介研究。1990 年李玉虎团队完成了“褪色档案字迹的恢复与保护”系列研究项目中“扩散复写纸、圆珠笔字迹的恢复与保护技术”“褪色复写纸、圆珠笔字迹的恢复与保护技术”“蓝色墨水字迹显色固色剂”三项研究,并且对字迹保护研究持续关注,发表系列论文[32]。张兆成通过对复印墨粉类字迹材料组成成分的分析和一系列理化实验,从原理上阐述了复印墨粉类字迹粘连、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这类字迹材料的方法[33]。张媛媛等的研究发现,外界环境因素对无碳复写纸字迹耐久性具有较大影响,紫外线、酸、碱、有机溶剂等能够直接作用于档案字迹、令其褪色明显;温湿度对字迹影响不太明显;霉菌短时间内无法影响档案字迹等[34]。
(2)文献收藏环境研究。①库房及环境管理。赵文山等分析库房主要采用的空调设备类型,强调库房改建时空调设备的重要性,提出空调技术发展方向[35]。刘淑云等提出采用白光LED作为新型替代光源,建立人体感应式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实现节能降耗和档案文物安全保护利用的和谐统一[36]。窦梅等通过采集山东半岛地区部分档案库房空气微生物样本,计算档案库房空气中细菌和真菌的浓度,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从实体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人员健康角度提出了库房管理建议[37]。孙大东等就档案库房智能管理机器人的可行性从管理效益、管理职能、技术因素方面展开讨论,认为库房智能管理机器人在现阶段的应用有难度[38]。李琛磊等针对智慧古籍图书馆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结构的多点无线传输环境监测系统[39]。②有害生物防治。霍艳芳从纸张选取、装潢修裱、收藏利用等方面介绍古人的防蠹措施[40]。李祎介绍了杀菌防霉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总结这些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为纸质档案霉菌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41]。曹建忠认为档案库房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主要采用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的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探索新型智慧档案库房使用,提升档案库房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42]。陈惠琼对存放50年和80年的纸张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得出纸质档案中的真菌随时间变得更为复杂,长时间存放档案会产生更多易分解纸质档案的真菌的结论,为库房纸质档案微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43]。③灾害防治。刘秀娥[44]、刘兹恒[45]阐述了图书馆灾难预防和危机管理的实践、理论和应用方法。林明等对50家图书馆进行文献保护灾难预案调查,发现受访图书馆的保护工作局限于古籍保护,应对灾难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比较薄弱,没有标准的成文灾难预案[46]。李聪敏等对国会图书馆、丹佛公共图书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公共图书馆的危机预案进行分析,从预案的可操作性、人事沟通、灾后恢复、危机公关等方面提出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之处[47]。张靖等对国际范围内公益性灾难预案编制工具进行系统梳理,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灾难预案编制提供参考[48]。马泳娴对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灾难预案》进行研究,为我国灾难预案编制提供思路[49]。
(3)文献保护(科学)技术。①纸质材料的治理与修复。刘姣姣等针对单薄、脆弱、酸化的古籍、档案修裱后增厚大、易发霉、耐老化差等问题,提出采用多功能同种纤维最小介入手工纸浆的修裱技术[50]。刘博等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的自制功能型苯丙乳液及复配液对浸涂宣纸抗张强度、耐折度、撕裂度和白度的影响,认为功能型苯丙乳液对提高宣纸强度性能效果显著,可以将其应用于宣纸文物保护[51]。黄四平等以中国传统的宣纸为载体,论证氧化去污对纸张性能破坏较大,指出为尽可能对档案纸张性能产生较小影响,应将去污技术与脱酸技术联合应用[52]。纸质文件酸化是困扰文献保藏机构的一道难题,葛怀东介绍了国内外的纸张脱酸工艺以及国内纸张脱酸项目进展[53]。李玮等[54]、李妍等[55]、凡晓宇等[56]、陈玲等[57]、梁兴唐等[58]分别介绍了等离子体脱酸、氨基硅烷脱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复合纳米Ca(OH)2脱酸、非水相MgO脱酸、乙基纤维素稳定纳米Mg(OH)2 乙醇分散液脱酸等纸张脱酸方法。②格式转录等再生性保护。王雁行主张利用已有的古籍数字化成果,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59]。董晓莉等提出了古籍数字资源管护生命周期模型,从技术角度出发,对古籍数字资源的管护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60]。李建伟则提出针对民族地区文献保护的数字化策略[61]。
(4)文献保护管理。①保护规划与实施。马富岐结合公共图书馆的保护实践,对古籍修复的原则、方法及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见解[62]。蔡晓萍对《文献保护:问题与规划》中的预防性保护、普通文献保护和文献保护管理的思想进行重点评析,为文献保护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和决策的依据[63]。对于保护力量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文献,韩南南等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认为档案馆、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博物馆四系统应集约资源,多方面加强保护力度[64]。何晓晶等结合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3个少数民族的档案保存现状,从意识、技术、科技、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发展规划[65]。马英论述了彝族毕摩文献的内涵、价值和保存现状,以及保护和抢救毕摩文献的重要性,探索毕摩文献保护的条件和方法,倡议做好毕摩文献保护工作,延长毕摩文献使用寿命[66]。余隆倩针对广西壮族民间文献的保护,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整合力量、专家和群众参与、奖励优秀等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壮族民间档案保护体系[67]。②政策、标准与计划。黄丽华分析了现有档案保护标准的内容、范围、颁布实施及应用情况,从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今后档案保护标准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68]。何燕华提出将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业务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真正对接,对国家项目与各馆古籍保护业务给予协同支持[69]。于沛介绍了《图书馆及档案馆文献保护实用指南》的框架与内容,为我国各级区域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70]。王莞菁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法中关于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主要规定,提出采用新兴技术、促进古籍传承,建立国际合作、拓展资源共享,完善配套规章、推行寄存制度等建议[71]。③保护机构与服务。田周玲论述了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及建设历程,为实验室建设工作提供参考[72]。王肖波讨论了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的建设意义、建设基础、定位与目标、场址与运行管理[73]。张靖等调查指出,中国图书馆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的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文馆藏家底不清,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基本未曾展开,建议首先应从古籍普查和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两项工作开始[74]。
3 国内外比较述评
整体而言,文献保护研究中,对古籍载体材料的研究多于对古籍知识内容的开发与揭示;对古籍修复技术的研究多于修复知识和技艺;对古籍保护物理环境的重视和研究多于社会政策环境。
3.1 古籍保护主要研究方向初步成形
将古籍保护纳入文献保护范畴进行综合考察,本调查相关内容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大致可分为文献日常保藏、文献保护环境、文献保护科技与技术、文献保护管理4个板块,与赵跃及周耀林2017年将国外文献保护研究的知识体系划分为材料、环境、技术和管理四部分[75]的做法相似。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内外研究均注重先进科技和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尽管在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材料运用及研究水平等方面国外较为领先),一方面集中体现在采用现代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学等)的方法对古籍载体和内容进行外部干预,促进其原生性保护、延长其寿命;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古籍数字化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探讨,古籍数据库建设,以及数字化古籍的长期保存等问题的关注。二是古籍保护管理多从环境、材料、载体等物理环境进行干预和把控,但对外部社会环境如相关政策、法规及规范等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充分,而良好社会及法治环境的营造是古籍保护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要保障,需要引起关注。此外,古籍保护研究的跨学科交流与融合不足,尤其体现在国内研究中。国内现有的文献保护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图书情报领域,未来若想要从材料、科技等角度为古籍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那么与生物、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必不可少。
3.2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愈发明显
国外文献保护研究以材料研究和技术研究为主,体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和管理导向,对修复方法的学术论述并不多见;国内文献保护研究则多从古籍保护工作实务出发,涉及文献保护与修复技术、技艺和日常维护等内容,其中传统古籍的保护方法与修复技艺,古籍的识读、识别与鉴赏,古籍的装帧文化与审美等都蕴藏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古籍保护研究又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古籍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等密切关联,是后续整理、研究、开发利用的前提。因此,结合当下情境,(国内的)古籍保护研究需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赋予古籍新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地体现或挖掘古籍价值,包括知识内容、社会文化记忆、艺术审美与文化传统等,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促使古籍在当下“活起来”。
3.3 图书情报领域对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贡献和未来参与
图书情报领域较早涉足古籍保护研究,当前依然是古籍保护研究的主要力量。在学术层面,图书情报领域有关古籍保护的研究占据当前研究文献的主要部分,在古籍保护技艺、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文献保护管理、文献保护环境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规模的成就,远超其他知识领域;档案保护领域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有关人才培养体系的论述,文献保护与修复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层次、职业资格认证等子命题已经积累了部分研究成果,可供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借鉴;此外,图书情报领域对于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如古籍编目标引、数字化建设、影印出版等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从实践层面而言,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机构,是古籍修复师实验、实践和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古籍保护和修复相关知识技艺传承的平台。挂靠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普查、古籍书目编制、古籍整理、编目揭示、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影印出版和传播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上,结合现有研究及实践基础,图书情报领域更有能力系统、全面、科学地阐述和论证古籍保护学科知识体系,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宜放置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之下。